論近代中國政黨的產生
楊曉彥 杜美紅
【摘要】晚清時期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為中國政黨的產生提供了階級、思想基礎。但政黨產生的直接原因卻是中國民主憲政運動的發展,它的產生反過來又推動了中國憲政運動。 【關鍵詞】近代中國 政黨 憲政 一、中國政黨誕生的社會歷史背景 1.經濟方面 1840的鴉片戰爭,這成為中國歷史的轉折點。隨著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的加深使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遭到破壞。伴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興起和初步發展,直接催生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新興的社會階級。一方面,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為政黨的產生創造了物質條件,同時極大地擴大了人們的認識視野;另一方面,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為政黨產生準備了階級基礎。其發展使得新興產業打破了傳統產業的布局,過去的階級階層構成發生了深刻變化。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資產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臺,有了自己的政治愿望和利益要求。 2.政治方面 20世紀伊始,清政府的最高統治者面對著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被迫實行所謂的“改革”,以挽救其搖搖欲墜的政權。1901年1月29日西太后在遠離紫禁城的西安匆忙發出實行“新政”的上諭。清政府所進行的改革雖然是為了挽救其垂死政權的不徹底的改革,但它卻推動了中國政治的民主化與現代化,加速了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盡管“黨禁”令沒有公開、徹底取消,但是,“諮議局”的設立,以及《欽定憲法大綱》中有關臣民集會、結社、自由的明文規定,為立憲派建立政黨、政團組織,公開參與政事,甚至聯合成為全國性的政治力量創造了有力的條件。 3.文化方面 晚清時期,是一個中西文化大碰撞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為了挽救民族危亡開始主動了解西方學習西方,承擔起為了振興民族而介紹和傳播西學的重任。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華民國成立,改良派和革命派都積極向西方尋求政治發展模式,西方政黨活動和政黨觀念以報紙、書刊、譯著為媒體傳播開來,其影響也越來越廣泛。西方政黨觀念的傳播在社會輿論上逐漸突破了清政府的黨禁,為近代資產階級政黨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政黨產生的直接原因——憲政運動 政黨是社會演進的產物。回顧歷史不難發現,正是近代的民主政治、法治和人權的發展才導致了中國政黨的產生。 1.民主:政黨產生的基礎 在奴隸制和封建制時代,這時的人們沒有民主可言。正是到了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形成了社會成員強烈的民主權利觀念,這必然喚醒人們自覺地用公民的權利約束國家權力和政府行為。為此社會上覺悟的先進分子們便自動地組織起來,提出綱領,努力克服多元化的個人利益追求所造成的選擇社會目標上的混亂和對社會秩序追求上的干擾,設立組織,積極動員民眾參與政治生活,使民主真正有效運轉起來,形成政黨。當各階級、階層或利益集團為了各自的利益不僅通過代議制民主爭奪國家權力,而且還通過尋找合作者來壯大自己的力量,政黨才發展為大規模的群眾性組織。 2.法治:政黨政治的保障 法律要對政黨的活動方式加以規定,政黨也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如西方許多國家都制定了專門的《政黨法》,或在憲法法律中規定有關政黨的條款,對政黨的地位與作用等都作了較詳細的規定。西方國家政黨更迭頻繁但政局相對穩定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所有政黨都在法律范圍內活動,所有政黨都完全處于國家的法律監督和制約之下,無論哪個黨執政,都是在法律秩序內依法進行的。由此可見,文明民主規范的政黨制度必然是法治的,法治的精神貫穿于政黨活動的全過程。 3.人權:近代政黨政治的核心 新興的資產階級運用人權觀念顛覆了專制制度的基礎理念,把國家權力從目的降為手段,為國家權力的民主化提供了理論前提。新興資產階級的人權理論論證自由平等的天賦權利,實質上是向君權神授的封建專制等級制度和特權制度提出挑戰。近代中國政黨就是在這些資產階級的革命風暴的影響下產生的,他的產生雖說是在清末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作為挽救國家危亡的手段,但究其根本沒有公民個人最基本的權利又哪來的國家權利,因此近代中國政黨是為了中國人民最基本的人權而產生的。所以說近代政黨政治的核心是政黨對于公民權利即人權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