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鴉片戰爭前銀貴錢賤變化的探索
王德泰
【內容摘要】鴉片戰爭前夕,銀貴錢賤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以往以清政府定例銀一兩兌制錢一千為參照系數來說明鴉片戰爭前銀錢比價的上漲幅度的提法是不妥當的,它忽略了銀錢比價中市價與例價的區別;銀貴錢賤現象產生的時間也被人忽略。比較嘉、道以來市場上銀錢比例的變化,可以認為銀貴錢賤開始于乾隆中期,而不是與鴉片走私貿易泛濫同時出現;這一貨幣經濟現象產生于中國社會經濟內部的發展變化,而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是鴉片走私貿易導致白銀外流引起的。
鴉片戰爭前夕,銀貴錢賤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動搖著清王朝的統治。無論是當時的人們還是目前的史學界,普遍認為,鴉片走私猖獗,白銀漏卮外洋,是導致這一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這無疑是正確的。但與此同時,人們卻忽略了這樣一個問題,即鴉片戰爭前夕的銀貴錢賤產生于什么時間?它是與鴉片走私貿易泛濫同時出現呢?還是早就出現了呢?也就是說,它的產生是鴉片走私貿易導致白銀外流引起的?還是由于中國社會經濟內部的因素引起的?弄清這一問題,既有利于我們全面地揭示銀貴錢賤產生的原因,準確地判斷銀錢比價上漲的幅度,又有利于加深我們對鴉片戰爭前中國社會經濟狀況的了解。本文試就這一問題,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清代幣制因循明代,實行銀錢本位并行的貨幣制度。在日常經濟生活中,大數用銀,小數用錢,作為一般商品的等價物,二者在商品交換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清代銀錢之間的比價卻比較復雜,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中,有不同的比價形式。歸納起來,有三種類型:一是"例價",即定例。為清政府規定的銀錢比價。清初政府力圖通過行政手段,使銀錢比價整齊劃一,明確規定"每錢一千,值銀一兩"[(1)],讓人們遵守執行。但清代幣制是與自然經濟相適應,以塊狀形式流通于市場,具有輕重互異、成色不齊、大小不一等缺陷。因此,在價值規律作用下,這一定例形同虛設,從它制訂之日起,基本上沒有執行過。正由于此,不管后來銀錢比價如何變化,清政府都沒有調整定例,可見其現實意義不大。這就決定了我們在判定銀錢比價的上漲幅度時,不能以定例作為起點。二是"時價",即市價。為市場上商品交換中銀錢之間的比價形式。市場上銀錢比價的變化極為復雜,它總是遠離清政府的定例,與其自身的價值和供求關系的變化相適應,形成自己的變化軌跡,構成銀錢比價的基本形式。它客觀地反映了銀錢比價變化的情況,研究銀錢比價的升降應以這一比價形式為基礎。三是"折收",即折價。為清政府在賦稅征收中的比價形式。清政府規定賦稅一概征銀,而地方實際收入為錢,賦戶納稅必須按市場銀錢比價以銀折錢。在折價中,碎銀鑄成銀錠所費損耗"火耗"、運輸途中所需費用"腳耗"等,均要稅戶承擔。這樣,在賦稅征收中,折價一定高于時價。盡管折價以時價為基礎,時價的變化決定了折價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市場銀錢比價的變化,但由于州縣官吏利用征收"火耗"等機會,"任意加價,視為成例"[(2)],使征收往往超出火耗許多,超出部分被稱為"耗羨"。"耗羨"征收的多少,取決于官吏貪婪的程度。如康熙年間,陜西州縣火耗,"每兩有加二三成者,有加四五成者"[(3)]。雍正時多次下令禁止增收火耗,明確規定,如有發現,"必從重治罪,決不寬貸"[(4)]。但實際上,作為官吏掠奪財富的一種手段,這一現象從未杜絕,也無法杜絕。隨著后來銀貴錢賤日趨嚴重,官吏"肆其貪婪",乘機浮收勒索,至鴉片戰爭前夕,時價銀一兩兌制錢一千六百余文,而折價"竟加至二千四至二千五百余文"[(5)]。至此,時價對折收的基礎作用已蕩然無存,折收的高低,只能成為判定一個官吏廉潔與否的標準。顯而易見,我們只有通過市場上銀錢比價的變化,來考察銀貴錢賤的出現和上漲的幅度。順治元年(1644年)至道光十八年(1838年)銀錢比價市場變化,見下表[(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代銀一兩兌銅錢(文)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順治元年(1644年)700
康熙九年(1670年)1250北京
二十三年800-900北京
六十一年780北京
雍正四年(1726年)845北京
六年800(惡錢)
800江蘇青錢
八年700-815廣東
十年720-740陜西
十三年750山東
十四年800直隸
十六年780山東
820山東
十八年830-890
二十四年850甘肅
二十五年880
三十一年1100云南
三十五年1150云南
四十年955京師
四十一年四月955京師大錢
九年1400河南
十年2700山東
乾隆二年(1737年)900
800京師
四年830北京
五年800各省
700江蘇
四十一年五月855京師大錢
四十三年890陜西
1200云南
四十四年880京師
四十五年910直隸及近省
五十九年2450云南
1400閩浙
嘉慶四年(1799年)1450江蘇
七年1450-1650山東
二十三年1300北京
道光二年(1822年)2000以上直隸京錢[(7)]
3000以上直隸京錢
八年2600山東京錢
1300蘇松
道光八年2550京錢
十二年1250湖州
十八年165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表除云南(受銅礦開采影響)外基本上反映了全國各地在不同時期銀錢比價變化的情況。對于嘉、道時期銀錢比價的變化,我們還可通過河北寧津縣大柳鎮一家商店當時出入銀兩流水帳所載銀錢化價的變化得到印證,見下表[(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份銀一兩合銅錢數(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981,090.0
17991,033.4
18001,070.4
18011,040.7
1802997.3
1803966.9
1804919.9
1805935.6
1806963.2
1807969.9
18081,040.0
18091,065.4
18101,132.8
18111,085.3
18121,093.5
18131,090.2
18141,101.9
1815
18161,177.3
18171,216.3
18181,245.4
1819
18201,226.4
18211,266.5
18221,252.0
18231,249.2
18241,269.2
18251,253.4
18261,271.3
18271,340.8
18281,339.1
18291,379.1
18301,364.6
18311,388.4
18321,387.2
18331,362.8
18341,356.4
18351,420.0
18361,487.3
18371,559.2
18381,637.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上兩表看到,清初至道光十八年的近200年間,不同地區在不同時期的銀錢比價不盡相同,就是同一地區在不同時期銀錢比價也各不相同,反映出銀錢比價的極端復雜性。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以前,銀錢比價雖上下波動,時有升降,但波動范圍總是徘徊在800余文左右,最低不低于700文,最高時也沒有超過900文。這與后來有人指出的"在錢法定例之初,紋銀一兩,在時價只合七八百文,是以例價折錢一千"[(9)]基本相符。所以,雍正皇帝力圖把折收限制在一千文以內,明確規定:"每銀一分,收錢十文,連耗羨在內"[(10)]。難怪乾隆初年京師出現銀錢比價波動,經直隸省"實力辦理富戶囤積錢文"后,"各處集市每銀一兩換錢830-870文不等",被認為平抑銀錢比價"行之已有成效","錢價平減"[(11)]??稍谇≈衅谝院?,銀錢比價卻一反常態,超出其長期以來正常波動的范圍,逐漸增長。在增長過程中,雖時有回落,但總的趨勢是上升的。只不過在剛剛開始時,是悄悄進行的,增長幅度較小,沒能引起人們的重視。但在嘉、道之際,上漲速度加快,特別是在道光十年后,隨著鴉片走私貿易危害加深,銀錢比價飛漲,至鴉片戰爭前的1838年,竟達到一千六百余文,上漲幅度比正常時期翻了一番多。
根據這一變化情況,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清朝銀錢比價的相對穩定時期在乾隆中期以前,其穩定范圍約在800余文左右;乾隆中期以后,銀錢比價超出穩定范圍,應當視為鴉片戰爭前銀貴錢賤開始,以此為根據,許多教科書中以清政府定例銀一兩兌制錢一千為參照系數,來說明鴉片戰前銀錢比價的上漲幅度,是欠妥當的,它忽略了銀錢比價中市價與例價的區別,這樣的提法,既不能準確地反映銀貴錢賤的上漲幅度,又不利于我們揭示銀貴錢賤產生的真正原因。
鴉片戰爭前銀貴錢賤開始于乾隆朝中期,那么,可以肯定地說,這一貨幣經濟現象的產生,則是由中國社會經濟內部的發展變化引起的。不僅如此,此后相當一段時間,至少在道光十年以前,它仍然是銀貴錢賤上漲的重要原因。因為,在"一八三0年以前,當中國在對外商業常占優勢的時候,銀子不斷地由印度、英國及美國流入中國"[(12)]。有人統計,從康熙二十年至道光十三年的153年內,流入中國的白銀,"恐怕有幾億兩之多"[(13)]。道光中期以后,隨著鴉片貿易嚴重泛濫,白銀大量漏卮外洋,它改變了中國在對外貿易中的出超地位,給中國社會經濟帶來嚴重危害,使早已出現的銀貴錢賤雪上加霜,造成清王朝嚴重的經濟危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見《清文獻通考》
(2)(4)《皇朝經世文編》卷27
(3)《清圣祖實錄》卷299
(5)《中國近代貨幣史資料》第一輯上冊151頁
(6)(13)彭儀威《中國貨幣史》第八章《清代的幣制》
(7)"京錢"約二文合一文制錢
(8)(9)《中國近代貨幣史資料》第一輯,《清政府統治時期》40頁、151頁
(10)轉引自張家驤《中華幣制史》第四章36頁
(11)《清史編年》第五卷《乾隆朝》上冊453頁
(12)《馬克思、恩格斯論中國》,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