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孫中山直接民權思想淺論

馮夏根

論文關鍵詞:孫中山 直接民權 權能分治 地方自治

論文摘要:孫中山的直接民權思想是在吸收借鑒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繼承儒家思想中的合理養分,結合中國現實國情的基礎上形成的。它包括四大民權學說、權能分治思想和地方自治制度等基本內容。孫中山的直接民權思想雖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和空想性,但又具有極大的先進性和創造性.對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仍具有借鑒意義。

直接民權思想是孫中山民權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孫中山一生的奮斗目標就是要建立一個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民主共和國。研究孫中山的直接民權思想、對于我(i 7今天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任何一種政治學說的形成,總是以某些特定的先行思想資料作為它的前提。孫中山的直接民權思想也是在繼承民族歷史遺產,借鑒學習西方學說,進行理論再創造的結果。

孫中山to至12歲期間,在村塾讀書,接受了系統的儒學教育,濡家思想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民為貴,社傻次之,君為輕”的政治觀念,“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為邦本”的思想言論,使孫中山認為“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張民權’。,①使孫中山認識到那些暴虐無道的“獨夫”。人民應該去反抗他。應該承認,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對孫中山后來直接民權思想的形成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面對近代中國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孫中山積極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孫中山自投身革命之日起,就堅決主張廢除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使人民從“專制的奴隸”變成“國家的主人”。1894年他在興中會誓詞中提出了“建立合眾政府”的主張,在中國首先舉起以民權代替君權、以共和代替專制的革命旗幟。他對清朝專制主義的腐朽進行了強烈的譴責,認為它“茶毒蒼生”,“‘暴過虎狼”,無論國事民事,“百姓均無發言權或與聞權”,秦以來“視國家為一人之產業”的專制暴政,發展到清代,達到了“自古未有若斯之酷”的地步②。對于這種腐敗透頂的封建專制制度,孫中山認為這是最大的禍害,必須徹底鏟除。

孫中山和近代中國的許多仁人志士一樣,積極向西方尋求真理。青少年時期,孫中山在檀香山和香港接受了中學與大學的教育,得到了西方思想的正規訓練。辛亥革命前,孫中山大多數時間是在海外從事革命活動,他潛心研讀西方社會政治學說,考察歐美各國的政治體制,探求適合中國國情的救國道路。孫中山批判地繼承了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的人民主權思想,認為“盧梭提倡民權的始意,更是政治上千古的大功勞。”③他進而指出:“民權不是天生出來的,是時勢和潮流造出來的”。孫中山高度稱贊法國大革命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和林肯‘“民有、民治、民享”的思想,認為這正是主權在民的充分體現。正是在繼承西方主權在民思想的前提下,孫中山先生預言:“全體人民正準備著要迎接一個變革.有大多數的誠實的人們準備著而且決心要進行公共民主的生活。’,④應該說,18世紀啟蒙思想家以及美國《獨立宣言》、法國(人權宣言》等著述中的合理養份是孫中山主權在民思想的基本來源。

在初步確立主權在民的思想之后,孫中山順乎世界之潮流,注意到了歐美民主制的局限性,并對此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和研究。他曾對美國式的共和制十分推崇和向往,但隨著歐美各國階級矛盾的日益加劇,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虛偽性也暴露得更加明顯。經過仔細的考察,孫中山認識到了歐美國家代議制民主的許多流弊。他指出,代議制的民國,“人民選舉了官吏議員之后.不能夠再問,這種民權是間接發權。間接民權就是代議政體,用代議士去管理政府,人民不能直接去管理政府。’,⑤他進而揭露了歐美國家議會制民主的虛偽本質,對議會成為少數人控制的機器進行了猛烈抨擊。他指出:“代議制度下,有權者仍為少數人,”⑥而‘·普通人民手里”卻沒有可能掌握政權。⑦這種代議制的結果是“大多數人民并無幸福可享,彼享幸福的乃資本家”⑧,而“資本家專制,其害更甚于君主專制。”。因此,“法美等國之采用代議政體,不得謂真民權”,。“外國的民權辦法,不能做我們的標準,不足為我們的的導師。”0同時,孫中山看到了瑞士及美國某些州采用的直接民主制度,認為它代表了世界民主的新潮流。孫中山還對蘇俄的“人民獨裁”政體給予了高度評價。在對西方代議制的虛偽性行行揭露和批判的基礎上,孫中山結合中國人民長期遭受專制奴役的現實國情,遵循學習西方“取法乎上”的原則,提出了在中國實行直接民權的思想主張,將民權主義推向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發展的頂峰。

上述可見,孫中山的直接民權思想是在繼承儒家思想中的合理養份,吸取和借鑒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汲取歐美各國資產階級民主實踐的經驗,在充分認識本國封建專制政體腐朽的基礎上形成的。正如孫中山所說:“余之謀中國革命,其所持主義,有因襲吾國固有之國思想者,有規撫歐洲之學說事跡者,有吾所獨見而獲者。”。直接民權思想是孫中山向西方尋求真理與中國社會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孫中山追趕世界潮流的生動體現。

何謂直接民權?孫中山認為:“代議制不是真正民權,直接民權才是真正民權。”。他一再強調:“要把政權放在人民掌握之中。”。所謂直接民權,即“為國民者不但有選舉權,且兼有創制、復決、罷官諸權也。’。他認為只有當人民具備了這四個權,才算是充分的民權,才算是徹底的直接民權。

選舉權是人民選舉官吏和被選舉的權利,是廢除以財產為標準的普遍選舉權;罷免權是人民撤換貪贓枉法不能代表人民利益的官吏的權利;創制權是人民以公意創立各種法律法令而政府必須執行的權利;復決權是人民廢除和修正政府所制定的不利于人民利益的法律法令的權利。孫中山主張的這四大直接民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人民對政府官吏的管理權,包括創制權和復決權。孫中山形象地把這四大民權比做四個放水制或接電鈕.“我們有了放水制,便可以直接管理自來水;有了接電鈕,便可以直接管理電燈;有了四個民權,便可以直接管理國家的政治。”。孫中山在長期飽受封建專制之苦的中國提出直接民權思想,是十分難得的。

怎樣才能真正實現直接民權,達到人民當家作主的目的?孫中山提出了實現直接民權的根本辦法—權能分治方案。

孫中山認為,“治理國家,權和能一定要分開。”。這里的“權”和“能”,是指政治中所包含的兩上不同的力量。一個是“集合眾人之事的大力量”,或“管理政府的力量”,這就是“政權”,即民權。一個是“集合管理眾人之事的大力量”或’‘政府自身的力量”,這就是“治權”,即政府權。孫中山主張將這兩個權分開,政權“完全交到人民手內,要人民有充分的政權,可以直拉去管理國事”;治權要則“完全交到政府的機關之內,要政府有很大的力量,治理全國事務。’,。這種“政權”和“治權”的分開,就是“權”(政權)和“能”(治權)分治。孫中山先生的“權能分治”思想是在考察了歐美諸國權能不分產生的弊端后提出來的獨創性見解。中山先生指出了權能不分的弊病。他認為,歐美諸國權能不分,政府過分專橫,人民沒有方法來管理,致使民權成了空話。“因為政府的力量過大,人民便不能管理政府,要被政府來壓迫。’,。另一方面,由于人民與政府之間的對立,導致政府效率低下。“歐美對干政府因為沒有管理很周密的方法,所以他們的政治機關至今還是不發達。我們要不蹈他們的覆轍,根本上是人民對于政府的態度,分開權與能。”①為了切實保障人民的四大民權,同時也為了造成一個萬能的政府,避免重蹈歐美的覆轍,孫中山得出的結論是:一定要用人民的四個政權(即選舉、罷免、創制、復決權)來管理政府的五個治權(即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權),才是完全的民權的政治機關,有了這幾個權,彼此保持平衡,民權問題才能真正解決,而國家政治才算是上了軌道。

怎樣切實保證權能區分的實現?關鍵是使人民真正掌握管理政府的四大民權,為此,孫中山提出了實現直接民權的重要保證—地方自治,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縣自治。按照孫中山的介紹,地方自治制亦即直接民權制實施的大概辦法是:在自治制度之下,人民居于最高地位,“實行其主權”。人民之下,“一為縣議會”,由人民選舉之議員組成,行使“立法權”以及發布各種“法令”。“一為縣長”,亦由民選,根據議會之法令支配行政各局。縣議會之立法如合乎人民意志,則人民“共守之”;如違反人民意志,則經全體人民之十分之一發起及過半數贊成,即可將是法取消,并可另行“創制”法律。縣長對于縣議會所定之法令具有否決要權,否決后交議會“復議”,以更多數之意見決定之。此外人民對于縣議會和縣長均有“罷免權”。。由此可見,按照孫中山的設想,以縣為單位的地方自治是直接民權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證,縣自治能充分體現人民的意志。孫中山認為,“確定縣為自治單位,自治之縣,其人民有直接選舉及罷免官吏之權,有直接創制及復決法律之權”,。

可以充分保證人民真正能能夠行使四大民權,從而得以管理政府,實現當家作主。孫中山設想,在縣自治的基礎上,由每縣推舉代表一人組成國民大會。國民大會受人民的控制,又直接行使四大民權來管理政府。這樣,權能分治一方面體現在縣自治實行直接民權,另一方面又體現在國民大會和政府的單向從屬關系之中,從而能夠保證人民最終掌握國家政權。 上述可見,孫中山先生為了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共和國目標,主張“于間接民權之外,復行直接民權”。為了切實保障直接民權的實現,孫中山主張以人民的四大民權去制約政府的五項治權,實行“權能分開”,并進而將直接民權的實現基點放在了以縣為單位的地方自治上,從而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直接民權思想,這是孫中山先生民權思想中最為可貴的精髓。

仔細考察孫中山的直接民權思想,我們可以看出:

第一,孫中山直接民權思想的先進性。

孫中山將西方的主權在民思想發展為直接民權思想,明確提出民權“只許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人所得而私”的觀.點,肯定了人民必須具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大民權,將人民置于國家政治的絕對支配地位,這本身就是對封建專制制度下君主有權.人民無權的徹底否定,對中國人民解除長達兩千多年封建思想的束縛起了啟蒙作用。孫中山不滿意西方資本主義各國那種政權只為少數人所有的政治體制,也不滿足于那種只給人民以有限選舉權的代議制民主,因此,他提出直接民權的主張。作為一種民主制度,直接民權包含著更為完備的民主性。直接民權或直接參與比間接民權或間接參與具有更民主、更靈活、更廣泛、更及時、更有效的特.點。一些未來學家預言,隨著社會的民展,由代議民主制向直接參與民主制的轉變,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因此,孫中山的直接民權思想體現了民主制度發民的潮流,而他在20世紀初就已提出,尤為難能可貴,其先進性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孫中山直接民權的創造性

孫中山主張在中國實行直接民權,他不僅在理論上對直接民權思想做了系統的闡述,而且在實踐上從一開始就提出一r,并一直堅持“民權革命”口號,把實現直接民權作為革命的最終目標。這種理論上和實踐上的統一是非常難得的,特別具有創造性。更為重要的是,孫中山看到歐美諸國人民與政府對立的弊病,他沒有停留在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的水平上,而是創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的四大民權去制約政府的五個治權的“權能區分”思想。孫中山在政治制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將政權與治權分開的學說,這正是他“所獨見而獲者。”這一學說“是世界學理中第一次的發明。”。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何爾康說過,“孫逸仙對民主理論的貢獻是他對權能區分的重視。”林伯克氏也說。“權能區分,即使在不關心中國的人士看來,也是對政治學的一種貢獻。”。因此,孫中山直接民權實現的根本辦法—“權能區分”思想富有很大的創造性。

第三,孫中山直接民權思想的矛盾性。

孫中山把人分為三種:先知先覺、后知后覺、不知不覺。他認為中國的四萬萬人,大多數都是“阿斗”、“太甲”式的不知不覺人,他們有權,但是無能,于是只好把管理國家大事的權力交給有能的“諸葛亮”、“伊尹”等先知先覺、“絕頂聰明”的人。孫中山主張直接民權,認為應當“用四萬萬人做皇帝”,。賦予人民以管理政府的四大民權,但這與他把人民視為無能的“阿斗”、“太甲”的觀點,顯然是自相矛盾的。既然人民都是“阿斗,將政權交給這些無能的“阿斗”,怎么能夠實現對政府的管理呢?這表明,孫中山熱愛人民,但并不信任人民;他提倡直接民權,但并不相信人民能自己管好國家、治理好國家。說到底,孫中山的這種矛盾的理論是與其歷史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分不開的,是孫中山作為民族資產階級代表的政治二重性的反映。當然,對孫中山的這種歷史和時代的局限性,我們不應過分苛求。

第四,孫中山直接民權思想的空想性。

孫中山的權能區分思想,從他的主觀愿望上講是好的。因為它一方面反對了人民無權的那種權能集中于少數剝削階級的反動政權;另一方面也企圖避免那種人民雖有權但其政府機構卻存在著某些缺陷的現象。孫中山處處為人民著想,締造真正民主政治制度的偉大思想,我們應該充分地肯定。但是,政權和治權分開的結果只能最終導致人民無權,因為,“原來意義上的政治權力乃是一個階級用以鎮壓另一個階級的有組織的暴力”,①政權和治權是辨證統一的。孫中山把政治和政治權力的概念從階級斗爭的關系中游離出來,而把它局限在國家管理形式的范圍內,這顯然忽略了事物的本質。最終導致人民只有政權之名,而無政權之實。事實上,“在國家權利沒有得到承認的時候,個}}l公民的權利是毫無意義的。’,。只有在打倒了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建立人民的國家之后,才真正談得上直接民權的實現。

因此,權能區分思想在當時是行不通的,作為孫中山直接民權實現重要保證的地方自治,在當時雖具有反對官治、反對軍閥割據的進步性,但同樣帶有一定的空想性。因為從來一個統治階級的政權,實際上是統一的而不是割裂的,如果沒有一個堅強的真正代表人民的全國中央政權,則人民的地方自治也就無從談起。所以,孫中山的直接民權主張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

孫中山的直接民權思想,鮮明地體現了孫中山既學習西方,又批評西方;既批判中國的封建主義,又繼承民族的歷史遺產,努力“集合中外的精華,防止一切的流弊,”。不斷追求進步的創新精神。只有中國共產黨才真正繼承了孫中山直接民權思想中有益的東西,實現了孫中山先生長期追求的民權理想,建立了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民主共和國。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