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孫中山關于政治文明建設的思想
謝俊春 武清花
論文關鍵詞:孫中山政治文明國民政黨五權憲法
論文摘要:論述了孫中山關于建設政治文明的思想,指出了孫中山關于政治文明建設思想的意義: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的政治發展,為我國政治文明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提供了深刻的教訓。
孫中山是中國近百年來站在時代最前列的三大杰出人物之一,不僅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也是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他在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實,尋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的奮斗過程中,鞠躬盡瘁、百折不撓,不但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的政治發展,而且提出了富有時代精神的一系列進步政治成果,在中國政治文明發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研究孫中山關于政治文明建設的思想,對今天我國進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一
孫中山極為關注政治主體文明,他認為優化國民素質,改造國民劣根性是建設政治文明的基礎。孫中山說:‘失聚人以為群,群之盛衰,則常視乎其群之人以為進退。國之群大于部落,亦猶是群也,故國之興衰治亂,觀其民而知焉,國之籍以膠固之者,其力常在于民,主治者其末矣?!睂O中山非常重視優化國民素質。他認為,中國民眾固然有忠孝、仁愛、信義、愛好和平、崇尚創新、民族獨立的道德和意識,但由于長期受專制制度、家族制度以及傳統文化的影響,特別是清政府實行文化專制主義和愚民政策。國民中存在著許多劣根性,影響著社會進步和政治發展。這些劣根性有:一是愚昧、迷信;二是墨守成規、不思進??;三是奴性。孫中山說:“中國四萬萬之人民,由遠祖初生以來,素為專制君主之奴隸,向來多有不識為主人、不敢為主人、不能為主人者?!毕喾?,民眾中充斥著皇權思想、清官思想。缺乏獨立的政治人格,漠視自由和平等;四是血緣宗族觀念濃厚。孫中山剖析說:“中國人最崇拜的是家族主義和宗族主義,所以中國只有家族主義和宗族主義,沒有國族主義。”極端重視家族和血緣,勢必影響到中國的民族凝聚力和政治支撐力,這是中國政治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國一盤散沙的文化根源;五是妄自尊大和民族自卑并存的民族文化心理;六是落后的政治意識。改造國民劣根性,造就政治主體文明成為擺在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面前的重要歷史任務。
孫中山始終把優化國民素質、促進政治主體文明和中國的政治發展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他說:“國家的基礎,是建筑在人民的思想之上”,“只要改造人心,除去人民的舊思想,另外換成一種新思想,這便是國家的基礎革新。”在政治意識方面,他認為首先要在中國民眾中樹立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價值觀。孫中山認為,政治民主化的一個首要條件就是政治行為主體要具備政治自主意識和獨立的人格,能懂得和自由行使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孫中山還特別注意在民眾中樹立國民意識、民族意識、開放競爭意識,提倡積極進取精神和反抗精神。在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方面,孫中山提出要加強‘性文明”建設。孫中山所說的‘性文明”就是指精神文明,尤其是道德文明。在處理人與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的關系方面,孫中山提倡人人要以服務為目的,而不應該以奪取為目的,雖然人與人之間有智力、體力的不平等,但作為每個國民都要力求消除這種不平等,抵于平等。孫中山強調進行道德建設。一方面要樹立社會公德,另一方面要注重個人素質的修養。孫中山主張按照《大學》中所提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把一個人從內發揚到外,由一個人的內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據此,他提出了從“忠”(愛國)、“眾”(助人)、“智”(立已)三個層次加強個人道德修養的根本目標。
孫中山還就優化國民素質的具體途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通過教育改造國民的劣根性。孫中山在談到訓政的必要性時說:“皇帝就是人民,以五千年來被壓作奴隸的人民,一旦抬他作起皇帝,定然是不會作的。所以我們革命黨人應該來教訓他,如伊尹訓太甲樣。”其次,通過思想政治工作,在民眾中確立正確的政治信仰和政治意識。他說:‘宣傳工夫,就是以黨治國的第一步工夫’,“到了四萬萬人都受過了本黨的宣傳,四萬萬人的心理便要歸化本黨,本黨便可實行以黨治國?!睂O中山認為,只要確立了正確的政治信仰,就可以推進革命和建設事業;再次,通過制度文明,促進國民思想文化進步;最后,他主張用西方進步的思想觀念和中國固有的優秀思想文化改造和提升國民素質。
二
孫中山認為,政黨在國家政治發展和政治進步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政黨的自身建設和政黨的正確領導,可以極大地推動政治民主化進程。他說:“民主之國有政黨,則能保持民權自由,治一致而無亂。君主之國有政黨,亦能保持國家秩序,監察政府之舉動。若無政黨,則民權不能發達,不能維持國家,亦不能謀人民之幸福,民受其毒,國受其害。是故無政黨之國,國家有腐敗、民權有失敗之患。”孫中山認為政黨在政治體系和社會結構中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一是政黨有把社會利益要求轉換為政府政策的政治轉換功能;二是政黨有聯系并代表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向政治體系表達利益要求的政治溝通功能。‘政黨者,所以鞏固國家,即所以代表人民心理,能使國家鞏固,社會安寧,始能達政黨之用意。國民因之而希望于政黨者亦大。故為政黨者,對于一般國民有許多義務,均應相(擔)當而盡心為之?!比钦h有調節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公民關系的政治有序功能;四是進行政治動員和推進政治社會化的功能。孫中山指出:‘政黨之作用:一以養成多數者政治上之智識,而使人民有對于政治上之興味?!蔽迨钦稀⒛酃δ??!敖袢罩芫S持中華民國,惟政黨。”
孫中山在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的斗爭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政黨——同盟會,后來又有建立中華革命黨和中國國民黨的實踐,積累了豐富的建黨經驗。關于黨的思想建設,孫中山在經受了多次挫折后,初步認識到端正人黨動機和思想建設的重要性。關于黨的政治建設,孫中山歷來重視黨綱的制定,用黨的政治綱領團結全體黨員并感召人民,成就革命事業。他說:“政黨之性質,非常高尚,宜重黨綱,宜重黨德?!标P于黨的組織建設,他說:革命黨‘所以久而不能成功者,則以組織未備、訓練未周之故。”缺乏強有力的組織和正確的組織原則,導致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政黨個人英雄主義盛行,黨中有黨,派中有派,黨內派系林立,影響了黨的團結,也削弱了黨的戰斗力,使革命屢遭失敗。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失敗后,開始關注黨的組織建設,特別是基層組織建設,建立健全各級黨部,把國民黨的組織設到了區,區以下又設分部。
孫中山強調,進行黨的建設還要關注政黨道德建設。政黨道德是政治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其他政治道德一起,是用來調整政治關系和政治行為的原則和規范。孫中山認為,政黨具備良好的道德有利于自身的發展,他說:“無黨德之政黨,聲譽必墮地以盡,國民必不能信任其政策,何能望其長久存在呢?”孫中山的政黨道德思想不僅使國民黨一度獲得了民心,推進了中國政治發展,也為后來的政黨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三
孫中山認為,建立民主制度、實現民權是政治革命和政治現代化的根本目標。這一思想集中體現了孫中山對政治制度文明的思考。孫中山指出,三民主義的核心是民權主義,“民權主義,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标P于國體,孫中山明確提出了人民主權的思想。
關于政體,孫中山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國的目標。他批駁了關于中國處在幼稚時代,民眾知識程度不高,不能實行共和的錯誤觀點,認為中國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后,采取的最好政治形式就是共和國。 為了保障人民主權,體現共和政體,孫中山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性民主原則。孫中山總結了資產階級各國的代議制和民國初期中國的代議制,認為代議制政體存在著兩個弊端:一方面不能解決人民對政府的對抗態度;另一方面很難解決政府違背人民意志、侵犯人民利益的現象。他說:‘鈸據國家機關者,其始籍人民之選舉,以獲此資格;其繼則悍然違反人民之意思以行事,而人民亦莫如之何?!敝袊鴮嵭写h制的結果,不但沒有學來代議制的好處,而是變本加厲地把代議制的壞處都學來了,國會議員變成了豬仔議員,污穢腐敗,為世界各國自古以來所罕見。孫中山認為解決這種政府異化現象的辦法有:一是權能分治。孫中山說:‘我們現在要解決民權問題,便要另造一架新機器,造成這種新機器的原理,是要分開權和能。人民是要有權的,機器是要有能的?!?/p>
這樣,權力由人民掌握,人民就可以控制政府,讓政府按照人民的意愿辦事,人民可以撤換不稱職的政府和官員,強化政府和官員的公仆意識,克服異化現象。孫中山認為,政府要有能,政府工作人員應該由專家組成,保證政府的高效萬能;二是直接民主。直接民主是對權能分治的補充,是對人民主權的具體制度安排。孫中山關于直接民主的思想,賦予了人民真實的參政機會和條件,拓寬了人民的參與孔道。
四
孫中山認為,政治關系的根本要旨是平等與調和。孫中山特別強調要注意國際間的平等與協調和國內人際、團際、地際之間關系的平等與協調。孫中山對階級關系、民族關系、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黨政關系以及國際關系的論述,構成了完整的關于政治關系文明的思想。
關于階級關系,孫中山不贊成在農民與地主之間、工人與資本家之間開展激烈的階級斗爭,主張對階級之間的矛盾采取調和的辦法解決。從一定意義上說,孫中山提出的民生主義就是調整階級關系、縮小社會財富占有不公平的方案。他認為。民生主義是一種道德觀,而不是階級仇恨,實行民生主義的目的是促使各階級合作與和諧,而不是促使各階級互相仇視。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最主要的是兩條:一是平均地權;二是節制資本。受階級調和觀的支配,孫中山實行平均地權和節制資本的具體方法同樣是溫和的。
關于民族關系,孫中山主張“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孫中山認為,推翻滿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是建立平等的民族關系的第一步。孫中山認為,提倡民族平等還應該扶植弱小,并給予民族自決的權利,但必須反對民族分裂,各民族要聯合起來建立統一的國家。孫中山深深感到,中國四萬萬人團結不夠,這是中國積貧積弱、國際地位低下的重要原因。他認為要使中國民眾團結起來,必須提倡中華民族意識,‘啥漢、滿、蒙、回、藏為一家,相與和衷共濟’。孫中山認為,達到‘‘五族共和”,形成統一的中華民族,才是民族主義的‘‘積極功夫”。孫中山關于中華民族的思想,對確立我國民眾的政治認同對象和政治效忠對象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極大地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關于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孫中山根據資本主義發展要求,試圖通過中央與地方關系的重塑,最大化地使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達到協調,在政治上張揚民權,在經濟上得到更快地發展。
關于黨政關系,孫中山認為,在訓政時期,由于黨擔負著訓導民眾、培育民主憲政基礎的責任,應該是‘黨在國上”,黨要奪取政權和掌握政權,黨政關系是以黨統政或黨政合一。孫中山對中華革命黨的機構設置,體現了這一思想。
五
從總體上看,孫中山關于建設政治文明的思想屬于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范疇,反映了處在上升時期的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政治要求和政治理想。孫中山關于政治文明建設思想的提出是中國政治文明發展史上的巨大飛躍,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政治主體上,孫中山以民主權威和政黨權威代替了傳統的君主權威和清官權威;在政治意識上,孫中山批判了崇圣意識和臣民心理,提倡科學、理性和獨立自主的精神,促進了民眾獨立人格和政治自主意識的形成,這一切都為建立資產階級政治文明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在政治制度上。孫中山超越了中國古代“民為邦本,’的傳統思想,確立了人民的主體地位,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國的主張并付諸于實踐。孫中山五權分立的政體建設思想,權能分治和直接民主的主張,建立起了人民民主的制度保障體系,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由“主權在君’向“主權在民”、由封建專制制度向現代民主制度的飛躍;在政治關系上,孫中山提出的適度斗爭、和諧共處的處理政治關系的理念,對處在和平時期的社會緩和階級矛盾、保持政治穩定、形成安定團結的局面、促進社會協調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政治行為上,孫中山適應社會發展要求,從革命斗爭適時轉變到法制建設,提倡政治行為的有序化和規范化,不僅對恢復當時的社會秩序起了積極的作用,而且也保障了人民民主,把人民的政治參與引向了理性化的軌道。孫中山關于政治文明建設的思想還有兩個極為突出的特點:一是不斷創新。孫中山認為,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他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不斷從西方各國,特別是從俄國和國內的新生力量主要是共產黨身上吸取新的思想和觀點,修正自己的理論,以適應時代,適應政治文明建設的需要。這些主張盡管在當時不可能完全實現,但這些思想充滿了人類夢寐以求的理想價值。因此,列寧說:“孫中山的綱領的字里行間都充滿了戰斗的、真誠的民主主義”,孫中山是“充滿著崇高精神和英雄氣概的革命的民主主義者?!闭驗槿绱?,許多追隨孫中山的民主主義者,最后都走上了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道路。二是能把學習西方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孫中山關于政治文明建設的思想,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政治現代化和政治社會化的進程。
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孫中山關于政治文明建設的思想和實踐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制約著他政治文明理想的實現。一是民生主義的空想性,使政治文明建設失去了雄厚的經濟基礎支撐;二是孫中山“全民政治”和“全民國家”思想,使政治文明建設缺乏基本的階級基礎?!叭裾巍焙汀叭駠摇痹诶碚撋鲜浅闪⒌?。但在政治實踐中帶有抽象性,導致了在實質上沒有階級力量或政治勢力來支撐全民國家大廈的結果,使“全民政治”和“全民國家”成為空中樓閣;三是政治文明建設缺乏深厚的精神文明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