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孫中山農村建設思想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啟示
張海云
摘要: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為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作了畢生努力。同時,他借鑒古今中外的經驗,提出了一整套建設中國農村的新思想。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仍有重要啟示。
關鍵詞:孫中山;農村建設思想;社會主義新農村
一、孫中山的農村建設思想
(一)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國家應當對農業、農村的發展給予扶持
孫中山對中國農業有著較為深刻的認識。他說:“以農為經,以商為緯,本末備具,巨細畢賅,是即強兵富國之先聲,治國平天下之樞紐也。”[1] “蓋農礦二業,實為其他種種事業之母也。農、礦一興,則凡百事業由之而興矣。”[1] 1894年,孫中山在《上李鴻章書》中,在基本肯定洋務派“自強新政”的舉措后,對于洋務派未能重視興辦近代化農業以解決人們生計的問題提出了尖銳的批評。“竊以我國家自欲行西法以來,惟農政一事未聞仿效”[1] 。孫中山主張學習西方建立一套科學、高效的農業管理體制,發揮政府在發展近代農業中的宏觀管理及導向作用。他認為,從中央到地方應設立各級農官管理農業,并根據工作業績對農政官員實行獎懲措施。政府應制定專門法律保護農民權益,使其獲得己力之結果。政府還應在農田水利建設,植樹造林,防治自然災害等方面發揮作用。孫中山尤其主張設立“特別金融機關”為農業“融通資本”。“中國以農立國,而全國各階級所受痛苦,以農民為尤甚。國民黨之主張,則以為……農民之缺乏資本至于高利借貸以負債終身者,國家為之籌設調劑機關,如農民銀行等,供其匱乏,然后農民得享人生應有之樂。”[2]
(二)實行農民自治
他極力主張“改良鄉村組織”,實行“農民自治”。地方自治當以縣為單位,以實行民權、民生兩主義為目的。自治區域內的人民“悉盡義務,同享權利。”在自治區域內,“凡成年之男女悉有選舉權,創制權,復決權,罷官權。”[3] 地方自治機關對地方人民負責,“每年當公布預算決算,并擬舉辦之事業,以求人民同意。”人民對于地方自治單位應盡義務。自治是循序漸進的、有條件的。“政府當派曾經訓練考試合格之員,到各縣協助人民籌備自治。其程度以全縣人口調查清楚,全縣土地測量完竣,全縣警衛辦理妥善,四境縱橫之道路修筑成功,而人民曾受四權使用之訓練,而完畢其國民之義務,誓行革命之主義者,得選舉縣官以執一縣之政事,得選舉議員以議立一縣之法律,始成立一完全自治之縣。”[4] 這反映出孫中山“實行民權、民生兩主義”的志向。
(三)加強鄉村中的科學文化建設
教育是振興農村和農業的基礎。農村教育分為多種包括文化知識普及教育、生產技術知識教育和政治倫理教化等。孫中山重視農村啟蒙教育。“凡在自治區域之少年男女,皆有受教育之權利,學費、書籍與及學童之衣食,當由公家供給。學校之等級由幼稚園而小學,而中學,當陸續按級而登,以至大學而已。教育少年之處,當設公共講堂、書庫、夜學,為年長者養育知識之所。”[3] 辦學經費從何而來呢?孫中山設想了三種方式:一是從所在區域的人民中籌集;二是由“自治區之人民”、“義務之勞力成之”。他說“長于農事者,為公家墾荒,則糧食足矣;長于織造者,為公家織布,則衣服足矣;長于建筑者,為公家造屋,則房舍足矣。如是,少年之衣、食、住,皆可由義務之勞力成之。”[3] 三是將來國家富足后,由國家撥出大量專款作為教育經費。
孫中山還特別強調對農民進行生產技術知識方面的教育。他說:“蓋人民則日有加多,而土地不能以日廣也。倘不日求進益,日出新法,則荒土既墾之后,人民之溢于地者,不將又有饑饉之患乎?是在急興農學,講求樹畜,速其長植,倍其繁衍,以彌此撼也。”[1]他主張盡快設立農政學堂,“急興農學”,使廣大農民通曉農家之地學、化學、植物學、動物學、格物學、醫學等知識。
(四)變革封建生產關系,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
孫中山主張變革封建土地所有制,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為實現中國農業近代化提供前提條件。1905年8月,同盟會成立,將“平均地權”作為基本政綱。11月,孫中山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政綱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而民生主義的核心就是“平均地權”。后來,孫中山順應時代潮流,在“平均地權”的思想上進一步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口號。“今之耕者,率貢其所獲之半于租主而未有已,農之所以困也。土地國有后,必能耕者而后授以田,直納若干之租于國,而無復有一層地主從中朘削之,則農民可以大蘇。”[5] “民生主義真正達到目的、農民問題真正完全解決,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們對于農民問題的最終結果。”[6] 孫中山規劃實施“耕者有其田”的途徑和方法是由國家授田或租田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使農民獲得土地所有權。國家分配或租給農民的土地除了開辟可耕的公私荒地、新填筑的土地外,主要來源是“照價收買”地主階級占有的土地,購買地主土地的辦法應當是一種和平與革命兩手緊密結合、交相為用的策略,“可用和平手段即用和平手段,必須用強力時即以強力臨之。”[6]
(五)孫中山提出了城市與鄉村協調發展、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的戰略構想
孫中山在制定《建國方略》時,將城市與農村的發展作綜合的規劃,強調中國的實業建設要將“中心”(城市)與“腹地”(農村)有機聯系起來,農業的振興要與工礦業、商業的發展結合起來,形成城市與鄉村的良性相互促進。他設想,通過修建鐵路、公路和水運將城市與農村溝通、聯結起來,造成人口、貨物的流通及新興都市、城鎮的生成和發展,促進資源的開發和運轉,從而加速城鄉的共同發展。孫中山此舉旨在達到全社會的和諧有序發展,實現城鄉人民的共同富裕和社會大同[7]。 二、孫中山農村建設思想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啟示
(一)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
首先,要大幅度增加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技術支撐和物質基礎。其次,要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農村金融是現代農村經濟的核心。要創新農村金融體制,提高現有財政補貼的力度和效率,允許新設機構進入農村金融市場,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參與、市場運作的農村信貸擔保機制,為農村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再次,要完善農業保護政策的決策和實施機制,加強涉農部門之間的協調與發揮農村各種行業協會作用,增加農民自己的利益代表參與到決策和執行中來。
(二)健全農村民主管理制度
孫中山的農民自治思想開啟了中國農村政治近代化的思想進程,但是由于孫中山先生逝世較早,在很長時間實際沒有能夠在農村實行。今天,農民已經是國家的主人,我們應該尊重和落實億萬農民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地位,保障農民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這首先要求廣大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做到關心農民疾苦、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利益、增進農民福祉,真正以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根本目的。要搞好以農村自治為主體的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增強鄉鎮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擴大村民自治范圍,保障農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
(三)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標,即促進農村尤其是人的全面發展。孫中山重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思想激勵我們要重視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培養新型農民,實現科教興國、科教興農和農村社會風俗的改良。十七屆三中全會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要加大農村教育投入,促進教育公平,改善農村的辦學條件和師資水平,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加快普及農村高中階段教育,重點加快發展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并逐步實行免費,盡快形成完備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四)完善農村土地法律和政策,保護農民土地權益
從“平均地權”到實行“耕者有其田”,孫中山主張變革農村的封建生產關系,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促進農村生產力發展。今天我們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農業生產特點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另外,要創新土地制度,把嚴格保護耕地與滿足工業化和城市化建設用地需要結合起來,把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和機械化、集約化的規模經營的需要結合起來,把提高土地利用效益與維護農民利益結合起來。這就要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最大限度保護耕地資源和農民土地承包權益。要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管理和服務,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
(五)始終重視不斷推動城鄉關系合理化,促進城鄉共同發展和繁榮
孫中山先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尤其強調城鄉交通的相互貫通,城鄉物資的互通有無,鄉村對城市的促進和支援。今天,我們更需要解決的是城鄉一體化的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問題。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把著力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作為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這就要大幅度調整政府財政支出結構,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造城鄉分割的戶籍身份制,對農民真正實行國民待遇,甚至超國民待遇。建立和完善城鄉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體制和就業制度。構建城鄉之間公平合理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開放的農產品市場,由市場決定價格。使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1]孫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11-137.
[2]孫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6:404.
[3]孫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220-224.
[4]孫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127.
[5]陳錫祺.孫中山年譜長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91:1182.
[6]孫中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6-850.
[7]吳恒心.孫中山農業近代化思想論析[J].中國農史,2002,(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