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淺論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價值
黃國波
論文關鍵詞:科學發展觀儒家生態倫理德育現代價值
論文摘要:儒家思想中包含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在科學發展觀的視野下,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在今天仍然體現出寶貴的價值,為人類提供著智慧和啟迪。儒家生態道德思想與構筑和諧社會的觀點相一致,符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符合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需要對其進行正確的現代化轉生,使之融人青年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繼續體現價值、發揮作用。
科學發展觀是黨中央在新階段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不僅是國家建設的指導思想,而且具有深刻的哲學內涵。科學發展觀不是簡單地要求我們要保護自然環境、維持生態平衡,而是“把這些要求本身就視為發展的基本要素,其目標就是通過發展去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社會環境與生態環境的平衡,實現植根于現代文明之上的“天人合一”。高校德育工作者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需要在人、社會、自然這個更廣闊的背景下研究生態道德教育,構建和完善具有民主精神、反映時代特點的大學生思想教育體系。
生態倫理的理論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中國儒家思想包含著樸素的生態哲學。國際環境協會主席科羅拉多指出:“建立當代生態倫理學的契機和出路在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中。所以,儒學在新時期完全可以在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框架中,為解決高校生態道德教育的許多問題提供寶貴的資源。
一、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基本內容
(一)“三才之道”的生態宇宙論所謂“三才”,在《周易))中是指“天”、“地”、“人”;所謂“三才之道”,則指“天道”、“地道”、“人道”。“三才之道”是《周易》里的重要論題。《周易》是中國古代最古老的文獻之一,被尊稱為《五經》之首。我國當代著名學者楊向奎先生對《周易》的宇宙觀給予高度評價,特別強調了它對現代自然科學的價值和影響:“《易》以奇偶為陰陽,陰陽合而萬物生,遂為中國傳統哲學最古老的宇宙觀……陰陽的發現,早于西方的原子說而優于西方的原子說。到現在為止,在哲學上、在基礎科學上,正負、陰陽的概念永不可少,沒有它們的存在也就沒有宇宙,保持它們之間的平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態平衡’。“三才之道”的偉大學說幾千年來一直左右著中華民族的思想,對人類認識宇宙提供了重要的啟發和影響,體現了一種“天人合一”的和諧思想。
(二)“釣而不綱,戈不射宿”的環保思想先秦儒家的許多言論都蘊涵著明顯的保護環境的思想,強調人對自然的索取應該是有限度、有節制的。《淮南子·主術訓》中說:“不涸澤而魚,不焚林而獵”《周書》講的:“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人網署,以成魚鱉之長”,表達的意思都是人類開發和利用自然必須遵循規律、合理利用。“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于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靡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灌灌也。人見其灌灌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孟子·告子上》)孟子這段話細致地記載了牛山由草木茂盛變成禿山的過程,總結出“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的規律,直接表達了警示人們吸取教訓,“滋養”、保護環境的思想。
(三)“恩足以及禽獸”的道德關懷理念中國儒家的人文色彩十分濃厚,一向主張以“仁者愛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寬容氣度來對待他人,并能夠將這種人文關懷推及到其他生命甚至無生命的自然萬物,做到“恩足以及禽獸”(《孟子·梁惠王上》)、“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明代王陽明仔細地描述了“大人”的道德關懷心理:“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是故見孺子之人井,而必有休惕惻隱之心焉……見鳥獸之哀鳴毅棘,而必有不忍之心……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大學問》)儒家意義的“大人”(指真正的讀書人)見到兒童落入井中、見到鳥獸受困哀鳴、見到草木摧折都有憐憫之心,乃至見到完全沒有生命的瓦石被毀,都會產生憐惜之意。儒學關于萬物一體—“一體之仁”(《大學問》)的觀點,體現出一種深厚的道德關懷理念。
(四)“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生”的問題是中國哲學的核心問題,體現了中國哲學的根本精神。《周易》位列中國哲學第一典籍,里面充滿了對“生”的討論,其中‘舊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易傳·系辭上》)意指天地萬物都在變化,而變化的內容生生不已、不斷創新。《易傳·系辭下》講的“天地之大德曰生”也具有很深的哲學蘊意,唐朝經學家孔穎達注疏此句說:“以其常生萬物,故云大德也。上天能夠綿綿不息地衍生出世間萬物,萬物又能夠不斷產生新物,如此周而復始、循環不斷、生生不已、永遠常新,這就是天地最基本的“德性”,創造了世界的盎然生機。《大學》引用湯之《盤銘》說:“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些都是主張促進事物日新月異、循環發展的辨證思想。荀子講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徐食也。污池、淵沼、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徐用也;折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徐材也。”(《荀子·王制》)清晰地描述了我國農耕時代生產方式必須遵循自然規律、采取可持續發展措施。
二、儒家生態道德思想的現代價值
生態道德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國民素質,儒家傳統生態道德思想與科學發展觀的精神相契合,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相適應,從中可以挖掘出許多具有現代意義的價值因素,并為高校培養適應時代、面向未來的優秀人才提供啟示。
(一)為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提供了重要補充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他們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的,存在于自然界的。這種人與自然的統一論點和科學發展觀“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思想非常吻合,而先秦儒家思想很早就有類似觀點。儒家也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產物:“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左傳·成公十三年》),強調“天人合一”思想,宋代程穎干脆說“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河南程氏遺書》卷六)馬克思認為:“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治,是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因此,人對自然的改造活動不能違反自然規律,不能超越自然所能接受的限度,只能是“合理地調節他們(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儒家也認為人類活動的目的不是征服自然,而是為了“贊天地之化育”—發展自己、完善自然,其實現途徑是通過“盡物之性”:“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中庸》)可見,儒家生態思想至今還可以為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理論提供了重要的補充,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儒學現代化相結合的有力支撐。
(二)為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提供了有力左證《孝經。圣治》說“天地之性人為貴”,以人為本的觀念在中國歷史上源遠留長。“以人為本”是管仲最先在《管子.霸言》中說的:“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儒家雖沒有直接提及“以人為本”這四個字,但他們的許多觀點卻明顯地表達了這種思想。《尚書·五子之歌》講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和管仲的提法其實就是一個意思,孔子也說過:“天生萬物,唯民為貴”、“為政在人”。(《禮記。中庸》)因此孔子贊譽管仲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論語。憲問》)儒家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想建構了一個弘揚人本精神為核心的個人管理、社會管理、國家管理的思想體系,這為科學發展觀將“以人為本”作為本質和核心,把“以人為本”提到戰略指導思想的高度,并提供了民族思想淵源的左證。
(三)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思想文化資源儒家思想中充滿了“和”的思想。西周太史史伯就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國語·鄭語》)孔子吸收了這一觀點,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孟子繼承了孔子“中和”的觀點,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到了荀子,儒家這一思想又得到進一步發揚:“天地和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荀子·禮論》)、“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荀子·天論》)“和”的思想體現了儒家對宇宙本質的生態認識,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 (四)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歷史借鑒儒家思想強調不但要保護自然資源,更要著眼于資源的循環利用和長遠利用。在孔子“節用”思想的指導下,荀子提出:“以時順修”(《荀子·王制篇》)、“節用裕民”、“節流開源”(《荀子·富國篇》)等主張;孟子也提出要按照自然的生態節律和動植物的生長特點利用自然資源:“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署不入垮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人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梁惠王上》)這些思想都具有明顯的循環經濟理論色彩,對中國社會形成生態的生產、生活方式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傳統哲學思想的作用下,中國曾經誕生了發達的農業文明,如四川的都江堰、新疆的坎兒井、廣西的靈渠及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魚塘,都是古人對人與自然關系進行深刻的體驗和思考之后的生產實踐杰作。這些農業生產方式充滿生態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實踐了儒家所追求的“盡人之性”、“盡物之性”的思想,對我們今天探索循環經濟的發展思路有著寶貴的借鑒作用。
三、儒家生態道德思想的現代化轉化
中國儒家傳統生態道德思想中蘊涵著許多超時代的人類智慧和現代價值因素,而其中又有許多因素是與科學發展觀相符的。站在科學發展觀的角度審視儒家思想,它畢竟是農業社會的產物,不可避免地具有歷史的局限性和種種缺陷。因此,高校吸納儒家生態道德思想教育大學生,必須進行現代化轉化,依托現代社會的載體,融人主流意識形態,才能真正實現它的當代價值。
(一)以辨證認識為前提任何一種思想體系,其生命力主要在于它能夠不斷地在肯定中自我否定、在保留中自我更新、在傳承中自我創造,而辨證認識恰恰是思想文化在揚棄和發展過程中的基本前提。對儒學這樣一種產生于封建時代并為其統治階級服務的文化體系,我們要想使之歷久彌新,首先必須以科學的態度來辨證認識它。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繼承、轉化儒家思想等傳統文化,要采取十七大報告里指出的方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
(二)以時代精神為標桿傳統道德雖然內存于現代生活之中,但畢竟產生于特定的時期,留下了深深的歷史痕跡;要進行現代化轉化,就要樹立時代精神的標桿。時代精神是一個時代的生活態度、人生信仰、信念、思維習慣和社會風尚的總的概括。黑格爾把時代精神看作一切文化的根源,他認為:“沒有人能夠超出他的時代,正如沒有人能夠超出他的皮膚”。當前對儒家傳統道德思想進行現代化轉換,就要在青年學生當中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樹立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標桿,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倡導符合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道德規范和行為規范。
(三)采取創造性的方法任何一種文化形態的存在,都不能脫離現實的社會基礎。儒家傳統生態文化凝聚著深厚的中國哲學智慧,但我們研究它不是為了保存它或完全受之牽制,而是為了對它加以改造、創新和發展。美國學者喬治·麥克林說過“價值觀和美德的提升,并且將它們結合成一定深度或廣度的文化需要漫長的歲月,需要依賴一代又一代的實踐和創造。文化的傳承稱為文化傳統。它反映了人們在發現、反映和傳遞生活的深層意義時的積累性成果。“只有教育一代代青年人按照時代的需要和自己的理想重新改造傳統,在傳統的基礎上重新設計文化、樹立價值觀,傳統才能“活”起來、“傳”下去,也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傳統。
(四)走科學化的道路站在當代社會發展最前沿的高度審視,儒家傳統生態道德思想要摒棄“畏天命”等愚昧成分,走科學化的道路。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它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要求我們用科學的理論對德育現代化作系統的、動態的研究,探索新時期具有中國特色并符合教育規律的生態德育新路子。所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優秀德育傳統與當代科學研究相結合,是實現儒家傳統生態道德思想現代化轉化的科學道路。
馬克思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需要的程度。儒家傳統生態道德思想包含的生態宇宙觀、環保思想及可持續發展觀等內容,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基本一致,符合社會主義高等學校培養現代化新型人才的需要,是一筆極具中國特色的寶貴思想遺產。著名學者季羨林說過:“在當今世界,最具有中國特色的是中國的文化,如果我們沒有了這一點,具有中國特色就成了空話。所以,高校要立足人才培養需要,遵循教育規律,挖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做好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化工作,不斷豐富和完善高校大學生思想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