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元代都城史研究概述——以上都、大都、中都為中心

劉 曉

二 大都

大都位于今天的北京,是元朝建立的第二座都城,也是有元一代最為重要的一座都城。元朝建立后,因統治重心南移,忽必烈在繼續擴建上都的同時,于至元元年(1264)八月,將原金朝首都燕京定名為中都,開始正式確立兩都巡幸制度。至元四年,因中都舊城殘破不堪,忽必烈決定在中都的東北建筑新城,至元九年二月,改中都名為大都,到至元十三年,新都建成。元朝統治期間,大都不僅是全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也是當時在世界上享有盛譽的國際大都會。

元大都的考古調查工作,主要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配合北京城市建設進行的。當時,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北京市文物管理處先后勘查了大都的城郭、街道和河湖水系等遺跡,發掘了十余處不同類型的建筑基址。經實地勘測,元大都全城呈南北略長的長方形,周長約2.86萬米.北面的城墻和東西兩面城墻的北段,雖在明清被廢棄,但地面上仍存有遺跡,即今天北京市北郊所謂的“土城”;東西兩面城墻的南段,與明清北京城的東西墻一致;南面城墻的位置,在東西長安街的南側。南墻在靠近慶壽寺雙塔(即海云、可庵二師塔)的地點,稍向外彎曲,以便繞開雙塔。大都11個城門中,肅清門與健德門的甕城土墻,地表仍有部分殘存。從對肅清門和光熙門基址的探鉆結果來看,城門地基夯筑得很堅固,城門建筑有可能為“過梁式”木構門洞。1969年夏,在拆除西直門箭樓時,又發現義和門甕城城門的遺址,門洞內的題記,表明它是在1358年加筑的。值得注意的是,這座城門的構筑采用了當時的新技術.如改“過梁式”木構門洞為磚券門洞,添設滅火設備以彌補木質城門的缺陷等。元大都的城墻,全部用夯土筑成,基部寬達24米。在拆除北京西城墻時,還發現元大都土城頂部中心安有排水的半圓形瓦管,順城墻方向斷斷續續長達三百多米,這表明當時土城的防雨排水采用的是管道泄水的方式。

大都皇城和宮城的范圍,在此次調查中也已基本清楚。皇城位于全城南部的中央地區,東墻在今南北河沿的西側,西墻在今西皇城根,北墻在今地安門南,南墻在今東、西華門大街以南.宮城偏居皇城東部,它的南門(崇天門)約在今故宮太和殿的位置,北門(厚載門)在今景山公園少年宮前,其夯土基礎已經發現。東、西兩垣約在今故宮的東、西兩垣附近。宮城的墻基,因明代拆除改建,保存得不好,殘存的最寬處尚超過16米以上.宮城西北為以萬歲山(又稱萬壽山,即今北海瓊島)和太液池(今北海與中海)為中心的西苑。太液池西岸,靠南為隆福宮,靠北為興圣宮。

元大都全城的中軸線,與明清北京城一致,經過探鉆,在景山以北發現一段南北向的道路遺跡,寬達28米,當是大都中軸線上的大道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大都的鐘鼓樓,并不在中軸線上,而是位于偏于中軸線稍西,即今天的舊鼓樓大街,這與后來明清的北京城不同。大都的街道布局,非常整齊。勘查結果表明,在南北向主干大道東西兩側,等距離平列著許多東西向的胡同。大街寬約25米左右,胡同寬約6—7米。今天北京內城的許多街道和胡同,仍可反映出元大都街道布局的舊跡。

元大都的城市供水系統主要有兩條:一條是由高粱河、海子(又稱積水潭)、通惠河構成的漕運系統;一條是由金水河、太液池構成的宮苑用水系統。對這兩條水系,都進行了勘查與部分發掘。勘查結果表明,元大都的積水潭稍大于今天的太平湖、什剎前后海的范圍。在皇城東北角處的通惠河寬約為27.5米左右。金水河入城的遺跡,在拆除西城墻時被發現,其流向也已基本清楚。對元大都的排水設施,也作了仔細勘查。在東城墻中段和西城墻北段的夯土墻基下發現了兩處石砌排水涵洞,洞身寬約2.5米,長約20米左右,石壁高1.22米,涵洞內外側各用石鋪砌出6.5米長的出入水口。位于南北主干大街兩旁由石條砌成的排水明渠,也在今西四的地下被發現。整個排水渠寬1米,深1.65米。在通過平則門內大街(今阜內大街)時,頂部覆蓋了石條。

元大都城內的一些居住建筑遺址,也得到了清理發掘。其中,在后英房和雍和宮后發掘了兩處完整的院落遺址,出土了數量眾多的生活用品與裝飾品,其中不乏制作精巧、價值較高的精品,在西絳胡同、安定門外煤廠、德勝門內一0六中學、雍和宮東和后桃園等處,也清理了一批居住遺址。①

元大都歷史的研究,起步要早于考古調查。早在20世紀30年代,國內即發表過朱紫江、關鐸《元大都宮苑圖考》、王璧文《元大都城坊考》、朱偰《元大都宮殿圖考》等論文。②日本學者也非常重視元大都的研究,先后發表的綜論性文章有巖村忍《元の大都》、愛宕松男《元の大都》等。③從考古調查工作迄今,國內外發表的有關大都的研究論文已達數十篇。80年代初由陳高華撰寫的《元大都》一書,篇幅雖然不長,但論述較為全面,內容涉及大都的前身、修造過程、建筑布局、人口、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諸多方面,是了解元大都歷史的案頭必備著作。此書出版不久,即被日本學者佐竹靖彥翻譯介紹到日本。④此后,由北京社會科學院主持編纂的多卷本《北京通史》,其中由王崗撰寫的第七卷,也是專門敘述元代部分的。⑤首都博物館在1987年舉辦的“大都歷史陳列”的基礎上,還編輯出版了《元大都》圖集。⑥與此同時,日本學者杉山正明以他的“大元兀魯思首都圈”構想為基礎,也發

————————

① 元大都考古隊:《元大都的勘察與發掘》、《北京后英房元代居住遺址》。載《考古》1972年第1期、第6期;文物編輯委員會編: 《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

② 《中國營造學社匯刊》1—2(1930)、6—3(1936)、6—4(1937)。

③ 《蒙古》115(1942)、《歷史教育》14—12(1966)。

④ 陳高華:《元大都》,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元の大都》,中央公論社。1984年版。

⑤ 《北京通史》第七卷,中國書店1994年版。

⑥ 《元大都》,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版。

表過一些研究報告與論著,除了前面上都部分已經提到的《大都と上都の間》外,還有《クビヲィと大都》、《モソゴル帝國におけゐ首都と首都圈》以及《世界史を變貌させたモ乇ンゴル~時代史のデッサン》一書中的相關章節。①

作為元朝統治全國的政治中心,大都的設計構想除了吸收草原舊制外,還充分繼承了中國古代都城的傳統,這一點是另一座草原都城——上都所無法比擬的,學者們對此多有論及。像于希賢《<周易>象數與元大都規劃布局》與《<周禮·考工記>與元大都規劃》(與黃建軍合撰)即重點探討了大都城選址布局所受到的中國傳統哲學陰陽、五行、《易卦》、勘輿等方面的影響。②在考古調查的基礎上,不少學者結合文獻記載,對大都的建筑設計、城市布局等進行了多方面探討,除了前面提到的論著外,這方面的文章還有王璞子《元代大都城平面規劃述略》、③)趙正之《元大都平面規劃復原研究》、④王燦熾《談元大都的城墻和城門》與《元大都鐘鼓樓考》、⑤朱玲玲《元大都的坊》、⑥日本學者渡邊健哉《元代の大都南城につぃて》⑦等。這里需要特別提到的是傅熹年的《元大都大內宮殿的復原研究》,⑧該文是近年來從建筑學角度研究大都宮殿的力作。在文章中,作者首先總結了現存元官式建筑中與宋式的不同特點,然后以此為依據,對元大都大內各城門和前宮(大明殿一組)、后宮(延春

————————

① 梅原郁編:《中國近世の都市と文化》,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4年;《ィスヲンの都市性研究報告》(研究報告篇34),1988年;角川書店2000年版。

② 《故宮博物院院刊》1999年第2期;《文博》2002年第3期。

③ 《故宮博物院院刊》1963年第3期.

④ 《科技史文集》第2集,1979年。

⑤ 《故宮博物院院刊》1984年第4期、1985年第4期,后收入《王燦熾史志論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版。

⑥ 《殷都學刊》1985年第3期。

⑦ 《集刊東洋學》82(1999年)。

⑧ 《考古學報》1993年第1期。

閣一組)兩組建筑群的結構形制進行了探討,詳細列出了各城門、建筑的尺寸及復原推算結果,并繪制出其建筑復原圖。這種研究方法,應當說是目前元代都城研究中的薄弱環節,也是今后需要大力加強的一個方面。

在大都城的設計與建設者當中,劉秉忠可算是最為有名的一位,有關他的研究本來已有很多。香港學者陳學霖則另辟蹊徑,對民間廣為流傳的明初劉伯溫(劉基)修北京城的傳說進行了縝密研究,并找出這一傳說與元初劉秉忠建大都的內在聯系,他的這一研究成果,后經不斷充實,擴充為《劉伯溫與哪吒城——北京建城的傳說》一書出版。①同劉秉忠相比,其他參與者的研究則顯得非常薄弱,陳高華《石工楊瓊事跡新考》一文曾部分彌補過這一缺憾,②近年來,渡邊健哉又發表《元朝の大都留守段貞の活動》一文。③在文章中,作者首先探究了大都建設過程中諸人的分工協作,然后重點考察了大都留守段貞在大都寺觀建設、儀禮建設、太史院建設及運河與倉庫建設等方面的活動與貢獻。蘇天鈞《郭守敬與大都水利工程》則介紹了郭守敬在大都水利工程方面的活動與貢獻:引玉泉水解決宮苑用水;重引金口水,以運輸西山木石,供元大都建設之需要;建白浮堰,導引諸泉水,使通惠河通航,以濟漕運。④此外,對在大都城市建設中起過重要作用的政府機構——大都留守司,渡邊健哉還發表了《元朝の大都留守司につぃて》。⑤在文章中,他重點探討了大都留守司從宮殿府。行工部到留守司的成立過程及其背景、大都留守司的職掌,并對幾個大都留守進行了個案研究。最

————————

① 臺灣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版。

② 《元大都史事雜考》,《燕京春秋》,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后收入同氏《元史研究論稿》,中華書局1991年版。

③ 《歷史》98(2002)。

④ 《自然科學史研究》1983年第1期。

⑤ 《文化》66—1、2(2002)。

后,作者指出,元代的大都留守司與傳統制度下的留守司迥異,實際上是為蒙古皇族尤其是為皇帝服務而設的家政機關,這一結論為作者以前所設想的大都城為蒙古皇帝私屬財產一說又提供了一個佐證。

元大都的社會經濟,除陳高華《元大都》第五章的相關論述外,單篇研究論文發表較少,主要有張蓉初《元代大都糧食的運輸》、周繼中《元大都地區的屯田》等。①大都地區的宗教文化,研究相對較多。像陳高華《元代大都的皇家佛寺》探討了元朝歷代皇帝在大都地區建立的佛教寺院。②中村淳《元代大都の敕建寺院をめぐつて》對此加以補充,介紹了大都地區的藏傳佛教寺廟群,并重點研究了大護國仁王寺與宣政院、神御殿與太廟的關系。③他的另一篇文章《元代法旨に見ぇゐ歷代帝師の居所~大都の花園大寺と大護國仁王寺》則認為帝師法旨中頻頻出現的花園大寺,即是有名的大護國仁王寺,這里應當是帝師在京的住所。④徐蘋芳《元大都也里可溫十字寺考》與《北京房山也里可溫石刻》綜合文獻記載與現存遺跡,介紹了元大都的基督教寺院與相關石刻情況。⑤對于房山也里可溫石刻記事的矛盾之處,林祥增《三盆山十字寺的歷史沿革》》認為是明人嘉靖年間重刻碑文時,為適應當時形勢而作的修改。湯更生《北京房山十字寺遼元碑質疑》則認為完全是明人托偽之作,不足為據。⑥此外,邱樹森《元代基督教在大都地區的傳播》除介紹基督教在大都的傳播外,也談到了

————————

① 《中山文化季刊》2 —1(1945年);《北京史苑》1983年第2期。

② 《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2期。

③ 《東洋史研究》58—1。

④ 《待兼山論叢(史學)》27,1993年。

⑤ 《中國考古學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紀念文集》(一),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中國文化》1993年第7期。

⑥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建館十周年紀念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北京圖書館館刊》1998年第1期。

北京地區現存的元代基督教遺跡。①

在元朝三個都城中,大都的史料相對來說最為豐富,這方面的整理工作,最重要的莫過于《析津志輯佚》。②《析津志》為元末熊夢祥編撰的一部志書,是研究元大都歷史的重要資料。原書早已失傳,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善本組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散見佚文匯為一編,為研究者帶來了極大便利。不過,該書也存在一些疏漏,仍需改進。③對歷代文人吟詠大都資料的整理,也取得了很大成績。早在20世紀50年代,傅樂淑即曾在《禹貢》周刊上連續發表《明周憲王朱有燉元宮詞百章箋注》,他的研究成果后來結集為《元宮詞百章箋注》一書出版。④陳高華所編《遼金元宮詞》,除收錄上述朱有燉宮詞外,又廣泛收錄其他宮詞資料十余種。⑤由北京圖書館善本組標點,陳高華校訂的《人海詩區》也保存有大都歷史方面的大量詩歌。⑥近年來,陳學霖開始對張昱的《輦下曲》進行系統研究,其中,《張昱<輦下曲>與元大都史料》主要考證了張昱的生平活動,并分“大殿朝會”、“宴饗盛況”、“大駕巡幸”、“建城傳說”、“風云人物”、“宗教活動”、“生活禮俗”、“儀制一瞥”、“闈庭情狀”、“宮闕剪影”等10個方面介紹了《輦下曲》,是他在這方面的初步成果。⑦

————————

① 《北京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

② 《析津志輯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③ 像黨寶海《<析津志>佚文的新發現》(《北京社會科學》1998年第3期),即是對此書所輯資料加以補正的文章。

④ 《元宮詞百章箋注》,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

⑤ 《遼金元宮詞》,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⑥ 《人海詩區》,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⑦ 《蒙元的歷史與文化——蒙元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三 中都

元中都位于今河北省張北縣饅頭營鄉白城子。金屬撫州,元屬隆興路。大德十一年(1307),即位不久的武宗海山下令于此處建旺兀察都行宮,第二年行宮建成后,立中都留守司兼開寧路都總管府,于是,元朝又一座都城產生了。由于當時的中都只有宮闕,沒有城郭,武宗還征調了大量人力物力修建外城,這一工程直到武宗去世也沒有結束。至大四年(1311)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后,罷中都之役,撤留守司,復立隆興路總管府,僅存在兩年零十個月的中都建制至此廢除。

元中都的研究,在元代三個都城研究中起步最晚,遺址所在地白城子,長期以來被誤認為是北羊城遺址,研究論文也只有扎奇斯欽的一篇綜述性文章《元代中都考》。①這種局面的出現,主要是因為相關歷史文獻較少,考古工作又沒有展開的緣故。從20世紀80年代起,開始有考古工作者陸續對白城子展開調查,并最終確定白城子遺址就是元中都。②到90年代末,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單位聯合組成考古隊,對中都遺址進行了連續性的、有計劃的勘察,包括對中都周圍環境、城墻、宮城區進行勘測,對宮城西南角臺、南門和1號臺基進行試掘,測繪了“回”字形相套的宮城、皇城及其地面建筑遺跡的等高線圖,并發現了外城線索,證明元中都是采用三套城垣的都城規格。發現了三出闕角臺、保存較好時代最晚的采用過梁式門道的三觀制宮城城門以及工字殿的土字形臺基等,并出土了漢白玉璃首、牡丹龍紋

————————

① 《邊政研究所年報》第18期(1987),后收入作者《蒙古史論叢》,學海出版社1980年版。

② 尹自先:《白城子說》,見《張北縣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

角柱石、寶裝蓮花柱礎、琉璃龍紋瓦當滴水、琉璃走獸等重要遺物,不但從考古學角度證實了白城子遺址確為元代中都城,而且多項發現都填補了元代考古的空白。①

隨著考古調查的深入,元中都逐漸引起了學者們的濃厚興趣。1997年8月16—17日在張北縣召開了“元中都學術研討會”,與會元史、考古專家20余人,對元中都的歷史、考古、藝術、建筑價值進行了廣泛探討。會議發表了陳高華《元中都的興廢》、周良霄《三朝夏宮雜考》、葉新民等《元代的興和路與中都》、孟繁清《漫議元中都的興衰》、史衛民《元代都城制度的研究與中都地區的歷史地位》、韓志遠《略論金撫州地區在蒙金戰爭期間的戰略地位及元武宗在撫州建立中都的軍事原因》等12篇論文,后集中刊登在《文物春秋》1998年第3期。以下為此次會議集中討論有關中都歷史的幾個問題。

關于設立中都的原因。陳高華認為,武宗海山很有可能是想仿效世祖建上都一樣,在草原建造一座規模宏大的新都城,以此樹立個人威信,并以之取代上都作為避暑巡幸之地。史衛民認為武宗建造中都,考慮了當地在交通上具有特殊地位,并且因地形險要,地處農耕與游牧地區的分界線上,具有不可忽視的軍事地位。此后,他又從武宗長期在草原生活的背景及其與仁宗的微妙關系出發,認為武宗更討厭的應是大都的宮廷生活與人際關系,而從中都的設計思路亦為正都布局來看,武宗營建中都的真實用意更有可能是要以之取代大都。韓志遠指出,武宗建造中都,可能是效仿金朝重視首戰取勝之地而使出河店規格逐步升級的做法,借此紀念1211年成吉思汗在野狐嶺破金之事。孟繁清認為,中都的興建固然有武宗好大喜

————————

① 任亞珊、張春長、齊瑞普:《河北元中都》,《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張春長:《元中都的研究現狀與前景》,載《文物春秋》2002年第3期。

功的心理因素在內,但不能完全認為是一種個人行為,它是遼金多京制的繼續,隆興是上都強勁的支撐點,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是興建中都的重要政治軍事背景,同時,中都之興與壩上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分不開,而這又是民族和解、民族交流的結果。張羽新、鄭紹宗和葉新民都指出,中都地區具有適于駐蹕避暑的自然條件,地處大都、上都中間,北通和林,西達西域,可北控漠北,南俯中原,對于統治全國的蒙古貴族來說,是理想的建都之地。張春生則認為元中都的建立是地理基礎、政治需要和個人因素等綜合作用的結果。

關于中都停廢的原因,孟繁清認為是仁宗受儒家文化影響較多,對武宗的肆意揮霍和鋪張不滿,但根本原因還是國家面臨無法解決的財政危機。張羽新則認為,中都之所以停廢,一是為了緩和因建造中都所造成的財政困難和社會矛盾的激化;二是元朝國家統一,上都和大都地位確定,沒有另建新都的迫切需要;三是中都地區沒有大河,缺乏水源,生產力低,供給不足,缺乏歷史的、傳統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深厚基礎。鄭紹宗認為雖西路驛道路過此地,但從上都至大都走此路不如走黑谷路(沽源—赤城一線)近而方便,特別是兩都之間的緊要軍情非走黑谷路不可,這是中都建后未經久用而漸放棄的原因之一,它的廢棄應該說主要還是政治原因。

關于元中都修建過程與相關事件之研究,陳高華《元中都的興廢》對元中都的始建時間、領導行宮建設的工部派出機構、建造中都的隊伍、工程的速度、元政府采取的征用勞動力的措施作了詳實敘述.對武宗著手建立中都的行政管理機構也作了考釋,如武宗立中都留守司兼開寧路都總管府,是將中都和大都、上都并列;立開寧縣應是管轄中都所在地;以大同路隸屬于中都留守司,是便于調集人力、物力供應中都的需要;立中都萬億庫掌管各種財物;立光祿寺負責供應宮廷和諸王、百官所需之酒;立虎賁司是負責中都安全.對中都的罷廢過程——罷城中都、退還民田、機構撤改、器物收歸及泰定兩幸、明文之爭都依次析說,指出文宗因內疚而冷落中都,至正四年時中都宮殿已開始毀壞,到明初已有“沙城”之稱。①

此后,有關元中都的研究續有成果發表,像胡明《元中都漢文化的展示》一文,即從中都城的方位與形制、建筑色彩、龍文化等方面探討了漢文化對中都建設的影響。②

————————

① 以上諸人觀點,均見《文物春秋》1998年第3期《元中都遺址研究》專刊

② 《社會科學論壇》2002年第8期。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