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從《延祐四明志》及《至正四明續志》看元代慶元路的回回人

馬天博[1][1]

【內容提要】元代所修方志《延祐四明志》及《至正四明續志》保存了不少在慶元路為官的回回人的資料,是研究元代回族史必不可少的文獻。本文對其加以重新整理,指出了兩部方志的優缺點,以期就正方家。

【主題詞】 《延祐四明志》 《至正四明續志》 慶元路 回回人 成吉思汗的西征,促進了中外民族間的交融,使得中亞及西亞的色目人大批內附,其中不少人成為與成吉思汗共建大業的功臣。因此,蒙古與色目人取得了明顯高于漢人及南人的優越的社會地位。回回人作為色目人的一種,亦不例外。《西域使者哈只哈心碑》曾載:“我元始征西北諸國,而西域最先內附。故其國人柄用尤多,大賈擅水陸利,天下名域區邑,必居其津要,專其膏腴。”[3][3]回回人不僅在經濟上占盡優勢,在政治上更是春風得意。忽必烈統一全國以后改府為路,各路或其他機構的最高長官多派蒙古人及色目人充當,回回人在其中占了很大部分。元代時所修的《延祐四明志》及《至正四明續志》對此有較詳的記載。 《延祐四明志》(以下簡稱《四明志》)修于元仁宗延祐年間,由馬澤修,袁桷纂,延祐七年(1320)成書。馬澤,字潤之,以太中大夫為慶元路總管。袁桷為慶元人,自號清容居士,翰林國史院檢閱官,累遷侍講學士,為元代著名學者。《四庫全書總目》云:“桷先世在宋多以文學知名,稱東南故家,遺獻設后,會朝廷修史,遣使求郡國軼文故事,惟袁氏所傳為多,故其于鄉邦舊典,尤多貫串。志中考核精審,不支不濫,頗有良史之風,視至元嘉禾、至正無錫諸志,更為賅洽!”[4][4]志分十二考,詳細記載了四明(今寧波)地區的州郡沿革、職官人物、山川物產等等,目的在“先牧民之本,推其沿革,覽其山川,知昔時得人之盛,宮室戶口之無恒,釋道遺文之盛衰,是皆足以增其詠嘆焉者矣!”[5][5]《至正四明續志》(一下簡稱《續志》)成書于順帝至正二年(1342),由王元恭修、王厚孫纂。王元恭,字居敬,自號寧軒,真定人,至元六年以正議大夫總管慶元路。王厚孫,字叔載,一字燕貽,自號遂初老人,以薦為鄞訓導,授象山教諭。此書為《延祐四明志》的續作,王元恭述修書的緣起時說:“余叨守是邦,思所以亙歷今古,補其缺略,乃命耆髦之士,日與討論,凡一十二卷,庶幾先后該貫,觀覽無遺,少補立國立政之本要,以備太史氏之采擇云。”[6][6]《四明志》及《續志》的職官志詳細羅列了有元一代四明地各級官吏,本文試將于各機構任職的回回人加以梳理,希望大家能在讀后對元代慶元路的回回人有一個概括地了解。因二志未將各官吏之族籍一一列出,故只能通過名字判斷其是否為回回人。由于元時回回人名譯音有一定之規,筆者判斷大致不會錯。 四明,唐為鄞州,明州,又為余姚郡。因境內有四明山,故因山為名,約為今寧波市。《元史》卷六十二志第十四:“元至元二十三年(1276),改置宣慰司,十四年,改為慶元路總管府。戶二十四萬一千四百五十七,口五十一萬一千一百一十三。領司一、縣四、州二。”[7][7]四縣為鄞縣、象山縣、慈溪縣、定海縣;二州為奉化州、昌國州。至元十二年(1275),元兵平宋都臨安,以其地置江浙行省,改府為路,罷制置使立浙東道宣慰使司。大德六年(1302)十月四日中書奏升為都元帥府,“七郡兵民之政悉隸總裁。……明年命徙治于四明。”[8][8]《四明志》及《續志》共載都元帥二十八人,其中回回人六位,為阿里察吉爾、教化、不八沙、馬鑄、贍思丁、迷只兒。二廳都元帥共十人,四位回回人,他們是阿里、馬合馬、哈散沙、拜住。同知都元帥共七人,有六位回回人:暗都剌哈蠻、塔里牙赤、黑的兒、忽先、棘哈、忽剌忽兒。副使共十八人,其中四位回回人:愛林、虎臣、沙的、馬英。另外有都事十三人,其中回回人暗都剌一位。經歷六人,回回人李忽都答兒一位。 至元十四年(1277)宣慰司改為慶元路總管府,元政府派大批蒙古人及色目人為總管府官吏,最高者稱達魯花赤,意為監臨官或掌印辦事之官,秩正三品。從至元十四年至延祐六年(1319)共有十九人任本路達魯花赤,其中有十一人為回回人,他們是回回、忽都、哈剌嘚、火赤合兒赤、阿剌紅、哈只、馬合木、忻都、舍剌甫沙、阿里、三不都。總管共十七人,無回回人任職。以下是同知,共十八人,四位回回人,分別是別都魯丁、阿里沙、廉明答述丁、忻都。再下為治中,共十九人,回回人僅木薛非、麻合謀兩位。最后為府判,共十六人,有法哈剌丁、梁阿里、火者吉、哈只、撒答、撒的迷失六位回回人。《續志》中本路總管府自延祐六年至至正二年(1342)共九位達魯花赤任職,其中六人為回回人。他們是舍剌甫沙、阿里、三不都、阿里牙答思、速剌蠻、阿里沙。舍剌甫沙、阿里及三不都在《四明志》中未注名到任年月,今標出。下為總管,八人中僅苫思丁一人為回回人。以下為同知,六人中有三位回回人:怯來、忽都脫臺魯因、密失哈。 總管府下領錄事司,《四明志》及《續志》中載達魯花赤共十九人,其中有回回人十,分別為抹合馬、教化的、撒里、忻都、答丁述(疑為答述丁-筆者)、密納昔、邁赫磨德、倒剌沙、俺都剌欽、俺都剌發達。錄事司下為四縣官吏,首先看鄞縣:二志共載達魯花赤二十人,十二位回回人,分別是烏馬兒、抹合馬、木八剌沙、忻都、剌速蠻、倒剌沙、亦思馬因、只納失里、不只海、完者禿、徹里。沙哈不丁。縣尹、縣丞、主簿、縣尉多為南人,蓋處理實際事務用男人較為便利也。故《續志》僅載兩位為主簿的回回人:沙的和哈思別。象山縣達魯花赤共十七人,其中有十位回回人:阿散、阿都蠻、阿里、迷黑沙、答失蠻、撒的迷失、暗都剌阿昔思、哈散、薩的彌實、倒剌的牙兒,其他官吏亦多為南人,僅主簿伯都剌、縣尉忽都為回回人。慈溪縣達魯花赤共十六人,其中有回回人阿都蠻、教化的、哈散、烏馬兒、亦思馬因、迭里迷失六位。回回人為縣尉者有哈海與忽都臺。定海縣達魯花赤共十四人,有回回人四位:馬合沙剌、阿的迷實、亦速夫和忻都。縣尉有阿雜丁一人是回回人。慶元路另領州二:奉化州和昌國州。至元十五年(1278)以昌國升州,元成宗元貞二年(1296)正月奉化縣升縣為州。原奉化縣有九位達魯花赤,兩位回回人:亦不剌金和別都魯丁。奉化州共達魯花赤十七人,其中回回人六位:寶合丁、木八剌、忽都答兒、沙邦、亦黑迷失不花、忽林沙。同知十五人中有兩位回回人:阿里沙和赫德爾。昌國州達魯花赤共十三人,有八位回回人:答失蠻、阿合馬、阿密魯丁、速魯蠻、撒都丁、阿哈馬、小六失海牙、黑黑。同知八人,有回回三人:阿里、哈速丁、哈散,其余官吏多為南人。另外慶元路還有兩個分支機構:浙東海右道肅政廉訪司分司及慶元市舶提舉司,均治慶元。廉訪司分司延祐到元統間但存空行,元統以后或有姓無名或脫前半行,不知何故。回回人僅載至元二年(1336)副使伯篤魯丁,至元三年僉事老老、至元五年僉事贍思丁,至正元年(1341)僉事贍思丁、僉事忽都,而實際為官的回回人數目當不止此。慶元市舶提舉司有提舉睦忽彬為回回人,郎中倒剌沙、愛祖丁、忻都三人為回回人。 以上就為至元十二年到至正二年近七十年間元代慶元路所設各級機構內回回人之仕宦概況,除去二志重復及漏載之人,約有一百四十余位回回官吏任職,數目不能算少。這些官吏大都身據要職,為本路及各州縣最高長官,這是與元政府的統治政策緊密相關的。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規定:“以蒙古人充各路達魯花赤、漢人充總管、回回人充同知,永為定制。”[9][9]好像回回人不可為達魯花赤,其實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是有很大的彈性的。 由于元代志書留存甚少,在現存元代方志中記載回回人的更是不多,故而《四明志》及《續志》在保存回回史料方面功不可沒。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回回人的宦跡大多不可考,在以上所載回回官吏中最著名的應為至順二年(1331)以吏部侍郎除守四明,身為慶元路總管而頗有善政的苫思丁。程端禮《慶元路總管沙木斯鼎公去思碑》記之較詳。[10][10]文中稱其為官“飲冰食檗,始終一致,犀珠磊落,不以動心。”他修筑渠陂、止盜息賊,興舉學校,做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好事。“化行民安,如春雨膏物而無其跡”,其摯友許有壬曾有《題苫思丁成之去思碑》,文末附詩以重之: 當時同列共精貞,深幸掄材與鑒衡。 漕府五年書上考,海天雙節照連城。 春留舊治棠無恙,云護豐碑蘚不生。 竹馬兒童應有語,四明山水故多情。[11][11] 二志雖稱賅洽,但并非沒有不足,筆者認為其最大的不足之處便是未載明戶口數目。這樣便無法知曉當時各戶的數目和類別。我們只能從賦役考內隱約通過田租賦役窺見當時戶口概況。而同為至正年間所修的《至正金陵新志》便有民俗志,內中詳載了自西漢以后金陵各地戶口數,且分類詳細,一目了然。我想這可能由于慶元路并未抄籍戶口或雖籍戶而數目不確以致修志者略而不載吧。其次,二志中所記官吏雖大多記上其到任年月及離任日期,可是并未注明族籍,致使后人難以明確區分各人族別。在這方面又不如俞希魯所修之《至順鎮江志》詳瞻。 綜上,《延祐四明志》及《至正四明續志》保存了大量的元代回回史料,是研究元代回族史不可缺少的文獻。這一點,楊志玖先生早已指出。[12][12]本文試發其覆,望能引起大家關注,有不當之處請大家指正。 [1][1] 馬天博(1980-),回族,內蒙赤峰人,2004級碩士研究生,從事民族史、穆斯林文化研究 [2][2] 馬建福 (1976-),回族,寧夏海原人,2004級碩士研究生,從事民族學、穆斯林文化研究 [3][3] 見許有壬《至正集》卷五三 清宣統三年河南教育總會石印本 [4][4] 《四庫全書總目》卷六十八 [5][5] 《延佑四明志 四明志序》 《宋元方志叢刊》第六冊 中華書局 [6][6] 《至正四明續志 四明續志序》 《宋元方志叢刊》第七冊 中華書局 [7][7] 《元史》卷六十二 志第十四 [8][8] 《至正四明續志》卷一 職官 《宋元方志叢刊》第七冊 中華書局 [9][9] 《元史》卷六 [10][10] 白壽彝主編《回族人物志·元代》附卷之二 361頁 沙木斯鼎為清人妄改 [11][11] 同上 363頁 [12][12] 楊志玖《元代回族史稿》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