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明代皇帝崇奉藏傳佛教淺析(之一)

未知

明代,尤其是明代中期的各朝皇帝,多崇奉藏傳佛教。他們在京城封授、供養大批藏僧,不斷舉行藏傳佛教法事,為藏僧建寺造塔,大量開度藏僧行童。有的皇帝甚至親自習學藏傳佛教,從事誦經演法活動,自稱藏傳佛教法王。明代皇帝多崇奉藏傳佛教,對明代政治、經濟、文化均產生一定影響。對此,前輩學者,主要是日本學者,曾做過一些研究,但無論是研究深度還是廣度都顯不足(注:關于明代皇帝崇奉藏傳佛教的研究,主要有日本學者龍池清《明代北京に於ける喇嘛教團》(載日本《佛教研究》1941年第4卷第6號)、佐藤長《明廷におけるラム教崇拜につぃこ》(載日本《鷹陵史學》1982年第8號)二文。中國學者尚無專文,陳慶英《論明朝對藏傳佛教的管理》(載《中國藏學》2000年第3期)、拙文《明代佛教政策述論》(《文史》2004年第3輯)等對之有所涉及。這些論著,主要采用《明實錄》史料,而對北京等地的碑刻資料、藏文史料利用較少;主要考察明代皇帝在京師封授和供養藏僧的情況,而對他們崇奉藏傳佛教的其他表現則多未論述,對他們崇奉藏傳佛教的原因、影響也缺少探討。)。本文以《明實錄》為基礎,參考碑刻資料以及藏文史料等,試圖較系統地論述明代皇帝崇奉藏傳佛教的表現,分析其原因,探討其影響。不當之處,請方家指正。

一 明代皇帝多崇奉藏傳佛教,按其具體表現,分為三個階段來敘述。

(一)洪武至宣德時期 洪武至宣德年間,各朝皇帝多英明勤政。他們崇奉藏傳佛教,但比較有節制。 明朝從太祖開始,就在西藏、青海、四川等藏區針對當地政教合一的現實,“廣行招諭”,“多封眾建”,大力封授藏傳佛教各派首領和人士,扶持藏傳佛教,建立朝貢貿易和茶馬互市,設置衛所和驛站,確立了中央和藏區地方的領屬關系,實現對藏區的統治和管理。不過,基于“多封眾建”政策在藏區的封授是明朝治藏政策的重要方面,即明王朝通過在當地封授藏僧等方式,在一定意義上實現對藏區的統治和管理,其中寓含的皇帝對藏傳佛教的信仰色彩還較少。 《明史》稱:“初,太祖招徠番僧,本藉以化愚俗,弭邊患,授國師、大國師者不過四、五人。至成祖兼崇其教,自闡化等五王及二法王外,授西天佛子者二,灌頂大國師者九,灌頂國師者十有八,其他禪師、僧官不可悉數。”(注:《明史》卷三三一《西域傳》三,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8577頁。) 按《明史》的記述,似乎明代皇帝至成祖才崇奉藏傳佛教。當代著名的中國佛教學僧印順法師也說,“明太祖逐元而還我河山,嚴禁秘密教之流行,中國佛教及社會,賴以清凈,可謂真能護國護教者”(注:釋印順:《佛教史地考論》,正聞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頁。)。實際上,明太祖也崇奉藏傳佛教。史載,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十一月,太祖授先后來朝的印度僧班的達撒哈咱失里為善世禪師,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國師朵兒只怯列失思巴藏卜為都綱、副禪師,均為全國最高僧官,“統制天下諸山,繩頑御惡”(注:《明太祖實錄》卷九四,洪武七年十一月甲子,中研院史語所校印本;葛寅亮:《金陵梵剎志》卷一《授善世禪師詔》,明文書局1980年版。)。撒哈咱失里“習通五明經律論之學”,“復精修禪定”(注:釋來復:《西天善世禪師班的達公塔銘有序》,見《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五十一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7頁。),是一位印度高僧。我們知道,印度佛教自八九世紀以后主要是密教及其末流,后弘期的藏傳佛教正是繼承印度密教及融合西藏苯教而形成的,因此可以肯定撒哈咱失里是一位密教僧人。明太祖對他十分崇信,命于鐘山創庵居之,每“駕幸鐘山,必造師室,咨問法要”(注:釋來復:《西天善世禪師班的達公塔銘有序》,第17頁。)。和林在元代為嶺北等處行中書省治所,明初為元朝殘余勢力屯聚的政治中心,和林國師朵兒只怯列失思巴藏卜無疑是藏傳佛教僧人。太祖授二人為全國最高僧官,統轄以漢傳佛教、漢僧為主體的中國內地佛教,也反映了他對藏傳佛教及密教的認可。南京雞鳴山下有萬人坑,明初建國子監其上。但據說其地陰魂不散,妖氣出沒,“人有觸之者,則昏迷僵仆,甚至殞命亡軀”。太祖“思以神道治之”,“敕使迎取西番有道僧”,得惺吉堅藏等七僧,來結壇場,做法事七晝夜,“妖氣始滅”。太祖“嘉其神妙,乃構西番殿與居”,“日命光祿寺厚饋飲饌”(注:《金陵梵剎志》卷一七,釋道果《雞鳴寺施食臺記》。)。 前引《明史》稱,成祖對藏傳佛教“兼崇其教”,在藏區封授了大批藏僧。但是,如前所述,這種封授政治色彩濃厚。而成祖召請藏僧來京、討問法要、接受灌頂及任用藏僧舉行法事等“崇其教”的真正表現,漢文史籍中記載很少,茲據藏文史料補之。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黑帽系第五世活佛噶瑪巴卻貝桑布(《明太宗實錄》作“哈立麻”)“道行卓異”,成祖為燕王時已知其名,即位后派人往征,希望他“來此中土,以弘揚世尊教法”(注:巴俄·祖拉陳瓦:《賢者喜宴》,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1001頁,見《元以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系檔案史料匯編》第一冊,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94頁。)。噶瑪巴應召到南京后,“日日為皇帝次第說法”,“又譯經呈上”,并被“延請進宮,建立壇城,為皇帝授無量灌頂”(注:巴俄·祖拉陳瓦:《賢者喜宴》,第1001—1011頁。轉引自鄧銳齡《〈賢者喜宴〉明永樂時尚師哈立麻晉京紀事箋證》,載《中國藏學》1992年第3期。)。他還受命在靈谷寺“建普度大齋”,“資福”明太祖、馬皇后,在山西五臺山“建大齋”,“資薦”剛去世的徐皇后(注:《明太宗實錄》卷六四,永樂五年二月庚寅;《明太宗實錄》卷六九,永樂五年七月癸酉。)。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三月,成祖封噶瑪巴為大寶法王,“領天下釋教”(注:《明太宗實錄》卷六五,永樂五年三月丁巳。)。薩迦派故元帝師后裔貢噶扎西(《明太宗實錄》作“昆澤思巴”)“有道術”,成祖也派人往征。永樂十一年二月,貢噶扎西應召到達南京,為成祖“講授諸多佛法”,“傳給吉祥喜金剛壇城深奧成熟灌頂、大黑天護法神加持等諸多深奧之法,使其如愿以償”(注:阿旺貢嘎索南:《薩迦世系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31—239頁,見《元以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系檔案史料匯編》第一冊,第108頁。)。五月,成祖封其為大乘法王,“領天下釋教”(注:《明太宗實錄》卷一四○,永樂十一年五月辛巳。)。其后,貢噶扎西又為成祖“傳授灌頂和經咒加持、教誡、隨許等諸多佛法”(注:阿旺貢嘎索南:《薩迦世系史》,第231—239頁,見《元以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系檔案史料匯編》第一冊,第109頁。)。成祖仰慕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先后兩次召請。但宗喀巴因格魯派初創,且身體不好,婉拒征召,由弟子釋迦也失代替入朝。永樂十三年四月,成祖封釋迦也失為西天佛子(注:《明太宗實錄》卷一六三,永樂十三年四月庚午。)。據說,釋迦也失用醫藥和傳授灌頂為成祖治好了重病(注:參閱楊貴明、馬吉祥《藏傳佛教高僧傳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73頁。),為成祖所崇信。釋迦也失歸藏后,二十二年成祖再次召請,但沒等他到達明朝新都北京,成祖已逝于親征漠北途中。藏僧班丹扎釋“早傳秘密”,“芳譽四馳,達于朝野”,成祖征至,“館留京寺,對揚稱旨”(注:佚名:《西天佛子大國師班丹扎釋壽像記》,見《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五十一冊,第79頁。)。 成祖遷都北京后,還在宮中設立番經廠,“習念西方梵唄經咒”,廠中“供西番佛像,皆陳設,近侍司其香火”(注:劉若愚:《酌中志》卷一六《內府衙門職掌》,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所謂“番經”,就是藏傳佛教經典,所謂“番經來自烏斯藏,即今喇嘛教,達摩目為旁支曲竇者也”(注:張居正:《番經廠記》,見于敏中等《日下舊聞考》卷三九《皇城·番經廠》,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17頁。)。番經廠作為宮中的準藏傳佛教寺院,經常舉行藏傳佛教法會(稱“做好事”),屆時“懸掛幡榜”,宦官們則打扮成藏僧模樣,“本廠內官皆戴番僧帽,穿紅袍,黃領黃護腰,一永日或三晝夜圓滿”(注:《酌中志》卷一六《內府衙門職掌》。)。番經廠最初的教師,是出生于印度而又從學于僧智光的桑渴巴辣。他“教授內臣千余員,學習梵語真實名經諸品、梵音贊嘆以及內外壇場”。“凡遇朝廷修設秘密齋筵”,桑渴巴辣等“或得掌壇,或輔弘宣”(注:釋道深:《敕賜崇恩寺西天大剌麻桑渴巴辣實行碑》,見《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五十二冊,第10頁。)。新蓋宮殿,成祖也令藏僧設壇作“慶贊”(注:《明孝宗實錄》卷一五五,弘治十二年十月戊申,孝宗言,“宮殿新成”,令藏僧舉行“慶贊”,“亦先朝永樂以來舊典”。)。此外,成祖還派人取來奈塘版藏文藏經甘珠爾加以翻刻,計一百零八函,這就是明代初刻“番本”大藏經(注:參閱《中國佛教》第1輯,知識出版社1980年版,第120頁。)。 仁宗在位不足一年,崇奉藏傳佛教的記載較少,但也非無蹤可尋。僧智光從學于印僧撒哈咱失里,“傳天竺聲明記論,遂受心印玄旨”(注:楊榮:《圓融妙慧凈覺弘濟輔國光范衍教灌頂廣善西天佛子大國師塔銘》,見《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五十一冊,第76—78頁。),是一位“博通顯密的大師”(注:鄧銳齡:《明西天佛子大國師智光事跡考》,《中國藏學》1994年第3期。)。仁宗即位后,加封為灌頂廣善大國師(注:《明仁宗實錄》卷二下,永樂二十二年九月丁亥。)。 宣宗在京師大量封授、供養藏僧。釋迦也失到京后,長期居留下來,被宣宗封為大慈法王(注:《明宣宗實錄》卷一一一,宣德九年六月庚申。)。對僧智光,宣宗下令建大覺寺以居之,“并敕禮官度僧百余人為其徒”(注:釋明河:《補續高僧傳》卷一《明西天國師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班丹扎釋,加號凈覺慈濟大國師,“敕修大隆善寺師所居丈室,遂撤而一新之”(注:佚名:《西天佛子大國師班丹扎釋壽像記》,第79頁。)。藏僧綽巴扎釋,“凡三藏顯密玄言,莫不遍學精究,唯無上瑜伽□□秘密宗乘,尤得其旨”,宣宗征至,賜號妙濟禪師,“恩遇甚優,館于京師大隆善寺”(注:釋圓瀞:《妙濟塔銘》,見《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五十一冊,第63頁。)。其時,京師有“番僧數等,曰大慈法王,曰西天佛子,曰大國師,曰國師,曰禪師,曰都綱,曰剌麻”。他們的每日酒食,“俱系光祿寺支待,有日支酒饌一次、三次,又支廩餼者,有但支廩餼者”。宣宗去世后,驅遣京中藏僧,“減去六百九十一人,相繼回還本處”。“其余未去者”,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五月,有關官員又提出,“慈恩、隆善、能仁、寶慶四寺番僧,當減去四百五十人”(注:《明英宗實錄》卷一七,正統元年五月丁丑。)。二者相加,達一千一百四十一人,而這尚非全部。顯然,宣宗在京師封授、供養如此多的藏僧,決不是讓他們飽食終日、無所事事,而是以其誦經念咒、舉辦法事等,以滿足宣宗崇奉藏傳佛教的需要。可見,至宣宗,漸開明代皇帝過度崇奉藏傳佛教之門。

(二)正統至正德時期 正統至正德時期,諸帝多平庸佞佛,且生活腐化,崇奉藏傳佛教日甚。 第一,在京師大量封授、供養藏僧,皈依崇信藏僧。 英宗即位初,對京師藏僧“多遣斥”,但“其后加封號者亦不少”(注:《明史》卷三三一《西域三》。)。如,僧智光、班丹扎釋、啞蒙葛等先后加封為西天佛子(注:楊榮:《圓融妙慧凈覺弘濟輔國光范衍教灌頂廣善西天佛子大國師塔銘》,第76—78頁;佚名:《西天佛子大國師班丹扎釋壽像記》,第79頁;《明英宗實錄》卷五五,正統四年五月己巳。)。至正統六年(公元1441年)五月,大慈恩等寺分住國師、禪師、喇嘛等計三百四十四人(注:《明英宗實錄》卷七九,正統六年五月甲寅。)。當時,藏僧“逐日光祿寺酒肉供給,所費頗繁”(注:《明英宗實錄》卷一八六,正統十四年十二月己未。)。英宗尊崇國寺楊禪師為“上師”,其“儀從同于王者”(注:《明英宗實錄》卷一八三,正統十四年九月戊子。)。“上師”,即喇嘛的意譯,為藏傳佛教對所謂具有高德勝行、堪為世人軌范者的尊稱。可見,英宗遵從藏傳佛教的四皈依說,為自己確立了宗教導師。 景帝封居京藏僧為法王。本來,法王作為藏僧最高名號,都封給藏傳佛教領袖或重要人物,使其在藏區化導弭患。但景帝給自己崇信的居京藏僧也封以法王。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十月,封班丹扎釋為大智法王(注:《明英宗實錄》卷二二二,景泰三年十月壬子。)。七年七月,又封沙加為大善法王(注:《明英宗實錄》卷二六八,景泰七年七月辛巳。)。此外,他還封授一大批西天佛子、灌頂大國師、國師、禪師,有些藏僧被加上講經、覺義等僧錄司官職。這些藏僧初沿正統舊例供養,尋因官員疏諫,“止給食米柴薪,暫止酒肉供億”(注:《明英宗實錄》卷一八六,正統十四年十二月己未。)。但不久,景帝又“命光祿寺照舊日支國師、禪師、僧官、剌麻五百八人下程酒肉等件,國師加倍”(注:《明英宗實錄》卷二○七,景泰二年八月甲申。)。景帝皈依藏僧道堅。道堅,“西域僧也”,景帝“愛之,至召入禁中緝熙殿,親受法”(注: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補遺》卷一《天順初元盛德》,中華書局1959年版。按,這里的“西域”,實際是當時對藏區的誤稱,《明史》記載藏區史事均列于《西域傳》。)。后除僧錄司右闡教,住持隆福寺。 英宗復辟后,“務反景帝之政”,“降法王為大國師,大國師為國師”(注:《明史》卷三三一《西域三》:《明英宗實錄》卷二七五,天順元年二月癸卯。)。但他仍崇奉藏傳佛教,并沒有將藏僧遣回,而是復加征召、封授。 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八月,他“命大能仁寺左覺義乃耶室哩為灌頂國師,賜誥命”(注:《明英宗實錄》卷二八一,天順元年八月戊申。)。六年十二月,英宗“召凈覺慈濟大國師鎖南領占至京師,館之大隆善寺”(注:《明英宗實錄》卷三四七,天順六年十二月戊寅。)。英宗“恩澤”甚至及于已經故去的藏僧。天順四年二月,追封僧智光為大通法王(注:《明英宗實錄》卷三一二,天順四年二月庚申。)。六年六月,追封僧端竹領占為西天佛子(注:《明英宗實錄》卷三四一,天順六年六月戊寅。)。僧道堅為景帝所皈依,英宗復辟后謫戍遼東。天順元年九月,英宗又將其“召還,復其職”(注:《明英宗實錄》卷二八二,天順元年九月乙丑。),崇信如故。 憲宗對佛教、道教“俱極崇信”(注: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二七《僧道異恩》,中華書局1959年版。)。他極度崇奉藏傳佛教,僅法王就封了十三位(注:[日]佐藤長:《明廷にぉけるラム教崇拜につぃこ》(載日本《鷹陵史學》1982年第8號)一文盡列各朝在京中封授的法王,其中成化年間十一位,遺漏了札實藏卜、舍剌星吉。):1.札巴堅參,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十二月有法王名號,次年四月封為大悟法王(注:《明憲宗實錄》卷四九、五三,成化三年十二月辛丑、四年四月庚戌。);2.札實巴,成化四年九月“加以法王名號”,九年七月有銜大應法王(注:《明憲宗實錄》卷五八、一一八,成化四年九月己巳、九年七月癸巳。);3.領占竹,成化十七年十二月封為大濟法王(注:《明憲宗實錄》卷二二二,成化十七年十二月壬戌。);4.札實藏卜,成化二十年十一月封為法王;5.札實堅剉,成化二十年十一月封為法王;6.乳奴班丹,成化二十年十一月封為法王;7.鎖南堅參,成化二十年十一月封為法王;8.結斡領占,成化二十年十一月封為法王(注:按,明憲宗同時封札實藏卜、札實堅剉、乳奴班丹、鎖南堅參、結斡領占五人為法王,見《明憲宗實錄》卷二五八,成化二十年十一月丙戌。),《帝京景物略》稱其為大興法王(注: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五《西域雙林寺》,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9.舍剌星吉,成化二十二年十月封為法王;10.著癿領占,成化二十二年十月封為法王;11.朵兒只巴,成化二十二年十月封為法王(注:按,憲宗同時封舍剌星吉、著癿領占、朵兒只巴三人為法王,見《明憲宗實錄》卷二八三,成化二十二年十月庚辰。);12.端竹領占,成化二十二年十一月追封為大敏法王(注:《明憲宗實錄》卷二八四,成化二十二年十一月丁卯;萬歷《臨洮府志》卷二一《喘(端)竹領占》。);13.卜剌加,成化二十二年十一月封為法王(注:《明憲宗實錄》卷二八四,成化二十二年十一月己巳。)。至于西天佛子、國師、禪師、喇嘛以及僧錄司官等,往往一次封授數人至數十人。據統計,成化年間,京城大慈恩等寺共有法王、佛子、國師等四百三十七人,喇嘛七百八十九人(注:《明孝宗實錄》卷四,成化二十三年十月丁卯朔。)。法王札巴堅參、札實巴等“服食器用僭擬王者,出入乘棕輿,衛卒執金吾杖前導,達官貴人莫敢不避路”(注:《明憲宗實錄》卷五三,成化四年四月庚戌。)。

(三)嘉靖至崇禎時期 明朝后期,諸帝仍多崇奉藏傳佛教,常在宮中舉行藏傳佛教法事。 鑒于武宗崇佛之弊,世宗即位后,查革、驅遣京中藏僧,“法王以下悉被斥”。世宗尤重道教,“益黜浮屠,自是番僧鮮至中國者”(注:《明史》卷三三一《西域三》。)。嘉靖初,世宗一度在宮中任使藏僧做法事,“至屈萬乘之尊,親蒞壇場”(注:《明世宗實錄》卷二六,嘉靖二年閏四月乙巳。)。但在被群臣批評后,世宗“將內(漢、番、道)三經廠、外二寺凡遇景命初度一應齋事悉行革去,止著朝天宮建齋醮如故”(注:《明世宗實錄》卷七八,嘉靖六年七月己巳。)。世宗在位四十余年,總的來說是禁絕佛教,包括藏傳佛教,為明代皇帝中的特例(注:何孝榮:《論明世宗禁佛》,載《明史研究》第7輯,黃山書社2001年版。)。 穆宗以后,諸帝又多崇奉藏傳佛教。不過,或許是吸取前朝極度崇奉藏傳佛教的教訓,或許是國事日非、財政日絀,他們很少再大量征召、封授藏僧,以及在京中頻繁舉辦藏傳佛教法事等,而只是經常在宮中舉行藏傳佛教法事。番、漢二經廠“年久頹圮”,穆宗“命重修”(注:《萬歷野獲編》卷二七《京師敕建寺》。)。番經廠有韓長老,神宗“極所信禮,稱長老而不名”(注:《酌中志》卷一六《內府衙門職掌》。)。遇皇帝生日、元旦等節日,各帝令于番經廠、隆德殿或英華殿“跳步叱。而執經誦念梵唄者十余人”,“跳三四個時辰方畢”(注:《酌中志》卷一六《內府衙門職掌》。)。崇禎前期,思宗有意于皈依天主教,拆毀宮中的佛、道神像。但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皇五子病死后,思宗恢復崇奉佛教,令人把以前搬出的佛像搬回,并大作法事。《崇禎宮詞》詠曰:“鳴螺疊鼓覺凄凌,今歲盂蘭法事增。不是云籠星斗暗,移來金海作河燈”。其注曰:“番經廠內官習西方梵唄,中元節例作法事,放河燈于玉河橋”,“是年(指崇禎十三年),法筵倍盛于舊”(注:王譽昌:《崇禎宮詞》,載《明宮詞》,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7頁。)。 綜上所述,明代皇帝除個別人以外,多崇奉藏傳佛教。尤其是明代中期諸帝,大量封授和供養藏僧,頻繁舉辦藏傳佛教法會,為藏僧建寺造塔,大量開度藏僧行童,崇奉藏傳佛教尤甚。時人所謂“皇明啟運,列圣相承,尊獎像教,尤重密乘”(注:佚名:《西天佛子大國師班丹扎釋壽像記》,第79頁。)。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