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從定陵玄宮看明代皇家陵寢設計

未知

關鍵詞:定陵 朱翊鈞 五室三隧 九重法宮

九宮格墳墓本是埋葬死者的地方,在原始社會初期,人死了只是隨便掩埋而已,甚至有將其棄置不加掩埋的。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宗教迷信的產生,對死者的埋葬問題,逐漸發展成一件大事,今天世界上保存下來的許多重要文物古跡,不少就是墳墓的遺跡、遺物。如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就是四、五千年前奴隸主的陵墓。由于我國的歷史連綿不斷,封建社會的時間很長,歷代帝王陵寢幾乎遍布青山綠野,難以勝計。它的占地之廣,建筑規模之大,達到了驚人程度。

我國古代的墓葬文化源遠流長,內容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特別是帝王級陵墓,因墓主社會地位至尊,以及當時推崇宗法禮治、追求墓葬防盜耐久、講究風水擇吉而葬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其不僅在建筑規模的宏大方面遠勝人臣墓葬,而且更富于神秘莫測的特點。因此,古代的帝王陵墓不僅是當時墓葬的最高等級形式,而且也是當時政治制度、宮廷禮俗,以及建筑、藝術等方面的綜合反映。

一、十三陵——中國的“帝王谷”

熟悉世界考古知識的人都知道,埃及尼羅河西岸的帝王谷是世界著名的皇家陵地,埋葬著古埃及自中王朝以后的60多個法老。殊不知,我國的明十三陵皇家陵園無論從哪方面來說,規模、出土文物等等,都不遜色于它,而且在陵園布局設計上更勝一籌。

十三陵距北京約50公里,是明朝遷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陵內除葬有十三位皇帝外,還葬有皇后23人,皇貴妃1人,以及數十名殉葬宮人。此外,陵區內還建有7座妃子墓和1座太監墓,以及為帝后謁陵服務的行宮、園囿等各式建筑。陵域周圍則因山設險,在10個天然山口修建了城垣、攔馬墻等軍事防御工事。

明十三陵的領域面積達80余平方公里。巍巍燕山山脈自西北逶迤而來,在陵域周圍形成了天然屏障。環山之內,使洪水沖刷而成的小盆地,山壑中的水流在平原中部交匯后曲折東去。綠樹濃蔭之中,一座座紅墻黃瓦的陵園建筑金碧輝煌,坐落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其中,長陵位于北面正中位置,余陵分列左右。整體布局莊嚴和諧,賓主分明,在青山綠水的掩映下,顯得格外肅穆幽雅。

十三陵從建成到現在已有四、五百年了,是我國歷代帝王陵寢建筑中保存得比較好的一處,而且建筑雄偉,體系完整,歷史悠久。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為了保護這一文物古跡,從解放初期就開始進行維修,并將十三陵作為全國重點文物加以保護。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國務院公布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區為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評選委員會評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至2003年被世界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二、“五室三隧”的定陵玄宮

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向世人開放地宮的陵墓,也是中國第一次主動發掘的皇帝陵。1955年10月,北京市副市長吳晗、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文化部部長茅盾、人民日報社社長鄧拓以及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范文瀾等人聯名上書國務院,請求發掘明成祖朱棣的陵墓——長陵。中國考古巨匠夏鼐先生明確表示反對,他與當時的文物局局長、著名文物收藏家、鑒賞家鄭振鐸一起陳述利弊,后來經過激烈的商討和實地勘察,國務院決定以定陵為試點進行發掘而放棄長陵的發掘計劃。目前,由于科技方面的原因,對十三陵各皇陵地宮的發掘問題只能是推遲,待有足夠的文物現場保護能力之時再作決定。因此,對十三陵地宮的研究只能先從定陵著手。

定陵是明代后期萬歷皇帝的陵墓,修建于1584年,歷時6年,耗銀800萬兩才建成,30年后孝端王皇后和萬歷皇帝先后埋葬進定陵的地宮里。萬歷皇帝朱翊鈞,是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史稱明神宗,十歲登基,次年改元萬歷。萬歷四十八年(1629年)七月二十一日崩逝于崇德殿,享年五十八歲,十月三日葬于定陵,是明代享國最久的帝王,也是典型的荒淫怠惰之君。

在民間,在百姓中,皇陵因為其墓主人身份至尊的原因,往往籠罩著一層神秘色彩,皇陵中的地宮更是一塊遙不可及的禁地。在諸多文學作品中,憑借著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地宮更成了探險者們的樂園,有著數不盡的珠寶和難以預知的恐懼。據傳說,當年夏鼐先生領導的考古小組在發掘定陵之時,就有一“神秘人物”在現場周圍不時出現,自稱祖上是參加定陵修建的工匠,有張寶圖,據他說,萬歷爺墓道中有一條小河,墓道口處有一條小船,只有坐船才能到達墓室的盡頭,沿河而下,河水流入一條萬丈深溝,溝壁布滿鐵釘,而深溝的另一側就是皇帝的墓室,靈柩就漂在一汪水上。這些話給墓室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考古不是文學,考古更不是傳奇,這只是江湖騙子唬人的把戲,真實的地宮情況沒有那么復雜。

其實,定陵玄宮(明代稱地宮為“玄宮”或“玄寢”,墓主的梓宮所在,為陵寢建筑的核心部分)的建制可用“五室三隧”概括。

“五室”即玄宮的殿室共有五座組合而成。其中,后室又稱后殿,為玄宮主室(明代文獻稱之為“皇堂”),平面做橫向長方形。室內面寬30.1米,進深9.1米,頂高9.5米。頂部為橫向的條石拱券,斷面呈尖頂,兩弧相交的“鍋底券”形制。室內地面鋪砌著打磨平整的正方形花斑石石板,里側居中的部位設有寶座(棺床)一座,寶座之上鋪砌同地面一樣的花斑石,周圍以漢白玉石鑲邊,做須彌座形。寶座中央部位留有左右長0.4米,前后寬0.2米的方孔,內實黃土,是風水術中所講的“金井”。寶座上陳設著帝后的棺槨及隨葬器物箱。神宗皇帝的棺材居中,覆金井之上,孝端、孝靖兩后棺材分置左右。隨葬器物箱多置寶座兩端。

中室,又稱中殿,位于后室之前。它與前,后,左,右四室相通,在五室中處于樞紐地位。室內平面作縱向長方形,面寬6米,進深32米,室頂高7.2米,為縱向的條石拱券結構。室內地面鋪砌細料方磚。西部陳設著一帝二后的神座、五供和長明燈。神座,白石雕刻而成,制如帝后生前所用的御座。皇帝的靠背之上雕有四個龍頭,背后雕一整龍,龍頭伸向靠背前作戲珠狀,靠背內側,浮雕的寶珠兩側雕飾龍紋。兩側扶手之上也各雕龍頭。扶手內外兩側及靠背的外側則均雕云紋。皇后的神座式同皇帝神座,但靠背及扶手上各雕鳳頭,靠背內側也雕飾鳳紋,兩扶手內側則雕龍紋,其余部分同皇帝神座一樣。五供均為黃色琉璃制品,帝后各一套,分置神座之前。每套各有香爐一個,燭臺兩個,花瓶兩個,分置白石座上。還有長明燈,又稱萬年燈,均以高和口徑為0.7米的青花云龍大瓷缸為燈具,上有“大明嘉靖年制”的題款。缸內儲油,油面有銅制圓漂一個,內置燈芯。

前室又稱前殿,平面亦做縱向長方形,頂高面寬尺度及起券形式、地面鋪磚均同中室,不同的是進深為20米,且室內無任何陳設。

左右室,又稱左右配殿或側穴,對稱的設于中室兩側。平面均做橫向長方形,面寬各26米,進深各7米,頂高各7.4米,券頂同前、中、后三室。室內地面各鋪青白石石板,里側各設寶座(棺床)一座。寶座形制亦為白石須彌座鑲邊,長17.4米,寬3.7米,高0.4米。寶座上部平鋪方磚,中部亦各設一金井。室內無陳設。

“三隧”,是指該玄宮共設有三條隧道,與前室相通的是主隧道。據發掘資料記載,這條隧道分為磚石兩段。從寶城右側的隧道門至明樓后這一段,為磚隧道。磚隧道的盡端終止于一道略呈弧形,有四層城磚砌成的矮墻。由矮墻往里,對著玄宮不遠的地方為石隧道的起始處。石隧道的走向通往玄宮前殿,其兩側墻壁,除接近金剛墻部分用城磚壘砌外,均以花斑石砌成,且隨著隧道的逐步加深,由一層最后遞增至十七層之多。石隧道總長為40米,寬8米。

左右配殿的隧道,即寶城墻內側石條上刻寫的“左道”和“右道”,其全程走向雖因未經全面發掘而不能詳知,但從已發掘的局部情況看,其與左右兩室相接的部分情況與主隧道和前室相接之處的做法卻基本相同:都有保護石門的磚券頂的“隧道券”,且隧道券的外側都有橫截于隧道之前的“金剛墻”。

三、十三陵與“九重法宮”

明十三陵中,長陵至昭陵九陵的玄宮未經發掘,情況還不十分清楚,但根據文獻資料所記,可能和定陵一樣,同屬“五室三隧”之制。理由如下:

首先,陵寢制度的演進和發展與其他各種政治制度一樣,都無可避免地要受到“恪守祖制”、“法先王”等傳統觀念的影響。定陵為明朝中后期的陵墓建筑,其玄宮制度自然應源自其先前九陵的玄宮制度,也就是說,九陵的玄宮制度應與定陵的大體相同,至少相去不遠。

最重要的是定陵玄宮五室的布局采用的是一種九宮式的,亦即井田式的格局,與皇帝生前所居的皇宮內廷建筑布局頗為妙合。其中定陵玄宮的前、中、后三室尊居中路,與內廷建筑中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三座建筑的布局相合。左右配殿對稱的分布在中室左右,又與對稱于交泰殿東西兩側的東西六宮布局相合。定陵玄宮制度的這一特點無疑是我國古代喪葬制度的核心——“事死如事生”禮制觀念的體現。而根據《明實錄》等文獻的記載,明長陵及明永陵等的玄宮制度也是按照明朝皇帝所居的皇帝內廷建筑布局進行規劃、設計和建造的。有史料以下為證:

《明世宗實錄》卷一八七記,嘉靖十五(1536)年五月,明世宗朱厚熜在討論永陵的營建時,曾對輔臣李時、夏言等說:“壽宮規制宜遜避族陵(指長陵)節省財力,地中宮殿器物等舊仿九重法宮為止,工力甚巨,此皆虛文,且空洞不實,宜一切厘去不用。”但大臣們對世宗皇帝一心要仿造長陵建造壽宮的真正用意是心領神會的。于是,諸臣議奏:“皇上親為卜兆,惓惓以避尊節財為諭,執謙慮遠,臣等所當將順,但恐過于貶損,無以稱臣子尊崇之禮。其享殿、明樓、寶城,擬請量依長陵規制,其它地中宮殿等項,仍請稍存其制。”大臣們的意見得到了世宗皇帝的同意,傳旨“俱如擬其未盡事宜,俟朕親往決之”。從上述文字中不難看出,長陵的地下宮殿是仿造九重法宮建造的。永陵的建造,大臣們的建議雖稱“稍存其制”實則是一種文飾之詞,真正的意圖卻是仍仿九重法宮建造。

那么什么是九重法宮呢?

“法宮”一詞見于《前漢書 晁錯傳》:“臣聞五帝神圣,其臣莫能及,故自親事,處于法宮之中,明堂之上。”魏人如淳謂:“法宮,路寢正殿也。”又,清經學家惠棟在《明堂大道錄》中則又稱:“明堂天法,故曰法宮。”可見古代法宮最初所指是帝王日常所居的宮室建筑路寢,或天子朝諸侯,享上帝,臨朔布政的禮制性建筑明堂。

明朝時的法宮,根據明代文獻記載,可指皇帝日常所居的乾清宮,

也可指皇帝內廷或整個皇宮建筑。如,《明臣奏議》卷十三輯正德九年(1514年)張原《時政疏》由這樣的話:“伏望陛下念祖宗付托之重,思天下仰賴之廣,體圣賢善治之言,尊皇祖垂世之訓,身居法宮,尊嚴簡出……。”這里的法宮是概指整個皇宮建筑。又,《明神宗實錄》卷二九五記萬歷二十四年(1596)乾清、坤寧二宮悉被火災……而法宮嚴寢一時灰燼。“則這里的法宮有泛指皇宮內廷建筑或乾清宮。而前所述定陵玄宮五室的布局與皇宮內廷建筑布局的妙合關系,正是定陵玄宮遵從長、永等陵祖制仿明代九重法宮建造的有利詮釋。

四、九宮圖與玄宮設計

明代的九重法宮乃至地下玄宮之所以會采用具備前、中、后、左、右五個方位的殿室格局進行規劃和設計,是有著十分淵源的歷史文化源流的。

因為如果我們把具備這五個方位的建筑群繪制成平面圖,將他們放在網格之中,就會發現他們所構成的圖案原來正是在我國起源甚古,并曾被賦予了各種神秘觀念的“九宮”圖案。

“九宮”圖案,即今人所稱的“九宮格”,由縱橫各為“三”數的方形網格組成。早在奴隸社會的殷周時代,就已是人們心目中一種極為神圣的圖式。盡管那時“九宮”這種名稱還沒有出現,但“大而分周,小而井田,莫不以九為則”卻已是史家公認的史實。存世的先秦著作中,記有九畿[1]、九野[2]、明堂九室[3]、以及“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4]等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一系列以九宮圖式為基礎的布局圖案就是最鮮明的例證。先秦著作之一的《易緯乾鑿度》則進而將這一圖式加以神化,并賦予其一定的數理及哲學含義,于是這一圖式又與古人心目中的宇宙運行規律(包括事物發展規律),亦即“道”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該書認為在《易經》中,天地陰陽之數(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相合等于十五的發展變化關系(鄭玄注《易》,五為天數,十為地數,合為十五。又,老陽數九,老陰數六,少陽數七,少陰數八?老少陰陽相合亦各為十五,)是“道”亦即宇宙規律的體現。所以,太一神(又作太乙神,天地之別稱,為天神中最尊者)“取其數以行九宮”,留下了以九一三七為四方,二四六八為四隅,五為中宮,經緯四隅,交絡相值,均得十五的“太一九宮圖”。此圖中宮為太一神所居,余八宮為八卦神所居,于是九宮圖式又以神話的方式被賦予了古代哲學觀念中的“八卦”含義。地上的皇宮模式仿照天上的“太乙宮”而建,這就是追求“天人合一”觀念的一種表現吧。

此外,后世儒家繪制的河圖洛書也是以九宮圖式為基礎的圖案。

河圖洛書,見載于《尚書 顧命》、《論語》、《禮記 禮運》、《易 系辭》等先秦文獻中,是古代傳說中的天賜神物。漢朝時的儒家多用他們解釋《周易》八卦和《洪范》九疇的起源。認為伏羲氏時有龍馬出于黃河,背負河圖,于是伏羲氏據圖畫成了八卦;大禹時有神龜出于洛水,背負洛書,禹因此第之以成九類,即《洪范》中的九疇。還有些儒家認為河圖洛書同出自伏羲氏時。總之,說法不一,亦無圖樣傳世。

到了宋朝,儒家們始考據出如下兩種有關河圖洛書的圖案:一種,據《大戴禮記》“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之言,將從一至九的九個數字(奇數用白點表示,偶數用墨點表示)按“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位于中”的方式排列,式同太一九宮圖;另一種據《易?系辭》天地五十有五之數將從一至十的十個數字(同樣以黑白點表示)按照“六一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右,四九居左,五十居中”的方式排列,融入了哲學中的“五行”含義。

這兩種圖式,儒家們有的以九為洛書,十為河圖,也有的以十為洛書,九為河圖,說法不一。但就圖案的構成而言,卻均未能脫離九宮圖案的模式,只不過從一到十的圖案只是占據于九宮中四正及中央五個方向之宮罷了。

九宮圖式的運用在我國古代有如此悠久的歷史。其圖案所蘊含的內容又如此神秘,可見,力主尊儒復禮的明朝統治者將它奉若圭臬,以它作為皇城,皇室,乃至陵寢等重要建筑規劃設計所遵從的神圣模式是必然的。

注釋:

[1] 九畿:先秦文獻所記載的一種行政區域:以王畿為中心,周圍每五百里為一畿,布列諸侯及外族所居之地。

[2] 九野:古天文術語。指中央的鈞天、東方的蒼天、東北的變天、北方的玄天、西北的幽田、西方的顥天(亦作昊天)、西南的朱天、南方的炎天、東南的陽天。(見《呂氏春秋 有史》、《淮南子 天文訓》)

[3] 明堂九室:見于《大戴禮記》。該書記載,古帝王朝諸侯、施政令的明堂建筑,“凡九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北周盧辯注:“記用九室, 謂法龜文,故取此數,以明其制也。”宋儒朱熹亦謂:“論名堂之制者非一。竊意當有九室,如井田之制。……古人制事多用井田遺意,此恐然也。”

[4] 《周禮 考工記》。

參考文獻:

1. 竇忠如、彩杰。 追憶明清皇陵[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2. 胡漢生。 明十三陵[M].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

3. 胡漢生。 十三陵[M]. 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04

4. 范成玉。 鄧世祥等明清皇家陵寢[M]. 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02

5. 侯毓信。 地下迷宮——陵墓的傳說[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6. 劉文淵、黃彬、羅哲文。 中國名陵[M].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