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內經》名物考據成就說略
陳瑜
【摘要】 “考據名物”,就是詁釋、考據事物命名的原因。而《內經》的名物考據,當指用訓詁的方法解釋病名,以及考據相關醫學稱謂的演革與證異。在清代,由于樸學發達,考據工夫精深,不少學者在該研究領域取得了相當有價值的成果。
【關鍵詞】 《內經》 名物 考據 清代
“考據名物”,是詁釋、考據事物命名的原因,在我國具有悠久歷史。東漢末劉熙《釋名》是我國第一部名物訓詁的專著。運用聲訓方法解釋病名、藥名,在中醫古注中時有所見。楊上善是為《內經》進行名物訓詁第一人,他采用詞義訓詁的方法,開創了《內經》名物考據之先河。
至清代,樸學昌明。樸學,又以考據學名之。廣義的考據,包括以小學為先導,對字義音訓的明辨考證,狹義的考據則專指名物典制之學,考據無疑是清代樸學體系之核心。段玉裁謂;“考核者,學問之全體,學者所以學為人也。”(《經韻樓集》卷八《〈娛親雅言〉序》)[1] 從清初方以智、閻若璩,至樸學之中堅戴震、惠棟、焦循等都無不重視考據名物。
王鳴盛有《周禮軍賦說》、任大椿有《深衣釋例》,焦循有《群經宮室圖》,這些著作顯示了清代樸學名物考據范圍之廣。
就《內經》研究而言,名物之辨當指相關醫學稱謂的沿革與證異。清代,一些學者以其涉獵之廣,考據工夫之精,在該領域取得了相當有價值的成果。其研究肇始于明末清初方以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言其“以智崛起崇禎間,考據精核,迥出其上”,與顧炎武并稱為清代小學之開山祖,但顧長于音韻,方長于訓詁,所著《通雅》凡52卷,是一部考釋百科語詞的學術著作,作者在凡例中曰:“此書主于辨當名物,征引以證其義。”[2]由于他在哲學、醫學、物理、天文等多方面的修養,使得該書成為研究社會科學文化淵源的重要作品。在書中多處可見對《內經》語詞音義的考據,如《通雅·卷十八·身體》:“募、俞,胸與背也。《內經》曰:‘治之膽募俞。’注曰:‘胸腹曰募,背脊曰俞。’《漢書·西域傳》‘錢面’、‘錢幕’,幕謂背也。《倉公傳》‘爪幕’,按背穴也。”又如:“《內經》有“祝由”,徐文長引《物原》曰:‘禁咒名越方,漢武信南越,而禁咒方始。’智按:后漢傳:‘趙炳善禁方。’漢書有禁方。古有祝科,至漢通外國而更奇,如西域幻人之類。”[2]此后,其他一部分樸學學者亦取得一定成就,試以俞正燮、沈彤、莫文泉說明之。
沈彤與《釋骨》
沈彤,字冠云,號果堂,江蘇吳江人。《清史稿·儒林傳》記:于乾隆元年“修《三禮》及《一統志》”,他篤志經學,文風古樸,有《果堂集》傳世。他是樸學吳派代表人物惠棟的后學。沈彤博考《甲乙經》、《玉篇》等撰《釋骨》,以解說《內經》骨名、形狀、位置,他在自序中說:“骨為身之干,其載于《內經》、《甲乙經》者,以十百數,皆各有其部與其形象。然名之單復分總,散見錯出,能辨析而會通者實鮮。”[3]沈氏詳考諸說,訂正錯復,確認骨度和經穴。如他對“角”之考釋:“顛之旁,嶄然起者曰頭角,亦曰角。左曰左角,右曰右角。《經筋篇》云:足少陽之筋,‘循耳后,上額角,交巔上’。彤按:耳上近巔者,乃頭角,非額角也。故‘額角’為‘頭角’之訛,則其下所云‘右角’、‘左角’者,亦頭角也。舊說以左右角為‘額角’,誤。當耳之后上起者,曰耳上角,曰耳后上角。其前曰耳前角,亦曰角。形曲,故又曰曲角,‘曲角’,經文俱誤作‘曲周’。惟《氣府論》注‘周’作‘角’,今從之。”
他還應用文字知識考證骨名:“通回匝口頰下之骨,曰或骨。《骨空論》云:‘或骨空在口下當兩肩’。王太仆注云:‘謂大迎穴也。’彤按:《說文》:‘或,即域本字。’云‘或骨’者,以其骨在口頰下,象邦域之回匝也。”[3]
俞正燮和《癸巳類稿》、《癸巳存稿》
俞正燮(1775~1840年),字理初,安徽黟縣人。他是清代嘉慶、道光時代樸學之中流砥柱,他上承其鄉先輩江永、戴震諸人,治經精研覃思,并擴大了考據范圍,李慈銘云:“理初經說之外,醫學、天文,尤所窮究。”(《越縵堂讀書記》)[4]《癸巳類稿》、《癸巳存稿》兩書,實為其學問之薈粹,其中論證之廣,引證之富,考證之精,可見俞氏學問之博大精深。《癸巳存稿》卷一對“末疾”進行考釋:“《素問·繆刺論》云‘布于四末’,《管子·內業篇》云‘氣不通于四末’,是末疾,四肢緩急也。”“案:禮樂記‘奮末廣賁之音,注云:奮末,動使四肢。”但是,在古文獻中,末疾并非獨指四肢緩急,另有“賈逵以末疾為首疾。服虔云:末疾,頭眩。案:《周逸書》,武順解云:左右手各握五,左右足各履五,曰四枝,元首曰末。五五二十五,曰元本,則末為首,古人目足曰跟、曰底、曰胝,皆以在下為根柢,故可以首為末,故曰末疾,頭眩也。”[5]
《癸巳類稿》卷四至卷六有“持素脈篇”、“持素持篇”和“持素證篇”詳考。對于《內經》之脈法,俞氏通過對比扁鵲診脈法和其他古代脈書,“知三代前書,非如后人醫案”,提出不同見解,“其持法雜比略例,舉其凡六條”,如《素問·病能論》云:“此逆四時,在左當主病在腎,頗關在肺。”《素問·奇病論》云:“有癃者,人迎躁盛,太陰脈微細如發,病在太陰,其盛在胃,頗在肺,病名曰厥。”他考證認為:“古人止五脈。沈緊浮遲躁盛微細,乃評論之名,歸之五脈,大數近于某,則曰頗于某。”[6]
卷四對心與心包(心主)之關系,他首先考證認為:古時肓即心主,“《說文》肓,云心上鬲下也。《左傳》曰:病在肓之下。《道藏》引字《千金方》、《白帖疾部》、《容齋》三書皆引《左傳》。”認為今《左傳》則作肓之上,膏之下,誤。然后提出《靈樞·經脈》云:“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于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素問·脈要精微論》:“左外以候心,內以候 中。”“則心與心包,自分兩候,而《中藏經》、《脈經》以心、心包同一候,豈明十二經之義者乎?”[6]
“素問”之義,向有爭議,卷六對此提出新的見解:“素問名義,如素王之素。黃帝以大神靈遍索先師所習著之精光之論,仍復請藏慎傳。古人刑名,八索九邱,素、索、邱,皆空也。刑病皆空設之,欲人不犯法,不害性,故曰湯液醪醴,為而不用。”[6]
莫文泉和《研經言》
莫文泉,字枚士,浙江歸安人,清·同治九年舉人,《浙江通志稿》言其“潛心經術,精聲音、訓詁之學,于《爾雅》、《毛詩》多所考證,生平善病,則移其治經之法以治醫” [7]。著《研經言》四卷,陸心源序:“君舉于鄉,不樂仕進,潛心小學,出其余緒,以治醫家言。”[8]該書系莫氏“解經之作,隨成隨棄,錄其存者,得百余首”而成,由于其多用文字訓詁學的知識來闡釋醫經,其風格自成一家。全書包含了許多對《內經》病名或術語的考證,從體例可分為論、說、釋、解、辨五類,其中釋者,釋病、釋證、釋脈也;解者,解古今未盡、未明之義。
卷二“釋代一”對代脈的稱謂予以解釋:“所以謂之代者,取其變更不常,如四時更代,日月代明,父子代嬗,盛衰代遷之比。《說文》:‘代,更也’是也。”代脈之含義,一指脈有乍數乍疏之意。如《素問·宣明五氣》“脾脈代”。《靈樞·邪氣臟腑病形》“黃者,其脈代”,“蓋有數有疏,則氣不調勻,如相更代,故曰代,而古因謂不調之脈為代。《史記·扁鵲倉公列》:“和即經主病,代則絡脈有過。”以代對和,則代為不調可知。另指“脈之有止者為代”,“所以引代為于止者,即動以觀止則見為數,即止以觀動則見為數。”[8]卷二“釋疝”曰:“《說文》疝,腹中痛也。《釋名》疝,猶詵也,氣詵詵上也。然則腹氣逆上作痛者疝也。”意謂“疝”之本義為腹中有氣上逆作痛,不涉前陰,如《素問》厥疝、《外臺》石疝均指此。“疝以寒疝為正,如狐疝、疝諸關前陰者,特以其兼腹痛,故以疝之名名之,其不兼腹痛,則直云陰縮、陰頹而已。”[8]
卷三“鼠瘺解”:《靈》、《素》等有鼠瘺,舊說乃因食鼠殘成瘺者,莫氏糾其謬。認為“鼠當為竄,鼠性善竄,故竄字從鼠”,“瘺之稱鼠,亦取竄通經絡為義。竄俗作串,瘺與疬雙聲,故近世瘍科書皆呼疬串。疬串即竄瘺之倒言也。鼠如字讀,則與注為聲轉,瘺與流為聲同,故近世瘍科書或呼流注。流注即鼠瘺之倒言也。”[8]
除以上舉例外,書中還有“腸覃解”、“伏沖解”、“釋淋”、“釋”、“釋證名”等內容,均體現了莫氏從治經家的角度對醫經的解讀。誠如書前王寶書序所言:“其于著述家之義例,古今名實之異同,文字之舛誤,誠汲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