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與當代水墨畫藝術分析
周勇
城市迅猛擴張導致人們生存狀態和視覺經驗改變,對傳統水墨藝術的顯著局限造成沖擊,同時為水墨藝術創作和發展帶來諸多可能性。
當對水墨畫的發展見仁見智各持己見時,不妨回到一個常識:依據虛假或感動不了自己的線索而創作,這和自欺無異,更別奢望感動觀眾。這個時代的繪畫藝術,應該以時代特征和時代需要為創作出發點,來思考藝術創作和發展的方向。以工業文明迅猛發展和科技知識爆發為主導的當代,被城市化所主導,哪怕你生活在農村,絕大多數人也逃離不了城市的觸角。以城市中的人或與都市相關的生活體驗或精神狀態為主要線索尋找藝術源泉最真最切。水墨繪畫藝術據此創作和革新發展才符合現代審美需要。
一、傳統水墨畫的特征及顯著局限
傳統水墨畫是和農業社會聯系在一起的,雖然不能單純地將其視為農業社會的產物,但是從表現內容到形式的很多傳統上盡顯很多局限:從欣賞方式上看局限在近距離“把玩”的弱視覺效果上;形式技法上局限在以能夠駕御毛筆性能和強調書寫表現性的筆法,以及再結合墨色的所謂筆墨要求;內容上局限在文人畫為主的題材,多形于山水花鳥,怡情養性的功能而弱于描繪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現實及多種情感表現;審美追求上普遍局限在追求儒、道、釋合流的傳統文化精神或哲學境界。
把玩的欣賞方式顯然適合不了現代寬闊厚重的都市建筑空間視覺需要。筆墨雖然有一定發揮空間,但筆墨更有基于毛筆工具材質應用的技巧局限。一位畫家不能掌握毛筆書寫規律,畫出的畫會被傳統品評標準認為不是水墨畫,這對自由表現的限制是顯然的。現代社會毛筆已經不是主要書寫工具,懂得使用毛筆要領的普通人極少,一個對毛筆性能不熟悉,對運行毛筆產生的痕跡規律不甚了解的觀眾,要讀懂筆墨精彩之妙很難,這也是外國人更難讀懂中國畫的原因之一。以能駕御毛筆書寫的要求,無形中也導致線在畫面里的主要表現作用。線雖然可以變化多端,但線的體量效果有限,對厚重三緯空間表現難以充分,這顯然滿足不了多樣視覺效果需要。因為文人畫占主導地位,花鳥、山水的題材為主,自然回避了對人和現實的關照,回避了個性和現實社會狀態的表現。從這點看來水墨藝術的批判性嚴重不足,而當代藝術要對社會發展作出貢獻,藝術的批判功能是絕對不可缺少。文人以消極方式避世,也有采用象征手段側面表達對現實訴求的作品——姑且可以看作是對現實的強烈反映,但任然是消極的表達方式,所以傳統水墨畫遁世境界突出。出世的境界追求不應該是現代社會生活及精神追求的主體。傳統儒、道、釋審美合流的“境界”追求,漸成一統全局之狀,與現代社會多樣價值觀的審美追求相比較,顯得單一。
傳統水墨繪畫產生發展于農業文明,其主要內容通過自然物候的描繪表現心境,這無可厚非。但在城市成普遍狀態的今天,科學技術飛躍發展,生存的環境完全改變,社會和人群結構日益復雜,人的個性情感和價值觀更加多樣化,傳統水墨藝術表現系統顯然難以適應這個時代的需要。
二、城市發展應該推動水墨畫變革
人類的任何藝術都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居住狀態的改變而不斷變化發展。原始社會的劃痕記數,這個痕跡可算是最早繪畫藝術之一,到了后來生產水平達到騎射階段,繪畫也發展到在秦磚漢瓦的騎射畫面。再往后光學知識和解剖學知識發展了,最終有了寫實繪畫。人類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進步推動藝術表現的規律極其普遍不一而足。
城市化其實就是人類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進步在當前以及未來可以預見的很長時期的普遍特征,在農業文明中產生的水墨藝術表現體系應當就這個普遍特征做出積極應對,城市發展也應該推動繪畫表現的變革。事實上傳統的中國畫即使在不同歷史階段,也對城市題材有過很多表現,雖然沒有占居主流,但也足夠反映出對一種藝術面貌的豐富發展起著積極作用。比如唐代《簪花仕女圖》,反映了宮廷人物的生活狀態和特殊精神面貌;以工商業繁榮的新興城市為題材的繪畫作品主要見于北宋時期,比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文革之前,我國的水墨畫家就用畫筆描繪都市的成長,描繪城市生活的新面貌,刻畫工人以及城市其他勞動者的形象,在繪畫技巧探索和拓展藝術表現題材等方面做出了可貴的試驗;當代更多杰出的畫家描繪城市景象,如李可染畫的德累斯登教堂與街景,石魯畫的埃及宗教廟宇,等等。這樣的城市題材或與城市有關的繪畫不但豐富了水墨藝術表現技巧,更豐富了藝術形式風格。
考察西方繪畫,也可發現西方繪畫藝術表現內容和形式的改變也是為城市發展所推動的。自文藝復興至十九世紀上半期,歐洲的油畫主要是以農村生活為題材,即使描繪的城堡也和農村沒有差別。只有工業的發展,才使城市與農村在景觀、文化特質和氛圍上拉開較大的距離。十九世紀中期之后的油畫,產生了根本性變化。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不少作品,特別是印象派畫家的許多作品,都是在城市發展背景下,人們思想情感的生動具體表現。在刻畫都市人的形象和描繪都市景色方面都有獨特的創造。油畫從古典主義到印象主義,再到現代主義,我們可以發現,從關照城市外觀,到關照城市中的“人”的個性、心理、生存狀態,以及關照與城市發展相關的社會現實,再反映現代社會存在的問題,正是油畫藝術能廣泛接受的魅力所在。
當抱怨西方藝術沖擊傳統藝術之勢如洪水猛獸,抱怨傳統水墨藝術無人喝彩時,不妨先研究一些能為世人廣為接受的藝術發展軌跡,再反觀自己。如果水墨畫藝術無視城市發展的巨大現實,墨守不變,其末落之途顯而易見。
三、城市化對水墨創作和變革帶來的可能性
隨著工業的發展和現代化時代的到來,農村的面積越來越小,農村也逐漸城市化,水墨除了仍然可以描繪祖國山川物候之美以外,面臨著如何表現都市生活、都市景象、都市人物、都市人的心理、都市的社會現實、商業文化迅猛發展下的社會問題、科技知識迅猛發展帶來的世界問題等新課題。這些問題遠遠超越了傳統水墨藝術的表現范圍,既是對傳統水墨藝術的挑戰,也同時為水墨藝術創作變革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一)水墨藝術的視覺形式適應城市視覺特征
現代城市建筑景觀、工業設施、商業圖象、速度信息體驗,完全不同于在鄉村景觀中過著農業種植生活的視覺體驗,工業革命、商業文化事實上就是一場視覺盛宴,這對水墨藝術整體帶來視覺變革要求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水墨藝術難以適應,很可能被湮滅在瞬息萬變的強刺激商業信息圖象之中。傳統水墨的黑白觀念、以線為主的造型觀念、僅僅在乎玩弄筆墨的形式觀念,應該適度改變。傳統的黑白表現觀念對五光十色的都市環境描繪不利,光色表現技巧將是恒久的話題;考慮到城市空間的體量視覺刺激,以用線為主的造型技巧也同時應該結合塊面的厚重作用;筆墨雖然不可丟棄,但筆墨要思考如何更好結合前兩者形成綜合效果,孤立強調筆墨效果將限制水墨畫形成新的面貌。
(二)水墨畫的表現內容或題材更加多樣化
城市的所有生活及心理體驗都可成為水墨畫的題材選擇,否則水墨藝術就是自絕城市觀眾。很難想像生活在城市環境中的現代人,大多無視親身經歷而偏愛與現實差距很遠的題材來創作,而最終作品會被廣泛接受。當藝術家們開始描繪城市題材時,也就是真正忠實的反映著自己的真實生活狀態。這種改變的基礎是城市生活與城市景象不僅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衣食住行,而且更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視覺神經與心理。只有親身感受過才更容易獲得認可,所以,水墨畫的題材應該就城市的生活內容和主題做出多樣選擇,傳統中出世境界的題材只能是水墨創作的題材選擇之一。
(三)水墨藝術的審美內涵將極大豐富
城市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推崇儒、道、釋合流的精神境界,只能是水墨的審美取向之一。傳統審美內涵需要極大豐富,審美標準需要有包容態度。城市是多種人群、文化、價值觀交匯碰撞的開放場所,僅有傳統審美追求的藝術表現顯然難以滿足多樣價值觀的審美需要。城市是以人為中心的城市,水墨藝術應該更加重視人的個性和心理狀態表現。藝術敘事更加關注社會現實和矛盾,更加關注個性情感表達,將有益于發展水墨畫的審美內涵,從而讓水墨藝術擁有更廣泛的受眾基礎。以孰高熟低區別對待不同的審美追求,甚至讀斷推廣自己價值觀,最后總導致審美觀念單一,文化嚴重落后,這是有歷史教訓的。新時代注定是多樣價值觀并存的時代。
[1]參看郎紹君.論中國現代美術(第116頁)[M].江蘇美術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