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現狀與培育
夏玲
論文摘要:大學人文精神是一特定區域或群體的人文精神,是由民族人文精神的精髓和大學教育的使命決定的。它體現在個體、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四個方面。現代大學生存在著人文知識貧乏,吝化底蘊淺?。蝗宋膬r值迷失,精神萎靡、頹廢,缺乏社會責任感;心理不健康、意志薄弱,人格不健全等現象,為大學教育提出了新課題。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人文精神;缺失;培育
一、人文精神的內涵與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目標和內容
人文精神是人對社會生活的一種反思,是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的。我國古代人文精神來自儒家《老子》的“為道”以及《莊子》的“體道”,主要是從人的道德屬性來詮釋人文精神,體現為通過格物致知、修身養性以達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古代的大學人文精神理念,為《大學》之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意即大學的人文精神在于發揚人性之善,培養健全人格,改良社會風氣。
近代中國大學人文精神在20世紀初積淀為一種傳統,那就是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北大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們在一定社會條件下人的意識對主體自身的尊重和反思,對真善美和自由的追求精神。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體現為:剛柔相濟、窮本探源的求索精神;厚德載物、互助謙恭、奮發不屈的道德精神;和而不同、博采眾家之長的文化會通精神;經世致用、以天下為己任、無私奉獻的責任精神?!按髮W人文精神”是一種特定區域或群體的人文精神。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精髓和大學教育的使命,決定了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目標和內容。
在個體層面上表現為:珍愛生命、積極向上、豁達開朗;求真務實、勤奮學習;自強、自立、自主;有頑強的意志和不懈的追求精神。在人與人層面上表現為:發自內心地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善解人意、知情達禮、與他人友善相處、人際和諧;從觀念到行動都能做到“由于我的生存而使他人生活得更美好”。在人與社會層面上表現為:遵守社會規范;關心社會、服務社會、造福社會、熱心社會公益活動;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有奉獻精神和行動;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人與自然的層面上表現為:熱愛大自然;積極參加環?;顒?;崇尚科學,反對迷信。
二、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缺失現狀
(一)人文知識貧乏,文化底蘊淺薄
在大學校園中,文科的學生們不懂得什么是萬有引力定律和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大有人在,理工科學生不懂得什么是GDP和文藝復興的也不乏其人。人文知識的匱乏,文化底蘊的淺薄嚴重阻礙了大學生們進一步學習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造成了他們理解領悟能力差,缺少想象力和創造力,各種知識不能融會貫通,思維方式死板,思路狹隘。
(二)人文價值迷失,精神萎靡、頹廢,缺乏社會責任感
改革開放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給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發展和思想解放。面對商品市場和多元價值觀念的沖擊,大學生們的善惡是非分辨能力和價值取向受到了嚴峻挑戰,許多人陷入了迷茫和空虛中。
價值觀扭曲,善惡是非模糊。他們喜歡那些用膚淺的文字批判一切、貶低一切、否定一切、迎合低俗心理、嘩眾取寵、曇花一現的作品。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博雅文化不感興趣,缺乏鑒賞能力,卻追捧矯揉造作、搔首弄姿、歇斯底里的逋俗歌星的演唱,欣賞虛幻離奇的鬼怪故事,迷戀充滿色情和暴力的小說、游戲。
價值取向功利化,精神空虛萎靡。在科學技術無所不能,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的今天,當大學生們面對巨大的商品堆積和炫目的文化快餐,從而有可能獲得享受和滿足的時候,他們的價值取向開始向金錢和物質享受傾斜。一部分學生把買豪宅、購名車、出國定居、錦衣玉食作為自己的追求。在一部分學生眼里金錢成為唯一的追求,良心、美德、人性、人倫、人格這些人最寶貴、最體現人的本質和價值的東西成了金錢的等價物。
缺乏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里面的善惡是非觀,一直浸潤著人們的心田?!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安得廣廈千萬間”所反映出來的高尚情操,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而今天的大學生缺乏的正是這樣崇高的思想和志向。當電影《董存瑞》中的英雄董存瑞喊出“為了新中國,前進!”的口號時,臺下競有少數大學生哈哈大笑……在許多大學生身上找不到“天之驕子”的驕傲與為國家建設而獻身的崇高。
(三)心理不健康、意志薄弱,人格不健全
心理失常、感情荒漠化現象。有些學生不論是對地球上的生物,還是對父母乃至對自己的生命,都缺少熱愛、親情、溫情、同情。據中國社會調查所的一項調查顯示,26%的受訪大學生有過自殺的想法。2008年,僅教育部直屬高校就發生63起大學生自殺事件。一些大學生殺害親人、同學的觸目驚心的案件,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對生命的漠視和心理失常,令人痛心。
一部分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要求父母、老師、他人為自己服務,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從不考慮自己對他人、對社會應有的回報。某些大學生性格孤僻,行為乖張,缺乏合作意識,他們意志薄弱,在挫折和打擊面前手足無措,在心理上急進、狂躁,做事無恒心毅力,執拗偏激,容易走極端。這些都嚴重阻礙了他們的全面發展。 上述種種,給我們大學教育敲響了警鐘:加強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刻不容緩。
三、加強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中需要注重的四個問題
(一)重建大學人文精神的價值取向是加強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首要途徑
大學是人格養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搖籃。大學之為大學,不僅在于它是一種客觀物的存在,更因為它是一種精神的存在。這種精神最重要的內涵就是其人文精神。它體現了大學對人的價值和生存意義的關懷,同時又以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的形式約束著大學生的行為,顯示著大學不同于其他機構的氣質特征。大學人文教育,即對大學生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即塑造“天之驕子”的靈魂,使他們成為這個社會“仰望天空”的人,也就是用人文精神之火點燃他們對自由、夢想和未來幸福的追求。
(二)第二課堂是實施對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重要陣地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質的反映,是人文素質的升華,是人的一種自醒、自悟,它的培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不是單純通過教化就可以擁有和實現的,它不僅需要在課堂上廣泛學習人文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大學生在行為中自我教育,在實踐中自我養成。而這些是在第一課堂不能實現的。
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延伸,它的內容、形式、時間、地點更加靈活多樣,是大學生們喜歡的教育模式和空間,它的特點決定其成為大學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陣地。
我們可以發揮第二課堂的優勢,采用報告會宣傳典型人物的事跡;采用講座介紹新思想,新知識;采用座談會聽取人生經驗和體會;采用辯論賽明辨是非;采用演講培養人的激情和嚴謹;舉辦藝術節、音樂會、話劇表演、藝術作品展覽、文學作品賞析等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文化品位;我們還可以通過開展志愿者活動,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提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寫一封家書、家務勞動、體育比賽等培養學生的愛心和互助精神。
(三)博雅教育是提升大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內容
所謂博雅教育在形式上是一種通識教育,但博雅教育比通識教育具有更豐富的內涵。博雅教育旨在培養具有廣博知識和優雅氣質的人,讓人擺脫庸俗、喚醒卓越,它是一種關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諧發展的教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是人文精神的內在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特征,大學教育理當擔此重任。博雅教育就是在學生全面學習各種知識的基礎上,通過知識的融會貫通,理解參悟,使自己的精神升華,通過知識的“博”達到精神的“雅”,塑造其靈魂和內在氣質。
博雅教育的實施是一個全面系統工程,關涉到很多問題,關鍵是建立和完善相關的制度和措施。(1)對“兩課”的教學內容要進行全面改革和調整,突出其中蘊涵的人文精神因素;(2)選定一些人文基礎課程為全校公選課或必修課,比如文學作品或藝術作品賞析、東方哲學智慧、《論語》賞析、中國書法藝術與鑒賞、四大名著漫談、從文化視野解讀成語典故、古典名曲賞析、辯論藝術等;(3)各專業設立反映本學科學術精神和職業道德的課程,比如數學發展史等;(4)形成經常性的名師交流和講座制度;(5)鼓勵教師或學生成立獨立的學術和文體社團組織;(6)建立高水平的學生心理、生活、學習和就業輔導咨詢機構;等等。
(四)建立健全評價考核機制是加強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工作的重要保障
要想提高大學生人文精神素質,實現大學教育的歷史使命,除了思想認識到位,措施方法得當,還需要建立健全評價和考核制度,這樣,才能確保此項工作長期有效,并落到實處。而對此的評價和考核標準應該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