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日本人的內外意識及其語言文化特征

潘燕芬

摘要 本文從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疑問入手,對日本人的內外意識及其文化特征以及此種意識產生的根源進行了考察分析。指出了以下三個方面,即:日本的島國文化、水稻耕作文化、狹小的生活空間與眾多的人口是主要的產生原因。同時指出了在日語教學中采用融語言與文化為一體的教授方式的必要性。

關鍵詞 內外意識 集團意識語言文化特征

一、問題的提出

在大學日語二年級學生的精讀課本上,有一篇課文是講授日本人的“建前と本音”的。課堂上大學生們和課文中的主人公小李一樣感到困惑不解。原由是為了談好一筆生意,小李公司的課長請客戶吃飯,吃罷飯又去唱卡拉OK。作為部下的小李為了讓客戶高興,連唱了幾首歌來助興,烘托氣氛。沒想到小李的上司卻面無悅色,而客戶明明沒有玩盡興卻在分手的時候向小李連聲道謝,更出乎意料的是小李的同事卻在小李背后指責議論小李。學生們不理解小李上司的態度,他們更不理解為什么公司的同事在小李背后議論紛紛,指責小李的過錯。學生們甚至還將客戶的此種表現說成是太虛偽。學生們為何會產生這些疑惑呢?可以說是緣于對日本語言的文化特征的認識不足。

那么,作為一名日語教師,面對著這些二十一世紀的充滿個性且思想活躍的大學生,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速,各國企事業單位的跨國、跨文化的交往活動日益頻繁的今天,應該怎么做呢?筆者認為:日語教師在課堂上有必要將語言技能的培養與文化知識的傳授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掌握日語的同時獲得相關的日本文化知識,正確理解日語和日本文化,提高準確運用日語的能力。本文試從日本人的內外意識及其語言文化特征進行考察。

二、日本人的內外意識

日本人的內外意識不僅表現在行為上,還更突出地表現在語言表達方面。在不同的場合對不同的人講話,都會以極強的內外意識處理好彼此的關系。說話時不僅要搞清對方是圈內人還是圈外人的問題,還要分清談話中出現的第三者是圈內人還圈外人。對待圈內人,自然會有一種伙伴意識,在心理上有一種親近感,語言表達顯得非常親密融洽;而對待圈外人,則從心理上保持一定的距離,語言表達要謙遜客氣,行為舉止也要彬彬有禮。這種謙遜客氣和彬彬有禮實際上表現出的是心理上的距離感,是一種冷漠的態度,是疏遠排斥對方的表現。有一位多年居住在日本的外國人曾感嘆道:“無論你說的日語多么流利、地道,無論你的工作能力多么出色,你永遠都會被日本人當作“外人”來看,你永遠都不會被日本人劃入他們的那個圈子里,你永遠都不可能真正融入日本人的社會。”

對于這樣的感慨,許多人都有同感。不僅中國的日語學習者和研究者對日本人的這種內外意識極強的突出表現深有體會,就連日本著名的語言學家森田良行先生也不無感慨地說“日本真是一個內外有別的民族。”

下面試從兩方面分析考察日本人的內外意識。

1、“ウチ”和“ソト”及其語言文化特征。在日語里,很少用你、我(你們、我們)這樣他們認為是很生硬的代詞來做口語表達,而往往是用一些內外之分的言辭,以及用敬語詞匯或者授受關系句式來區分你我。在表達意識上,日本人把集團內和集團外嚴格區分開來。比如,像“ウチの大學”、“ウチの會社”、“ウチの子”、“ウチの人”這樣的日本獨特的語言和表達形式,“晩御飯はウチで食べます”中的“ウチ”是“家”的意思,其他的“ウチ”是“家”的意義上的引申。日本人將有血緣關系以及自己所屬的社會集團當作“ウチ”,日本人的“ウチ”是屬于自己的空間,自己住的地方,自己的工作單位,朋友圈子,熟悉的生活環境。它代表著家人、朋友、信息、知識的共有,精神上的放松等,是屬于自己領域的自由境地。中國人是關系網,日本人則是用圓圈出來的“ウチ”范圍的圈子,一圈套一圈,由里向外,越靠里關系越密切。與“ウチ”相對是“ソト”,那是一個外部的世界,“秘密がソトに漏れる”(泄漏秘密),是指把秘密泄漏給局外人。日本人常常使用“よそ”和“他人”之類的措辭,都是“ソト”的代表,中國也有“他人”這種說法,可這是一個中性詞,沒有日語的“他人”所帶有的一種見外、疏遠的語感。然而,親疏、遠近、內外的關系也不是絕對的和一成不變的,我們外國人有時判斷不好這種關系,所以經常在敬語和授受補助詞的用法上出現偏差。現在日本家庭成員之間一般不用敬語,可以用“ウチ”和“ソト”的語言意識來解釋,因為敬語是“ソト”的語言表達方式。

日本人對“ウチ”和“ソト”的認識,是一個思維模式。在做事上注意身份、禮貌、內外有別,表現在語言表達上,有“建前”和“本音”,“晴”和“け”,“ よそ行き”和“普段著”等之分,即在場面上說的話是“建前”,知心朋友間的交流是“本音”;在公共場合、眾人面前是“晴”,私下的、家常的是“け”;出門穿的衣服是“よそ行き”,在家穿的是“普段著”。即前者為“外”,后者為“內”。在人際交往上也有“義理”和“人情”之分,對于禮貌應酬應是“義理 ”,例如:“義理で出席する”(參加是礙于面子),而表達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則用“人情”來表達,例如:“人情のあつい土地”(民風淳樸的地方)。這些詞語翻譯成漢語很難找到相對應的詞匯,這是民族文化的不同形成的語言表達上的差異。

日本人善于根據交示對象和親疏程度區別使用“建前”和“本音”,即將真心話藏匿于內心,而語言化的信息只是當作場面話,表面文章。那些夾雜了天氣、氣候的禮節性的套話和謙卑的寒暄語在日語中極為豐富,也是基于同樣的原因。日本人在與生人交談時,一般都使用以下語言:

“ええ,そうです。”(嗯,是的。)

“はい,… はい…”(是的…….是的…….)

“そうだと思いますけど...”(我想是那樣的…….)

“わたくしには,よくわからないんですが、“(這我不大清楚。)

中國人說話時,也注意“內外有別”,但不象日本人那樣謹慎和封閉。而且中國人“內外有別”和程度因人、因地而異,并且這種界限也很容易沖破。例如:中國人坐火車或飛機旅行時,很容易與鄰座的生人搭話交談,而日本人之間各不相干,彼此很少交談。

日本人的稱贊語言行為也反映出這一文化特征,在稱贊對象的選定問題上,日本學者高崎文雄指出“ウチは稱賛しないのが原則で,ソトに屬する人はよく稱賛の対象になる”( ウチ原則上不稱贊,屬于ソト的人往往成為稱贊的對象),所以日本人在他人面前幾乎不稱贊自己的配偶和子女,相反地,大多數的外國人,即使他(她)只會說幾句簡單的日語,日本人也會稱贊說“日本語がお上手ですね。”(你的日語真棒啊!)。

2、日本人的集團意識。日本人的內外意識也反映在日本人對人際關系的看法上,人們非常重視保持人際關系的和諧,日本人認為集合體的存在舉足輕重,強調“集團主義”,即個人與集體融合為一體,個人與集體始終要和諧共存。日本人從古至今都是尊崇集體主義的,并以此作為整個國家和整個民族的精神核心。在日本社會里,為了集體的利益這一明確的目標,人們都會自覺地勤奮工作,無論任何時候,都要優先考慮集體利益,個人的利益得失則被放在次要位置。這種表現正如以往我們中國人所講的“廠興我興,廠榮我榮”。比如,當日工作未完成,即使公司上司沒要求部下加班,部下也會自覺地干完活才回去,即使自己有更緊急的事情需要處理,但公司的“公”事要比個的“私”事更重要。另外,公司的同事們都在加班,自己一個人請假回去也實在不好張口。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犧牲個人利益來服從集體,也只有這樣做才能得到上司和同事們的肯定。再如,當公司的上司或同事邀請喝酒時,不管自己有多么不情愿,不管自己有多么重要的事情需要辦,也要爽快地答應,接受邀請去赴約。這種情況下,日本人一般都不會拒絕,因為自己一個人不能破壞了大家所認定的規矩,否則就會被視為個別分子,受到別人的議論和疏遠,甚至遭到孤立。仔細考慮一下,這也許就形成了日本人特有的“建前”和“本音”的雙重性。日本人的這種集團意識不允許集體內部有懶惰者存在,也不允許有不順從者和個別分子存在。

三、“內”“外”意識產生的根源

日本由于地理位置和歷史進程等方面的影響,產生了許多文化方面的隔斷。日本列島由于它的地理位置的特點,決定了吸收大陸文化的間接性和自身文化形成的后發性。由于島國內部的島與島,島內的山川之間的隔斷等自然因素,形成了許許多多互不往來的群落,這是文化隔斷的地理因素。另外,江戶時代被稱為德川300諸候,日本全國被分割成諸多個藩國,19世紀中葉達到了272個,各藩都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司法等權力,又由于政府的限制,各藩之間各自為政,互不相通,這是形成文化隔斷的歷史原因。這些因素自然地逐漸形成嚴明的“內”“外”意識,在德川幕府長期的鎖國政策之下,這種意識發展到與國際的文化隔斷,“內”“外”意識進一步加深。使得自身文化與外界交流具有非連貫、斷續性的特點。

日本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國家,早在彌生時代起就開始了水稻耕作。像插秧和收割這樣的農活,就在今天的部分農村仍然保留著大家互相幫助、共同作業的習慣。這種共同體文化讓每個人都擁有極強的集團意識,絕對不能做出違背村約的事情,否則就會受到全村人的“村八分”的制裁。在日本進入近代化社會以前,人們的生活空間就是自己所屬的那個村落。這種農耕文化與狩獵文化不同,它更需要集體作業,更需要每個村人都必需遵守共同的秩序。

再者,日本的國土面積僅為37萬平方公里,且適合居住的地域空間也很有限。特別是在都市,更是擁擠不堪,如今人口有1億多,人們要在這樣的地方生活,就要學會努力做到與他人和平相處,人們從小就懂得盡可能做到不給他添麻煩,寧可自己忍受痛苦也不妨害他人的利益,寧可委屈自己,也不可破壞了大家的規矩。因此,在語言表達方面要盡量客氣委婉,待人接物方面盡量謙和周到,否則就無法與他人友好相處,無法保持集團內部人際關系的和諧。

四、結束語

以上對日本人的內外意識及其語言文化特征,以及此種意識產生的根源進行了粗淺的分析。眾所周知,中日兩國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日本語的文本字符之一的漢字亦顯而易見來自中國,但是兩國語言之間的差異,各自受到地理環境、社會狀況、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諸多文化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實際上“貌合神離”。由于文化背景差異而產生的交際障礙,如誤會、磨擦甚至沖突而導致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層出不窮。所以熟巧運用異國語言、深入學習和理解使用該語言的群體,了解語言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規范是極其重要的。筆者認為:作為一名日語教師,在講授和研究日語的同時,有必要從文化語言學這一新興的學科角度深入研究日本語言與日本文化之間的關系,正確理解和把握日本語和日本人,并且應將心得與成果有意識地應用在語言教學中,讓學生真正克服中日兩國之間的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所帶來的交際干擾,加深對對象國文化的理解,這樣才能有效地避免跨文化交際中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誤會與沖突。

1.周平,陳小芬.新編日語[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2.金田一春彥.日本語[M].大阪:巖波書店,1989

3.李素楨.日中文化比較研究[M].東京:文化書房博文社,1999

4.多田道太郎.日本語と日本文化[M].東京:朝日新聞社,1978

5.姚麗萍.“ウチ”和“ソト”的語言文化特征.北京:日語學習與研究,2004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