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旅游資料中的文化翻譯
游佳
論文關鍵詞:旅游資料翻譯方法
論文摘 要:旅游資料的翻譯不同于其它翻譯形式,其功能重在宣傳文化,向游客傳達具體有用的信息,因此,譯者應使譯文有可讀性,讓目標語讀者能夠接受文化信息。旅游資料中往往文化內涵豐富,中西文化差異使得這當中承載的文化信息在譯文中難以傳遞。筆者主要提出了幾種翻譯方法,以期在實踐中提高旅游資料翻譯的質量。
旅游是一種典型的跨文化交際活動,旅游翻譯決不是單純的語言形式的轉換,它同時也是一種文化模式的轉換,文化信息是否有效傳達更是旅游翻譯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較大,旅游資料中又往往承載著大量的文化信息,因此在旅游資料的翻譯中必須要處理好文化的翻譯,才能讓目標語言者理解源語言的內容,從而起到旅游資料宣傳景點歷史文化知識,激起旅游者的興趣的作用。
旅游資料的翻譯中很難做到語言文字和信息量的對等轉換,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詞匯空缺現象也經常出現。如果我們不顧英語的表達習慣和讀者的接受能力,按照漢語的意象直譯,那么游客會不知所云,完全失去閱讀旅游資料的興趣,因此我們應該以目標語言者為導向,以譯文為重,將蘊含中國文化特色的信息轉換到譯文當中去,讓目標語言者以他們熟悉的方式了解陌生的文化。但是文化的差異使這種信息的轉換異常困難,筆者認為要做出有質量的旅游翻譯,就有必要運用如下的翻譯手法。
一、詮釋
為了更好的傳遞本土文化,讓外國旅游者更好的理解中國文化,在旅游資料的翻譯中,地名,歷史典故,傳統節日等往往需要對字面意思進行文內或者文外的解釋。
在旅游翻譯中出現詞匯空缺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音譯加注釋的方法來補償在英語環境中沒有的詞匯。以下是對川劇中旦角的介紹,丑旦被分為文丑,武丑和旦丑。譯為:Chou (clown) can be sub-pided into Wenchou (male clowns), Wuchou (clowns with martial skills) and Danchou (female clowns)[1]。譯文對川劇中的丑旦的各種分類加以解釋,可以更好的向旅游者傳遞文化信息。在地名的翻譯中有時也需要對音譯的地名進行字面意思的解釋,如西安大雁塔,Dayan Ta (Great Wild Goose Pagoda);鼓樓,Gu Lou (Drum Tower);峨眉山的寶光寺,Bao Guang Monastery ( Divine Light Monastery);“錦城”譯為:Jincheng (the Brocade city) [2]。
二、增譯
在人名的翻譯中應該適當地加入對此人的介紹,這樣才能讓外國旅游者了解此人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更好的理解中國文化。如:“楊貴妃”可譯為Yang Guifei, favorite concubine of a Tang emperor;“黃帝陵”可譯為the Tomb of Huangdi (Yellow Emperor), the first Chinese emperor[3];“諸葛亮”可譯為:Zhuge Liang, the Prime Minister of the Shu Kingdom[2].這樣一來,沒有中國歷史文化底蘊的外國游客也可以清楚地了解旅游資料中所傳達的信息。
在地名或文化現象的翻譯中,對于那些承載深厚文化信息的名稱,只是解釋其字面意思是不夠的,應該增補它所蘊含的文化信息,比如“西域”譯為:Xiyu, the Western Regions (a Han Dynasty term for the area west of Yumenguan Pass, including what is now Xin 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and parts of Central Asia) [4]。又如 “絲綢之路”可譯為:Silk Road ( a route over which Han silk fabrics and other products were transported to Southwest Asia and Europe )。
在歷史年代的翻譯中,也應該增補具體的時間,例如,下面是一段對成都歷史的介紹:成都修建于戰國時期。譯為:Chengdu was built during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如果對中國文化不了解,外國游客通過這樣的翻譯很難真正體會到這座城市歷史久遠這個暗藏的文化信息,因此在翻譯的時候,為了傳遞出這個文化點,應該怎增補信息,譯為:Chengdu was built during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770- 221BC)[2]。又如:“早在商朝”應譯為:as early as in the Shang Dynasty (16th century- 11th century BC)。對于旅游資料中經常出現的朝代,年代的翻譯,如果沒有具體時間的增補,普通的外國游客看了資料也只會云里霧里。
三、類比
類比的翻譯手法可以讓讀者聯想到自己熟悉的事物,通過兩種事物的對比,他們很快就能接受新的意象以及附著在它之上的文化,這樣理解原文就不是一件難事了。
比如,在翻譯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時候,我們用“Chinese Romeo and Juliet”要比“Love legend of Liang and Zhu”好很多。這種類比的翻譯可以讓游客聯想到羅密歐和朱麗葉凄美的愛情故事,而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與此有許多類似之處,這樣可以使讀者在自己的文化基礎之上接受異國文化,加強文化交流。
又如介紹故宮的一句話:故宮耗時14年,整個工程于1420年結束。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rbidden City took 14 years, and was finished in 1420, 72 years before Christopher Columbus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 [4]譯者將讀者感到陌生的中國歷史年代與他們熟悉的歷史或人物所處的年代聯系起來,有利于他們理解。根據目標市場的不同,有譯者還提出可以在“in1420”后加上“14 years before Shakespeare was born”,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建議,莎士比亞這位大師在歐美國家享有極高聲譽,人們對他所處的歷史年代非常熟悉,因此用莎士比亞的時代和故宮修建的時間來進行類比,可以讓讀者很快產生一種時空感。
在四川英語導游景點講解一書中,作者將四姑娘山的和“Alps of the East”進行類比,這樣的翻譯既生動,也能更快拉近和歐美國家旅游者的距離,使得本來陌生的事物有了他們熟悉的參照物,理解起來更加容易。
四、歸化和異化
旅游資料的翻譯要靈活,不能死譯,我們可以根據目標,目的的不同在翻譯的時候選擇不同的翻譯策略。當直譯原文會使目標語讀者費解時,就有必要借用目標語中意義相同或相近,且具有自己鮮明文化色彩的表達法對原文加以歸化。例如:按照歸化的方法,“西施”可譯為Chinese Cleopatra;“月下老人”可譯為Chinese Cupid;“魚米之鄉”可譯為a land of milk and honey。[3]這樣的譯法可以讓讀者以相關文化內容為基礎,以熟悉的文化意象為鋪墊,用自己熟悉的接受信息的方式來理解富有中國傳統色彩的人和物,簡潔易懂,雖然不能文化意象不能完全對等,但信息卻能夠非常有效地傳遞,被讀者迅速理解。 當譯文的目的是為了讓目標語讀者感受到異域文化的時候,我們可以弱化目標語語言的種種限制,盡量保留源語言的文化特色詞。這種翻譯方法更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更能滿足游客求新求異的心理。剛才提到的例子,“西施”、“月下老人”、“魚米之鄉”按照異化的方法,可以分別譯為:Xi Shi, name of a famous beauty in the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God who unites man and woman in marriage; a land of fish and rice。[3]這種譯法和之前歸化的譯法相比較,我們可以看出這種方法更多的保留了中文的色彩,更能體現中國文化的特色,讓踏上華夏土地的異國游客感受到東方文明古國的異域文化。
在旅游資料的翻譯中,歸化和異化都是有效的翻譯方法,我們應該根據翻譯目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翻譯手段。
五、其他
直譯,當漢語和英語所表達的文化內涵基本相同時,我們可以采用直譯的方法,這樣漢語的意象和概念可以得以保留。比如:“山高皇帝遠”譯為:Mountains are high and the emperor is far away.“紅軍” Red Army.“紅軍”Red Army,“三個代表”為the Theory of Three Represents等[5]。
簡化,旅游資料中的中文為了重現意境,往往繁瑣冗長,辭藻堆砌,針對這種內容,翻譯的時候不必要將這些啰嗦過長的描述完全保留,進行適當地簡化可以使譯文簡潔明了。如:在中國一提到孔子,上至白發蒼蒼的老人,下至天真幼稚的頑童,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譯為:Confucius is a household name in china[6],譯文中用簡潔的詞組“a household name”簡化了原文中的長句“上至白發蒼蒼的老人,下至天真幼稚的頑童,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另外,漢語中的“寺廟”、“道觀”“祠”等等,在旅游資料的翻譯中都可以簡化為“Temple”,比如說漢昭烈廟(Zhaolie Temple of Han),武侯祠 (Wuhou Temple),伏龍觀 (Dragon-Taming Temple)。
具體化,中文的旅游資料中的用語為了創造意境,在描述美景的時候經常會出現許多修辭用語,文章抽象、空洞、晦澀難懂,如果不加理解和篩選完全保留在譯文中,外國讀者估計也就不知所云了。遇到這種情況地時候,我們可以將這些抽象的用語具體化。比如,在香港旅游事務網站上出現了這樣的翻譯。“幻彩詠香江”譯為:a symphony of lights。初看幻彩詠香江這個表達,根本就無法明白,后來才知道這是在描述香港的“全球最大型燈光音樂匯演”,譯者在譯文中將其具體化,譯為“a symphony of lights”,本來模糊的意義一下子清晰了,避免了誤會的產生。
旅游是一個新興的朝陽產業,眾所周知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入境旅游的人數在不斷攀升,如何將我們的傳統文化有效地宣傳出去,這是旅游發展的重要方面。而旅游資料的翻譯在這個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們翻譯出來的旅游資料要和國際接軌,要求譯者有相當過硬的雙語基礎和跨文化的意識和敏感度,翻譯不是簡單的語言的對等,而是一種文化的對接和轉換,對旅游資料的翻譯,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譯文,利用特殊的翻譯方法,如文中所提到的詮釋,增補,類比,歸化,簡化等等手法,地道的表達方式才能被外國游客理解,語言才能有效傳遞文化信息,實現旅游資料宣傳的功能。
[1]楊天慶.四川英語導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2]朱華.四川英語導游景點講解[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7.
[3]陳剛.旅游英漢互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4]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
[5]陳小慰.新編實用翻譯教程[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