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鎮寧縣農村10~14歲留守兒童生活質量研究
郭利芳 楊國珍
【摘要】 目的 了解貴州省鎮寧縣農村10~14歲留守兒童生活質量現狀,并探索影響留守兒童生活質量的相關因素,為進一步關注經濟欠發達地區留守兒童生活質量,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提供基礎數據。方法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自鎮寧縣農村6所小學抽取3~6年級小學生918名作為研究對象。所有研究人員進行一致性訓練后,采用《兒童少年生活質量量表》和自制的兒童一般情況調查表及留守兒童基本情況調查表,按班級對3~6年級兒童進行現場自填式問卷調查。結果 (1)鎮寧縣農村留守兒童生活質量不理想,28.6%的留守兒童生活質量較差,67.8%的留守兒童生活質量一般,只有3.5%的留守兒童生活質量較好。生活質量的總分為(131.01±13.57)分,社會心理功能得分為(55.16±8.02)分,生理心理健康得分為(34.35±4.76)分,生活環境得分為(18.10±3.85)分,生活質量滿意度得分為(23.41±4.00)分。(2)對相關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表明:經常生病的留守兒童生活質量較差;年級、是否獨生子女、不同的監護類型對留守兒童的生活質量有影響;留守兒童主觀感受對生活質量有影響:認為父母在不在家都一樣的兒童,生活質量相對要好;主觀感覺父母外出影響學習和人身安全,對留守兒童的生活質量有負性影響。與父母聯系的頻率、睡眠時間長短對留守兒童生理心理健康有正性影響。(3)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留守兒童的年級、主觀感受、健康狀況、睡眠時間、聯系頻率,是否獨生子女是影響留守兒童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結論 鎮寧縣農村留守兒童生活質量較差,影響留守兒童生活質量的因素主要為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要提高留守兒童生活質量,必須從影響生活質量的各個方面著手,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這部分兒童的健康問題應提到議事日程。
【關鍵詞】 農村留守兒童;生活質量;影響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learn about the status of left-behind childrens quality of life aged 10~14 years in the rural area of Zhenning,Guizhou.To study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to what extent those factors will affect QOL.To make plans and methods to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relate department of undeveloped area.Methods By a stratified-cluster sampling method,1 107 students aged 10~14 years from different grades of 6 elementary schools were surveyed in the rural area of Zhenning,Guizhou.We randomly sampled a part of people to analyze content validity and test-retest reliability before formal survey.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s th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Quality of life Scale,Personal circumstance.The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were asked to do anonymous questionnaire.Results 28.6% of left-behind childrens quality of life was worse,67.8% of left-behind childrens quality of life was ordinary,while only 3.5% of left-behind childrens quality of life was better.The total score of life quality was 131.01±13.57.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ose who are only child in their families and those who are not;Quality of life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sleeping time and frequency of getting in touch with their parents,while negatively related to grade and chronic disease.Different types of guardian affect left-behind childrens quality of life,those guarded by mother were much better than by father.The QOL of left-behind children were also influenced by their subjective feelings.The result of multifactor analysis showed: grade,sleeping time,disease,frequency of getting in touch with their parents,whether he or she is the only child in their families or not,left-behind childrens subjective feelings were the factors of effect left-behind childrens quality of life.Conclusion The QOL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ged 10~14 years in the rural area of Zhenning is not ideal.Many factors have impact on QOL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uch as grade,disease,frequency of getting in touch with their parents,whether he or she is the only child in their families or not,sleeping time and the left-behind childrens subjective feelings.
[Key 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quality of life;influential factors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農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17周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1]。生活質量(quality of life,QOL)亦稱生命質量、生存質量。它是一個多維概念,涉及軀體健康、自理能力、認知功能、心理健康、社會交往等方面[2]。我國兒童生活質量研究起步較晚,國內對兒童生活質量研究的文獻報道相對較少,對留守兒童生活質量的研究就更少了。本研究以外出務工人數較多,留守兒童也相對較多的貴州省鎮寧縣農村小學為調查現場,旨在了解貴州省鎮寧縣農村留守兒童生活質量現狀,并探索影響留守兒童生活質量的相關因素,為有關部門制定科學、合理的留守兒童干預策略提供參考,并為進一步關注經濟欠發達地區留守兒童生活質量,促進其健康成長提供基礎數據。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自鎮寧縣農村6所小學抽取3~6年級小學生918名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留守兒童419名,占所調查學生的45.6%;留守男生190名,占所調查男生的41.9%;留守女生229名,占所調查女生的49.2%。年齡最小的10歲,最大的14歲,平均(12.19±1.27)歲。年級分布上,5年級最多274名(29.8%),其次為6年級266名(29.0%),4年級217名(23.6%),3年級161名(17.5%)。
1.2 方法 所有研究人員進行一致性訓練后,采用《兒童少年生活質量量表》和自制的兒童一般情況調查表及留守兒童基本情況調查表,按班級對3~6年級兒童進行現場自填式問卷調查。問卷設計和實際調查嚴格按照社會研究方法的質量控制要求進行,進行了內容效度、重測信度的檢驗,得到重測信度0.736。采用SPSS 11.5雙錄入數據,主要做描述性及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2 結果
2.1 鎮寧縣農村留守兒童生活質量現狀 從本次調查結果來看,28.6%的留守兒童生活質量較差,67.8%的留守兒童生活質量中等,只有3.5%的留守兒童生活質量較好。生活質量的總分為(131.01±13.57)分,社會心理功能得分為(55.16±8.02)分,生理心理健康得分為(34.35±4.76)分,生活環境得分為(18.10±3.85)分,生活質量滿意度得分為(23.41±4.00)分。
2.2 鎮寧縣農村留守兒童生活質量影響因素
2.2.1 留守兒童生活質量影響因素單因素分析 不同性別兒童僅在負性情緒和作業態度維度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負性情緒方面男生得分高于女生,而在作業態度方面女生得分高于男生;父/母/雙親不在身邊經常生病的留守兒童在生理心理健康方面得分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級組留守兒童生活質量在社會心理功能、生活環境、生活質量滿意度、生活質量總分四個方面差異都有高度顯著性(P<0.01),低年齡組以上四方面得分均高于高年齡組。在社會心理功能和生活質量滿意度方面,獨生子女得分較非獨生子女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監護類型的留守兒童在生活質量滿意度和生活質量總分方面的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母親監護者得分最高,隔代監護者其次,父親監護者得分較低。經兩兩比較,父親監護者與母親監護者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母親監護者得分較父親監護者高。留守兒童的主觀感受對生活質量有影響,認為父/母/雙親在不在身邊是一樣的兒童,在社會心理功能、生活環境、生活質量滿意度、生活質量總分四個方面得分都比認為不一樣者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認為父/母/雙親不在身邊影響學習的兒童社會心理功能、生活質量滿意度和生活質量總分得分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主觀感覺父/母/雙親不在身邊影響人身安全的留守兒童,在生理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滿意度方面得分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親子溝通的頻率對留守兒童生活質量的生理心理健康方面的影響,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兩兩比較,溝通頻率為1次/1~2周與1次/6個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親子溝通頻率為≥1次/6個月的留守兒童,社會心理功能、生理心理健康及生活質量總分得分均最低。睡眠時間的長短對兒童生活質量的影響,在生理心理健康和生活環境方面的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生理心理健康方面得分,每日睡眠時間5~7 h分最低。見表1。
2.2.2 留守兒童生活質量影響因素多因素分析 以生活質量四個方面及生活質量總分為因變表1 農村留守兒童生活質量單因素分析 量,以留守兒童的性別、年齡、是否經常生病、年級、是否獨生子女、與父母的聯系頻率、父母外出留守兒童的主觀感受(是否認為父母在不在家都一樣,父母外出是否影響學習和人身安全)、睡眠時間等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影響社會心理功能的因素有一個,為留守兒童所在的年級;影響社會心理健康的因素由大到小依次為父母外出后是否經常生病、每天睡眠時間、與父母聯系的頻率;影響生活環境狀況的因素依次為年級、是否認為父母在不在家都一樣;影響生活質量滿意度的因素依次為是否認為父母在不在家都一樣、年級、父母外出期間人身安全是否受影響、父母外出是否影響學習、是否是獨生子女;影響生活質量總分的因素依次為年級、是否認為父母在不在家都一樣、父母外出是否影響學習。見表2。
3 討論
3.1 鎮寧縣農村留守兒童生活質量狀況較差 本次調查結果表明:與全國農村兒童常模相比,鎮寧縣農村留守兒童生活質量在總分和各因子、維度方面得分均不理想。生活質量總分差的高達28.6%。四個因子方面等級評分差的所占比例由高到低分別為:生活環境22.5%,社會心理功能18.1%,生活質量滿意度13.1%,生理心理功能12.4%。13個維度的等級評分,差的所占比例位居前三位的維度依次為生活便利性(51.0%)、學習能力與態度(34.2%)、自我概念(32.5%)。(1)生活環境:包括生活便利性、活動機會性及運動能力三個維度,這三個維度等級評分差的分別占51.0%、26.3%、23.4%。這與該地區處于山區,交通不方便,經濟文化水平落后,兒童參加各種活動和體育鍛煉的機會較少有關。(2)社會心理功能:包括的五個維度等級評分差的比例由高到低分別為:學習能力與態度(34.2%),自我概念(32.5%),同伴關系(27.2%),師生關系(26.3%),親子關系(22.9%)。本研究留守兒童父親外出的比例較高(占78.8%),父親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的占42%,小學的占53.5%,未上學的只占4.5%;而監護人文化程度未上學的占28.7%。由于父親的外出打工,不僅使留守兒童少表2 留守生活質量影響因素多元逐步回歸分析了一個生活上的照顧者,也使他們在學習上缺少了一個輔導員。盡管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不是所有學生家長都能輔導孩子的學習。但是對于那些父母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留守兒童來說,父母(尤其是父親)的外出,確實使留守兒童失去了良好的學習輔導機會,對他們的學習同樣也產生了較大影響[3]。其次對于單親外出的家庭,只有父母一方在家,由于承擔了全部家務和田間工作,也很少有時間去過問孩子的學習情況。因此本研究發現父母外出對該地區兒童影響最大的是學習方面。自我概念又稱自我意識,是個人心目中對自己的形象,包括對自己存在的認識,以及對個人身體、能力、性格、興趣、思想等方面的認識[4]。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我們也可以看出,安全、愛與歸屬感以及被人尊重和自尊這三者是人的基本需要,如果基本需要得不到滿足,人就會出現各種心理障礙,其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自卑,而自卑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就是對自己的不滿,如認為自己沒別人聰明,沒別人好看、退縮甚至個性顯得內傾等。父母的外出恰恰使留鄉孩子的這些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親情的缺失影響兒童個性和自我意識的發展,使得留守兒童自我概念較差[5]。
3.2 農村留守兒童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分析 低年級留守兒童在社會心理功能、生活環境、生活質量滿意度及生活質量總分四個方面都比高年級的好,得分與年級呈負相關。分析其原因,低年級的兒童學習負擔較輕,家長老師的期望要求較低,心理壓力較小,且年齡較小者容易從物質上得到滿足,因此對生活質量的體驗相對不深,較易滿足。隨著年級增高,年齡增長,生理的發育、閱歷、知識的增長,使得高年級的兒童較低年級對外界的感知和要求產生不同,對學校、家庭、同伴交往、生活環境方面的要求增高,更易出現不滿足,出現心理上的變化[3]。本研究留守兒童的年級與年齡的相關系數為0.672,P<0.01;國外相關研究[6]也表明低年齡的兒童少年生活質量高于高年齡的兒童少年。但本研究不同年齡段留守兒童生活質量各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其原因可能因留守兒童年齡跨度不夠大,父母外出時間的長短不同,外出父母數量不同,親子溝通的頻率不同等多種混雜因素的影響,使得年齡對生活質量的效應不突出有關。
不同的監護類型對留守兒童的生活質量有影響。母親監護者得分最高,隔代監護者其次,父親監護者得分較低。在社會心理功能方面(P=0.056)和生活環境方面(P=0.055)得分差異雖無統計學意義,但也是母親監護者得分高于父親監護者。其原因可能是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農村家庭一般是“男主外,女主內”,父親大部分時間用來從事各種農活等以維持家里的經濟收入,因此即使沒有外出打工,他們對孩子的陪伴也很少。與父親“主外”不同,母親主要負責家里的日常生活事務,陪伴孩子的機會較多,母親不僅能在生活上給予兒童悉心的照料,而且在情感上也能給他們比較恰當的關心與支持,這有利于他們健全人格的培養。而爺爺、奶奶等親屬對兒童的照看往往只能局限在生活上,但由于他們年齡很大而具有較深的生活閱歷,且對于兒童的照看具有一定的經驗,因而由他們負責照看的留守兒童的生理心理健康雖然不很好,但也不會太差[7]。與上述兩類照看人相比,父親擔任照看任務的不足是顯而易見的,所以由父親照看的留守兒童的生理心理健康最差。李永鑫等[8]研究報道,由母親擔任照看任務的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最高,由爺爺、奶奶等親屬或別人擔任照看任務的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其次,由父親擔任照看任務的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最低。
留守兒童的主觀感受對生活質量有影響。認為父/母/雙親在不在身邊是一樣的留守兒童,生活質量較高。感覺父/母/雙親不在身邊影響學習的留守兒童生活質量滿意度較低。感覺父/母/雙親不在身邊影響人身安全的留守兒童生理心理健康及生活質量滿意度均較低。由于生活質量量表所測內容是學生對健康相關問題的主觀感受[9],因此,測量結果容易受填表者對外界因素的認知的影響。學齡兒童的認知逐步從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轉向以抽象思維為主,認知能力的發展直接影響情緒的發展,認知發育不良會導致情緒障礙;提高認知能力,則有助于調節情緒,反過來又會影響認知。近期的有關研究表明,兒童對于消極事件的積極認知,對于緩沖消極事件的不良影響,促進其心理的健全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0]。父母外出打工是留守兒童生活中的一項重大事件。留守兒童對父母這一行為的正確認識,是他們積極適應的基本心理基礎。
親子溝通的頻率對留守兒童生活質量的生理心理健康方面有影響。溝通頻率為1次/1~2周者較親子溝通頻率為超過1次/6個月的留守兒童好。親子溝通頻率為超過1次/6個月的留守兒童社會心理功能、生理心理健康及生活質量總分得分均最低。分析其原因,外出打工的父母經常與兒童電話溝通,雖然不能完全取代父母在家的情形,但是這種聯系的增多卻是一種親情的延續或補償,起到了維持正常親子關系的作用[11]。父母經常問寒問暖和孩子多溝通,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護,使他們體會到:雖然父母由于生計不得不出去,但他們非常關心我們。這在精神上給孩子的支持和鼓勵很大。
3.3 影響留守兒童生活質量因素是多方面的 年級對留守兒童生活質量有負性影響,隨著學習年限的增加,生活質量呈下降趨勢;睡眠時間、與父母的聯系頻率對留守兒童的生理心理健康有正性影響;父母外出打工期間經常生病影響兒童的生理心理健康。是否獨生子女對留守兒童的生活質量滿意度有影響,獨生子女生活滿意度較高。主觀感覺父母在不在家一樣和不一樣影響留守兒童的生活滿意度和生活質量,前者的生活質量高于后者。主觀感覺父母外出影響學習和人身安全,對留守兒童的生活質量有負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