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淺談構建二元社會經濟結構下的農村養老保障新體系

董幼鴻

: 論文關鍵詞:農村養老保障

論文摘要:在我國市場經濟日益完善的今天,農村養老保障問題卻仍較為嚴重。本文從發展農村經濟和提高農村老年人生活水平的角度,分析了農村養老保障的現狀、重要性、可行性及具體的對策,對構建新的養老保障體系作了些探討。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李鐵映曾對社會保障制度的功能作了如下的概括:“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的穩定器,同時也是經濟的穩定器……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又是經濟發展的激勵器。社會保障制度是一種分配制度,是社會不同群體收人分配的調節器,合理的社會保障制度有助于實現一部分人先富從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正是由于社會保障制度有如此多適應社會主義發展的功能,我們黨始終把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作為社會主義的戰略任務去抓。在現代工業和農業經濟并存的二元社會經濟結構里,城鎮領域的各項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更趨成熟,而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盡管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依然任重道遠,特別是農村里特殊弱勢群體—老年人的養老保障問題更加突出。

一、現階段農村養老保障現狀

中國已跨人了老年型社會。在中國人口老年化的過程中,農村的人口老年化具有其獨有的特點:(1)農村老年人數量多于城市,如果按照印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7%的比例推算,城鎮老年人口數約為2653萬,農村為6083萬,其絕對數是城市人口的2倍;(2)農村老齡化速度快于城市,由于農村青壯年大量向城鎮轉移造成農村的老年人相對城市更多,據專家預測,到2020年農村老年人占農村人口的比例將高于城鎮3~6個百分點;(3)農村老年人無固定的養老收人,生活風險和困難程度要甚于城市老年人。盡管農村人口老年化問題比城市日趨嚴重,但農村的養老社會保障體系遠不如城市發達,存在著很多間題,形勢非常嚴峻:其一我國是傳統的二元社會經濟結構的國家,農民有其固定的生產資料—土地,在傳統社會里,農民的生活風險相對比較小,因而國家在進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時,重心傾向城鎮,廣大農村的農民,尤其是老年人的養老被排除在社會保障之外,國家給予城市老人的社會福利、社會保險等保障措施對農村的大多數老年人來說是可望不可及的。農村社會保障始終處于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邊緣,有相當部分社會保障的內容將整個農村人口排擠在保障體制以外。這主要是受我國傳統的保障思想的影響,認為農村老年人養老的主要的責任在家庭。其實,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民也與城鎮的居民一樣面臨著市場帶來的難以預料的生活風險。如1989年一1993年農村居民收入平均實際增長僅1.4%,而同期城鎮居民收入平均實際增長3.9%。從這可以看出農民的生活水平遠遠低于城市居民,因而那種覆蓋范圍狹窄的社會保障體系越來越不適應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需要。其二是農村養老保障的基礎—家庭養老功能有所動搖。據1992年中國老年人供養體系調查,農村老年人要從子女處得到經濟支持的占72. 93% ,希望家人幫助料理家務的占85. 28%,由此可以看出桅農村老年人對家庭的依賴程度。但是由于計劃生育政策普遍推廣及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給農村的家庭養老模式帶來很大沖擊。我國農村不少地方已形成“4- 2一1”的家庭結構:一對夫婦要供養4位老人,不論是從家庭收入,還是夫婦能夠用于贍養的精力和時間來說都難以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據統計,1982年我國家庭平均規模(1/戶)是4.43,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到1998年減少為3.63,家庭人口和勞動力的減少都意味著家庭收入的減少,贍養老人能力的降低。家庭贍養老人的能力降低必然導致農村家庭養老保障的質量下降,可靠性降低。同時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大量的剩余勞動力(主要是青壯年)移師城市去謀生,農村留下主要是弱者、老人,而進入城鎮的務工者本身承擔著較大的生活風險,很難確保履行贍養老人的義務,因而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間題顯得更加突出。據《經濟日報》報道“老年人的贍養糾紛案目前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在所有涉老民事案件中,贍養糾紛案件占到13.5%,高居榜首,這類糾紛案中又以發生在農村的物質糾紛居多。”這也反映了在市場經濟的浪潮沖擊下農民的生產、生活的風險變大,贍養老人的能力逐漸下降;其三是農村部分地區盡管實行了養老保險制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養老金缺乏長效管理,出現了很多間題。截止目前,全國有30個省的2000多個縣開展此項工作,8000多萬農村人口參加保險,積累保險基金1印多萬,有55萬農民領取養老金。尤其在經濟發達的農村地區,農民養老間題得到較好落實,形成個人、集體、國家三結合的養老保障體系。但中國大多數地方養老保險基金是當地民政部門統攬征繳、管理和使用三權,缺乏有效的監控機制,而地方政府民政部門又受當地政府的管理,所以一些地方民政部門或政府擠占、挪用甚至貪污、揮霍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的情況時有發生,使農民的養老錢失去了保障。正是由于管理體制不健全導致了農村更多的農民對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失去信心,使得養老社會保險在一些農村推廣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影響了農村社會保險政策的推行。其四農村的養老保障缺乏雄厚的物質基礎。農村經濟經過20年改革的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最近幾年農村經濟發展后勁不足,“三農”間題顯得日益突出,整個農村的經濟基礎依然非常薄弱。1986年,因工農產品的剪刀差而導致農村部門向工業部門轉移資金總額始終在276億元到307億元波動,工農業產品剪刀差減去了農民的利益,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犧牲農民利益的基礎上。因而農村收人遠遠低于城市居民,老年人的養老保障只得建立在相對貧困的物質基礎上,導致農民老年人生活必需品、生活照料、精神產品等養老保障的內容得不到真正的落實。在1999年河南人口學會和河南計劃生育干部學院對2500個老年人所作的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中,發現農村老年人年收人低于loon元的人數達1104人,占所調查人口的50.8%;農村老年人生活中最困難的事50.3%的人認為是經濟困難;老年人最擔心的養老問題是沒有生活來源(占27. 6% )。因此可以看出農村老年人養老狀況的窘迫。

二、構建農村養老社會保障新體系的重要性

(一)構建農村養老社會保障新體系,有利于貫徹鄧小平同志的“共同富裕”戰略。社會保障本身就是一種國民收人的再分配方式,國家可以通過政策、法律、經濟等手段給予農村中弱勢、困難群體—老年人以特殊的保障、實現社會保障的目的,有利于實現老年人的基本生存權利、養老權,體現社會主義國家的“尊老、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的傳統道德,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二)構建農村養老社會保障新體系有利于刺激消費,拉動國內的需求,促進國民經濟的良性運行,實現21世紀中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目標。從理論上說,消費每增長1%,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為0. 6%,實際貢獻率近60%。在有效需求不足的今天,大力發展農村養老保障事業,能更好地刺激農村老年人的消費增長。

(三)構建農村養老社會保障新體系,有利于減輕農民的負擔。

(四)構建農村養老社會保障新體系,有利于農村計劃生育政策的貫徹。農村計劃生育政策貫徹的阻力很大一部分來自于農民“養兒防老”的思想,在沒有普遍建立起社會保障制度,養老只能依靠家庭成年子女的情況下,農民為了安度晚年,必定設法多生孩子,以便自己老有所養。因而要進一步推行農村計劃生育政策,必須加強農村養老保障新體系建設,解決農民的后顧之優。

三、構建農村養老社會保障新體系的可行性

21世紀農村養老社會保障新體系是一個系統的、全方位的、多層次的保障體系,該體系將從老年人的經濟保障、老年人生活照料所需的勞務、晚年生活的精神滿足三個方面為老年人提供保障,其中最核心的內容是老年人的經濟保障(包括生活資料、醫療衛生等方面保障)。從目前農村的養老現狀來分析,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為未來新保障體系的建立奠定基礎和提供可能性。

首先,在法制建設方面,為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新體系提供法律保證。我國憲法規定:“賭養、扶助父母是成年子女應盡的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幫助的權利。”這從憲法上為保障老年人的權益提供了法律保證,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老年人養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員應當關心和照料老人”“贍養人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的依法負有賠養義務的人”。從根本大法到基本法律都詳細地規定了老年人的權益保障制度,使得養老保障新體系的建立有法可依。 其次,在政策方面,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并由政府出面組織實施,為農村新保障體系的建立提供了政策條件。“從2000年開始,我國農村居民將和城市居民一樣可以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庇護,民政部已將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列人其2000年的重要工作目標”。政府從國家的大局出發,在考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同時逐步顧及到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方面,為將來農村養老保障新體系的建立起了推動作用。

再次,我國農村養老保障的基礎在于家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庭承擔著老年人保障的主要責任,盡管家庭在將來履行養老保障方面功能有弱化的趨勢,但畢竟它還是我國比較穩固、可靠的老年人養老途徑。家庭養老模式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具有長期的穩定性。因而在構建農村養老保障新體系時,家庭的養老功能仍是最基礎的。

最后,國家在部分農村推廣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經驗,尤其在經濟發達地區,這項工作開展得比較成功。在發達地區農村養老保障不再是救濟型的,而是一種保險型(預防型)的養老保障。發達地區養老保險的成功推行,對其他地區養老保障新體系的構建將起到典范和指引作用。

四、構建養老保障新體系應遵循的原則及具體對策

在構建農村養老保障新體系的過程中,必須遵循以下具體原則,確保農村養老保障新體系的健康運行,真正為農村老年人提供保障。〔一)必須加強養老保障的法律化、制度化建設。(二)必須堅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則。(三)必須堅持養老保障主體的多元化。(四)必須堅持權利義務相結合兼顧公平的原則。

構建二元社會經濟結構農村養老保障新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的建設不可能一域而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調動各方的積極性,真正使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做到科學化、倫理化、法制化、制度化、社會化的統一。

構建養老保障新體系最關鍵、最核心的問題是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生產力,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為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建立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必須依靠政策,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充分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引導農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方向轉變;培育農民的市場意識,使農民真正走向市場,提高自己的市場競爭能力,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加快農村城市化建設;與此同時減輕農民的負擔,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創造更加寬松的環境,增加農民的收人,為農村養老社會保障提供物質基礎。

構建養老保障新體系要充分發揮經濟學和科學技術的作用。一方面運用經濟學的成本和效益的原理教育農村廣大的農民,培養農民長期投資和遠期效益結合的意識,逐漸改變中國農民的傳統的養老保障意識的束縛,運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保障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指導農民的行為,提高農民的自我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現代化的網絡信息技術手段輔助養老保障體系的建設,提高社會保障政策的透明度,確保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科學性。

構建農村養老保障新體系必須加強家庭倫理道德的教化,發揮我國傳統養老保障的優勢。畢竟目前政府、社會的力量還是有限的,不可能全面地介人農村養老保障建設。必須加強農民的傳統美德教育,提高農民敬老、贍養老人的道德意識。

構建農村養老保障新體系必須加強法制建設。首先要加快農村養老保障法的建設。如《農村社會保障法》、《農村老年人的權利法案》等保障農村老年人的法律,將農村老年人的權益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把農村養老保障納人法制化軌道;其次可以運用法律監督政府在推行社會養老保障政策方面的行為,保證政府社會保障政策的公正性、有效性。

構建農村養老保障新體系必須加強養老保障的制度化建設。尤其在農村杜會養老保險中,政府的管理體制必須改革,農民的養老保障基金必須遵循收繳、管理和使用三分離的原則,三個部門之間要權力分立,相互牽制、監督,從而增強養老保障基金的風險防范能力,提高農民對政府杜會保障制度的信任度。為確保這一點,可在地方政府機構之外設立一個養老基金管理機構,以負責養老保障基金的增值、保值。

構建農村養老保障新體系要充分發揮農村各種主體的作用。個人、家庭在農村養老保障體系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杜區及集體經濟組織在養老保障中的作用不容忽視,集體經濟組織在養老保障中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非政府組織、團體在新的保障體系中的作用也更加明顯,他們通過各種慈善活動解決部分特困農民的養老問題;政府的主導作用不僅體現在財力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發揮政府的政策優勢,政府可以制定優惠政策發展農村的養老保障事業,同時在稅收上通過減免政策,優惠刺激與老年人相關的行業的發展,降低老年人產品的成本,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