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中西方文化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張洪梅
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創造的精神財富,也有自己的獨特歷史,有自己的文化、科學、技術與宗教,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及道德觀念等等。這些內容反映在語言里,又通過語言給予表達與傳播,所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于我們學習英語、運用英語有很大的幫助,更有利于教學與學習。
但英語教學中,我們教師往往培養了學生造出合乎語法規則的句子,而忽視了語言的社會環境,特別是語言的文化差異,使學生很難說出符合場合的句子,從而使他們的交際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教學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有意識地進行比較教學。
一、風俗習慣的不同
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歲月中逐漸形成的文化意識的反映和表現。民族風俗是豐富多彩的,是習語賴以滋生并獲得頑強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許多習語就是出自民俗。 漢語習語“小菜一碟”和英語習語“a piece of cake”(一塊蛋糕)都表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這種意義中,漢語的“小菜”與英語的“蛋糕”都含有“容易(或輕松愉快)的事情”之意。但在習語中,兩個民族對同一思想的表達采用的形式完全不同,這與兩國的飲食習慣有關系。蛋糕是英國飲食文化中非常常見的一種食品,英國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食用,所以他們就用“a piece of 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在中國,蛋糕是近百年才出現在中國人的生活中的,是一種比較高檔的食品,一般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能吃到。而小菜一直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吃一碟小菜對中國人來說易如反掌,因此我們常用“小菜一碟”來形容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二、中西稱謂差異
學英語時,我們發現英語中稱謂名稱比漢語中少得多,英語的親屬以家庭為中心,一代認為一個稱謂板塊,只區別男性、女性,卻忽視了配偶雙方因性別不同而出現的稱謂差異,顯得男女平等。
比如英語中的“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不論父或母的父親共用一詞“grandfather”,而“grandmother”既指奶奶又指外婆,簡單又籠統。中文中“祖輩、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卻將父或母的雙方分得很清楚。
三、習慣表達和觀念的不同
1.稱呼語
比如曾出現過“I’m sorry to trouble you,comrade.”的道歉語?!癱omrade”是社會主義國家所特有的稱呼,在說英語的國家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時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們和英語國家的人以comrade相稱,他們就會感到莫名其妙。 2.感謝和答謝
通常,在家庭成員之間中國人很少用“謝謝”,否則,不但聽起來會別扭,而且相互關系上好像有了距離。而在英語國家,“謝謝”幾乎用于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或為對方準備什么等,他們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在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F在這種習慣正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同和接受。
3.夸贊及答復
“贊美” 在英語中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贊美的內容主要有個人的外貌、新買的東西、個人財物、個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現等。對別人的贊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You look beautiful.B:Thank you.而我們對于別人的贊美往往謙虛地說:“沒有,沒有?!薄澳睦?,哪里。”不敢喜形于色,以防被人說驕傲。
4.個人隱私
中國人初次見面關心的問題是年齡、婚姻、收入等,而英語國家人卻對此比較反感,他們認為這些都是涉及個人隱私的。特別是問年齡,因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的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
5.介紹語
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I am…”,對方自然會即刻說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寫表格、面談等場合需要問及姓名時,一般也只說“Your name,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們就會覺得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
6.家庭觀念的不同
在中國,血緣關系和親情倫理觀念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終是一家人,哪怕是成家立業、另設門戶,仍和父母不分彼此,把贍養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應盡的責任。美國人卻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會離巢而飛,父母不再撫養他們;而子女一旦獨立,對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會,更休想贍養父母或幾代同堂了。
世界的發展日益趨向多元化,國際交往增多,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增強世界意識,符合當今人才的需要。除了課堂上進行比較教學外,我還利用課外興趣小組活動,開設英語講座,給學生進行中西方文化差異內容的補充。通過對這些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分析和比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想了解世界的熱情,增強了學英語的興趣,更提高了他們的語言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