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蝦高效生態養殖技術
陳峰
摘要介紹了小龍蝦高效生態養殖技術,包括苗種培育、放養前準備、苗種放養、日常管理、飼養管理、收獲等內容,以期為小龍蝦養殖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龍蝦;高效;生態;養殖技術 小龍蝦學名克氏原螯蝦,又稱紅色沼澤螯蝦,原產北美洲。1918年由美國引進日本,1929年由日本引進我國。小龍蝦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病害少,耐低氧,能在池塘、河溝、湖泊、稻田、沼澤等水體中生長繁殖,而且能較長時間離水和穴居,對不良環境的耐受力很強,運輸方便,運輸成活率高[1]。小龍蝦苗種易繁育,可自繁自育,不需復雜的設備。雜食性,攝食有機碎屑、水生植物、水生昆蟲、小型底棲動物、發酵牛糞及人工配合飼料。最適生長的水溫20~32 ℃。人工養殖當年苗種能長到50 g以上,2齡雄蝦能長到100 g以上。六安市金安區翁墩鄉桃園村小灣塘1.77 hm2塘口,投放3 cm幼蝦,經過60~90 d人工養殖,體重可達30 g以上,從6月開始起捕,捕大留小,平均產量3 304.5 kg/hm2左右。現將其高效生態養殖技術總結如下。 1苗種培育 培育池20~40 m2,坡比1.0∶2.5,水深0.6~1.2 m的長形水池1 m×20 m,或2 m×20 m,還可以在塘口邊圍網培育,用生石灰900~1 200 kg/hm2全池潑灑,池底用生石灰徹底消毒。建好排水、防逃設施。放苗前對池子嚴格消毒,施基肥培育浮游生物,提供開口飼料,移植水草占總面積的30%,投放0.8 cm稚蝦150萬~225萬尾/hm2,早期以天然餌料為主,適當投喂豆漿和魚糜,隨著個體的增大,以人工飼料為主。 2放養前準備 定期潑灑生石灰,增加水體的鈣含量。深水區利用水體浮排種植空心菜,培育池塘水草占全塘水面30%左右,利用水生植物調節水質、遮陽,提供小龍蝦休息場所和部分餌料;在淺水區種植苦草、輪葉黑藻、金魚藻等沉水性植物,覆蓋以30%為宜,而且以零星、分散為好,這樣有利于溝內水流暢通、無阻塞[2]。溝四周用尼龍網雙層防逃,用塑料薄膜、水泥板、石棉瓦或鈣塑板建防逃墻均可,以防小龍蝦逃逸。防敵害水老鼠,用鼠藥、鼠籠、鼠夾;防野魚,要清塘,進出水要用0.5 mm的密眼尼龍過濾網,或采用水泵加水,多設過濾網。 3苗種放養 種苗規格要在30~35 g/只,規格要統一,不可以擠壓,不可以直接倒入池水中。小龍蝦放養要試水,試水安全后,才可放蝦。一是在8月中旬將種蝦直接投放在塘口內,讓其自行繁殖,一般放養種苗30~35 g/只以上的小龍蝦300~600 kg/hm2,雌雄性比2∶1。二是在4月氣溫回升后,投放規格2~4 cm的幼蝦22.5萬~30.0萬尾/hm2,或450 kg/hm2。小龍蝦在放養時,要注意幼蝦的質量,同一塘口放養規格盡可能整齊,放養時一次放足。在晴天早晨或陰雨天放養,放養幼蝦時用5~10 mL的高錳酸鹽浴洗10 min左右,鋪塑料讓小龍蝦自行爬到池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