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實踐與認識 ——《雨林的毀滅——世界性災難》教學例談
李勇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課程的整合”正成為我國語文教育改革的一個新視點。本文通過對網絡環境下《雨林的毀滅——世界性災難》課例的實踐,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探討基于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認識。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語文 整合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國家大力提倡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整體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新課程實施背景下,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有機整合是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關注的課題。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學科整合教學,就是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自然地、恰如其分地融合到初中語文這一學科的教學活動中,運用到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中,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優化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對初中語文教學中新的師生關系定位,課堂與課外之間的新型關系等產生巨大的影響。
本文以八年級語文《雨林的毀滅——世界性災難》的教學實踐為例,結合網絡化教學理論和傳統課堂教學體驗,就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作一粗淺的探討。
一、利用網絡拓寬信息渠道,豐富教學資料來源
在網絡信息時代,教學中的教材不再是單一、固定、陳舊的文字材料。它可以是多樣化、個體化、更新更快的多媒體支持下的超文本。通過信息網絡,可以使教學涉及到的一些事物、現象等現實生活中學生積累不多的、比較貧乏的都可生動地、具體地、直觀地再現出來。在短時間內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為他們的合理猜測、推理提供幫助,可使學生的學習更加多姿多彩,使教材“活”起來、豐富起來。
我在設計《雨林的毀滅———世界性災難》的教學時,充分發揮網絡信息技術作為資料庫平臺的功能。課堂上,在學生理解雨林的毀滅給將人類帶來世界性災難后,要求他們寫環保倡議書和繪制環保宣傳漫畫。教材所提供的文字資料是有限的,而學生本身關于環保的知識經驗也十分有限。為了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我提供了一些有關環保網站如中華環保互聯網(http://www.chinaep.net)、綠色家園(http://www.greenhome.net.cn)、綠色中華(http://www.grchina.net)、
人民網環保頻道(http://env.people.com.cn)、國家環保總局(http://www.zhb.gov.cn)等等,引導學生上網進行深入地查詢;還讓他們瀏覽學校自行設計的《保護環境,珍惜生命》虛擬網站。《保護環境,珍惜生命》融科學性、人文性于一體,它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同時又對課文內容進行了充分的拓展。學生能從中找到所需的素材來進行充滿個性的創作。正是由于信息技術的運用,使得學生語文學習的資料豐富起來。
二 、運用信息技術構建的網絡環境,優化學生的認知方式
現代信息技術的認知工具功能,使學生能夠借助信息技術,通過積極參與,獲得充分的感知信息,激活思維、想象,引導分析、抽象、綜合,促使理解、內化、轉化,產生意義建構,從而促進了學生認知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認知方式大大改善。
利用信息網絡,創設和展示有意義的情境開展教學。多媒體網絡具有對文字、符號、語言、聲音、 圖形、動畫以及視頻圖像等進行實時處理,變成圖、文、聲三位一體直接輸出的功能。它所創設情境的真實性、形象性、趣味性是其它媒體與手段無法媲美的。以教學《雨林的毀滅——世界性災難》為例,學生事先對熱帶雨林的了解十分有限。教學中,教師利用局域網優勢,引導學生通過資源共享,在本地電腦中調用了大量環境優美、特產豐富的熱帶雨林多媒體資料,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被迅速激發,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的激發,催發了學生學習活動的內部動機,他們迫切地想去探索、去發現雨林的奧秘。在講述雨林的毀滅給人類帶來世界性的災難時,則讓學生細細觀看洪水泛濫、風暴侵襲、疫病流行的等災難場面……這些觸聲、光、色、形于一體的情景,把一個個枯燥的文字符號,轉換成了一幅幅形象而又動感的畫面。這些畫面牢牢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更幫助學生加深了對文字語言的理解,使得他們能更為投入地參與學習。
通過讓學生利用網絡平臺創作電子作品,促進學生認知能力和創新能力發展。以八年級語文《雨林的毀滅——世界性災難》拓展部分教學為例,我們引導學生都將所收集的信息制成演示文稿,可以是簡單的(一句話、一個頁面),也可以是復雜的(內容豐富、有多項鏈接),然后組織信息技能強的同學制作《保護環境、關愛生命》網站。根據演示文稿與學生網站提供的信息,同學們創作公益廣告、環保漫畫、環保倡議書等;每篇作品也均制成簡單的小報在網上“發表”。這些電子作品的制作既滿足了學生自我實現的愿望又完成了語文學習分析、抽象、綜合,理解、內化、轉化的任務。
利用虛擬現實構建模擬環境,也是改善學生認知方式的重要途徑。在進行《雨林的毀滅——世界性災難》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們針對學生易受聲音、圖像所給予的感官刺激這一心理特點,從多角度挖掘他們的潛能及興趣,以達到“自我激活”的效果。整堂課應用信息技術,把雨林被毀影片和雨林被毀造成的災難圖片組合成觸目驚心、令人震驚的虛擬世界,來不斷喚起和維持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不僅如此,課件中還設計了不少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環節,文字、圖像、音頻、視頻不斷遞進,學生真正認識了雨林的重要性,從而深入感悟課文重點句“如果將雨林完全毀滅,到下世紀中葉,地球很可能會經歷第6次大規模滅絕”的含義。
三 、運用網絡改善師生交流環境
信息技術作為最先進的教學媒體,優于其它任何教學媒體的最顯著特點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時地反饋信息,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營造協作式學習氛圍。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會到信息技術作為交流工具的巨大作用。
利用網絡教室內聯網的優勢,通過資源共享互相調用來達到師生、生生互相交流的目的。例如:在《雨林的毀滅——世界性災難》拓展部分教學時,要求學生寫有關環境保護的短文,學生完成的習作發布在網絡上,教師引導學生讀同學的文章,幫著同學把有問題的地方進行修改。修改的地方使用不同的字體和顏色加以區別或引起作者注意。教師再利用多媒體的轉換手段將學生中典型文章提供給學生,讓大家看同一篇文章,面對同一個問題,師生共同參與評議、修改,共同鑒賞佳作。經過示范性評改后的自我完善,教師又可以引導學生調用伙伴的作品進行欣賞、評價;接著,教師指名學生獨立表述評改意見,同時進行又一次轉播。網絡的即時交流優勢,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作文水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交流的另一種方式是利用電子公告板,即 QQ 板方式。以教學《雨林的毀滅——世界性災難》為例,在教學過程基本結束時,教師請學生出出主意,想想辦法,怎樣才能更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更好地保護自然資源。學生思維活躍,交流欲望強烈,人人想表達。傳統課堂教學根本無法開展大面積交流,而 QQ 板的應用使得每一名學生都有了亮出自己觀點的機會。
此外,還可以應用論壇進行師生、生生互動交流。如《雨林的毀滅——世界性災難》這一課教學完成后,我組織學生在校園網的論壇上,就人類對大自然的索取進行討論、并發起投票。這是一種不受時空限制、更為開放的交流,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與獨立思考精神。
四 、通過網絡平臺實施個別化教學
運用網絡環境構建的平臺,對于實施個別化教學來說,是得天獨厚的,傳統教學根本無法與之相比。學生可以依據其自身的興趣特點選擇學習內容,可以依據其自身的能力水平自定學習速度,從而使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實現有差異的發展。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個別化得到充分的體現,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
例如教學《雨林的毀滅——世界性災難》一課。在多媒體網絡教室里,學生面對電子課本既可以戴上耳機,邊看圖,邊聽錄音閱讀課文;也可以點擊某個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通過“小助手”的提示來解決問題;或者自由地點擊有關熱帶雨林的網站,利用網上資源了解雨林的重要性,結合課文查看雨林被破壞所帶來的一系列嚴重災難;學生既可以通過課件及時獲取反饋和幫助信息,也可以隨時通過局域網控制系統進行提問和發言,與師生進行交流……總之,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的主動權在學生手中,學生不必按某個固定的順序來學習,而是根據自身的需要來自主安排學習的速度、順序和難易程度。另外,由于學生的學習進程是自己確定的,練習層次也是自己選擇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著積極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沒有一絲一毫的心理負擔,內心充滿了自信。在學習中,他們真正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總之,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旨在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的優勢,以信息技術為工具,以網絡為資源,給課堂教學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豐富教學形式,優化教學過程,從而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們必須加倍努力,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語文學科整合的教學,搶占這一“制高點”,讓網絡更好地為教育服務,讓我們的教育更好地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1]陳至立,“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在中心學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會議上的報告
[2] 張家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學過程的改善,教育研究,2001年10月
[3]李文光,楊開城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現代教育技術觀念中國電化教育,2001
[4]扈中平,《現代教育理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