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等比重的羅哌卡因腰麻在婦產科手術中的麻醉體會
李莉 史珞 郭鳳英
【摘要】 本文通過觀察等比重羅哌卡因輔以芬太尼腰麻用于婦產科手術的可行性。得出結論:羅哌卡因輔以芬太尼腰麻用于婦產科手術具有方法簡便、快速可靠的優點。
【關鍵詞】等比重 羅哌卡因 芬太尼 腰硬聯合麻醉 婦產科
羅哌卡因作為一種新型的長效酰胺類藥物已廣泛的應用于臨床麻醉中,但對于等比重的羅哌卡因用于婦產科手術的報道較少。我院在婦產科手術中使用等比重的羅哌卡因已余萬例,現將臨床中的應用觀察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選擇婦產科手術患者120例,ASAⅠ-Ⅱ級,其中剖宮產手術60例,婦科手術包括有陰式子宮切除術、子宮全切術、附件病灶切除術等。所有的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常規監測ECG、血壓、心率和血氧飽和度。開放上肢靜脈,以10ml/kg/h輸注乳酸鈉林格液或羥乙基淀粉代血漿,患者取左側臥位,頭部墊枕,常規消毒鋪巾,剖宮產術患者選擇L2-3或L3-4為穿刺點,肥胖及身高較矮的病人多選L3-4為穿刺點,置入腰麻針達蛛網膜下腔后給予等比重的羅哌卡因10mg+芬太尼20ug至1.5ml,向頭側于10~15s注入;婦科手術患者選擇L2-3為穿刺點,給予等比重的羅哌卡因18mg+芬太尼20ug至2.2ml,向頭側于10~15s注入鞘內;向頭端置入硬膜外導管3-4cm,固定導管。術中持續吸氧,酌情使用輔助藥物,手術時間超過2h或阻滯平面低于T8維持麻醉時硬膜外追加體積分數1.5%的利多卡因8~12ml;術中當SBp<90mmHg時,靜脈注射麻黃堿10~30mg;心率<50次/min,靜脈注射阿托品0.25~0.5mg。術畢常規硬膜外腔注入嗎啡2mg鎮痛。
觀察評定指標:(1)采用體表針刺法測試感覺阻滯(針刺無痛)平面及改良Bromage法評定下肢運動阻滯情況。(2)麻醉效果評價。(3)新生兒1min和5minApgar評分。(4)麻醉后神經系統并發癥(術后48h內)及術中、術后的不良反應。
2 結果
剖宮產手術的麻醉起效時間:1.25±0.91min,達Bromage3級時間12.25±8.02min,感覺阻滯峰平面到達時間12.26±2.22min,Bromage0級恢復時間90.80±24.04min,疼痛出現時間147.75±66.30min,術中麻醉效果3級者96%,2級者4%,1級和2級者為0;術中及術后的不良反應:低血壓者4.90%,惡心、嘔吐者8.9%,無神經系統并發癥,所有患者均于術后12小時拔除尿管,自行下地排尿,無頭痛、頭暈者。
婦科手術患者麻醉起效時間:1.44±0.92min,達Bromage3級時間17.25±5.14min,感覺阻滯峰平面到達時間14.26±3.15min,Bromage0級恢復時間156.78±33.12min,疼痛出現時間177.51±46.13min,術中麻醉效果3級者95%,2級者5%,1級和2級者為0;術中及術后的不良反應:低血壓者1.2%,惡心、嘔吐者0%,無神經系統并發癥,所有患者均于術后24小時拔除尿管,自行下地排尿,無頭痛、頭暈者。 3 討論
羅哌卡因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的毒性小,致驚厥閾值高,致死量為致驚厥量的2倍。Kallio等關于剖宮產患者脊麻的研究認為,羅哌卡因復合芬太尼20ug可以安全地應用于剖宮產手術,且復合用藥時羅哌卡因的ED50和ED95分別為10.3mg和15.5mg。這也為我們將羅哌卡因用于婦產科麻醉提供理論依據。
羅哌卡因的低脂溶性向神經髓鞘滲透緩慢,對神經纖維的阻滯起效慢,因此完善的麻醉作用出現遲,有利于循環系統代償。等比重藥液在腦脊液中擴散受病人體位的影響小,加之給藥容量較小,注藥速度緩慢,因而平面擴散范圍有限,安全性更高。
婦產科手術的神經支配在T10-S,當平面超過第4胸椎時就容易產生嚴重低血壓和心動過緩;羅哌卡因感覺和運動分離的特性使感覺平面至T8水平,可以起到良好的肌松效果。羅哌卡因中加入小劑量的阿片類鎮痛藥能明顯延長痛覺阻滯的時間,且增加麻醉效果。
Crosby等發現0.5%羅哌卡因和0.5%布比卡因在剖宮產都能產生有效的硬膜外麻醉,而且運動阻滯的發生情況也一樣,雖然羅哌卡因消除半衰期比布比卡因要短,未結合的羅哌卡因在血液中的濃度也要高于布比卡因,但兩藥的峰值濃度相同,而且這些濃度均低于動物試驗中得出的毒性濃度;羅哌卡因易于通過胎盤,但在胎兒體內與血漿蛋白結合率低,使胎兒總血漿濃度低于母體。Wong等對比不同劑量的0.75%羅哌卡因用于脊麻,發現它們在剖宮產脊麻中效果一樣,我們在臨床實踐中所使用的方案經證實行之有效,而且并發癥少。
參 考 文 獻
[1]徐旭忠,余微萍,金勝成等.羅哌卡因腰麻用于老年高血壓病人的臨床研究[J].溫州醫學院學報,2002,32(4):224-6.
[2]朱小平,張燕影,葛寧花,等.羅哌卡因聯合鎮痛藥蛛網膜下腔阻滯用于剖宮產術[J].中國臨床醫學,2002,9(5):53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