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氣壓止血帶在四肢外科手術中的使用及進展
劉瑤
【摘要】 氣壓止血帶在四肢手術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以能創造出無血視野以及利于術中減少出血而被普遍使用。目前很多學者對氣壓止血帶的使用以及其對機體循環和代謝的影響逐漸深入,本篇將對氣壓止血帶在外科手術的使用方法及出現的并發癥副損傷及防護做一綜述。
【關鍵詞】氣壓止血帶 再灌注損傷 副損傷 護理
充氣止血帶的設計與應用
氣壓止血帶是四肢末端(尤其是前臂,手腕及下肢足,踝部)手術常用工具,能滿足術野清晰,最大限度減少創面出血,利于精細操作,縮短手術時間,提高手術成功率。對患肢有感染病灶,惡性腫瘤及周圍血管炎癥性疾病患者可以使用止血帶但不應驅血,以防感染擴散或腫瘤細胞轉移。對有動脈血栓形成,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斷指再植患者,應禁用止血帶。新一代電動止血帶機能設定壓力,時間,保持恒壓,超時報警,梯度放氣,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但止血帶的整個應用還未有一個明確的指導標準[1]。在止血帶的壓力調節方面,使用時間和對機體循環代謝的影響上研究還欠深入。在止血帶的應用范圍還存在很大爭議。
Abel Wakai在研究中發現,充氣壓力無論在上肢還是下肢的分布是均勻的,最受力的是皮下和筋膜下,其次是肌肉,最不受力的是骨骼。因此充氣壓力應主張個體化,在上肢的手術可以在收縮壓的基礎上增加50-75mmHg;下肢在收縮壓的基礎上增加100-150mmHg的壓力較為理想。壓力越高,病理改變越嚴重,肢體損傷越大。
目前有課題通過監護儀血氧感光探頭夾于術肢的手指或腳趾上,血壓氣囊進行充氣,觀察監護儀的動脈波形,一旦波形消失成一條直線,立即停止充氣,記錄氣壓值的方法清楚顯示該肢體的動脈血流剛好完全阻斷的壓力,此時加上推薦壓力值,就可以設為止血帶的充氣壓力。
充氣止血帶的使用時間雖然缺乏大量隨機對照實驗,但推薦安全時限上肢60分鐘,下肢90分鐘,如需延長手術則要釋放至少5-10分鐘。
2 充氣止血帶并發癥
1)止血帶的安放位置不當,傷及神經血管。2)皮膚出現壓痕紅腫或水皰,部分淤血性腫脹。3)止血帶放松速度過快使全身有效循環血量銳減出現止血帶休克癥狀。4)使用時間過長造成骨骼肌缺血引起局部和全身炎癥反應。5)使用壓力不合適。6)使用止血帶對酸堿平衡電解質影響以及再灌注對肺的損傷。
3 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
3.1止血帶的放置及皮膚護理 Abel Wakai通過研究發現,止血帶的最佳寬度是上肢12cm,下肢18cm。在壓力均勻分布的前提下,止血帶袖帶越寬所需要的壓力就越小,這樣使用者就感到舒適。因此建議足趾手術時,止血帶最好位于踝上方。止血帶主要綁在近心端,上肢中上1/3處避免損失橈神經,下肢中上1/3處又恰好壓迫股動脈。
使用止血帶時注意保護皮膚,在上袖帶之前應墊好棉墊,檢查袖帶無皺褶,也可以在皮膚上涂少許凡士林以減少綁縛過久產生的壓痕。消毒時可以用透明敷貼纏繞袖帶邊沿,防止碘酊等消毒液浸入因脫碘不完全而燒傷皮膚。這樣既可以防止袖帶滑動又不影響消毒范圍。
3.2止血帶休克的護理 研究表明在放松止血帶時引起明顯的血壓心率的變化,主要原因為放松止血帶后血液短時間內快速進入下肢缺血區,使短時間內代償不足,同時氣壓止血帶部位以下酸性代謝產物,組織胺等生成增多并進入循環,引起微循環廣泛開放,血管床容積增大,靜脈回心血量減少,心輸出量降低,從而引起血壓降低,心率加快;同時肢體缺血后引起酸血癥,血鉀升高以及硬膜外麻醉后交感神經阻滯所致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削弱了機體正常的防御反應也是血壓下降心率加快的原因。 3.3止血帶帶來的副損傷及護理 缺血預處理是指對肢體先進行單次或多次短時間間斷缺血與間斷灌注處理,可使骨骼肌耐受缺血時間延長,對缺血骨骼肌有顯著保護作用。
3.4再灌注損傷的研究 研究認為患者在止血帶松開6小時后肺換氣功能明顯受損。常規應用止血帶(1.0~1.5h)可誘發LIR性肺損傷,其發生可能與炎性介質(IL-6和IL-8)的過度釋放有關,但安全時限(1.5h)內止血帶應用是否同樣導致LIR性肺損傷及可能的機制仍不明確。
使用止血帶時常規應用預防血小板凝集的藥物和低分子肝磷脂,可減少肺栓塞的發生率[2],應用TxA2合成酶抑制藥,阿司匹林,消炎痛,布洛芬,TxA2受體拮抗藥可起到一定防治作用。
4 未來研究方向
再灌注損傷對肺換氣功能的影響已經證實,對其的防護是進一步的研究方向;同時已經有研究提示止血帶使用可導致機體許多臟器如心肌,腦,肝臟的凝血,纖溶和血小板功能的改變,對肢體的血流動力學和凝血過程的影響及機制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 考 文 獻
[1]陳燕珠,莊春柳,張翠君,等.骨科手術中電動氣壓止血帶和驅血帶的聯合應用.現代醫院,2007,7(6):35-36.
[2]張愛華,張靜,等.止血帶在外科止血中的應用及研究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4,21(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