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腦出血神經內鏡微創(chuàng)手術與開顱血腫清除術的臨床對比分析
佚名
摘要:目的 對高血壓腦出血神經內鏡微創(chuàng)手術與開顱血腫清除術在臨床上的應用效果進行對比分析。方法 抽取在2010-2011年間我院收治的患有高血壓腦出血手術的患者病例68例,隨機分成兩組,一組采用神經內鏡微創(chuàng)手術進行治療,另一組采用開顱血腫清除術進行治療,并對患者的手術時間、手術室的失血量以及GCS評分等臨床資料進行比較分析。結果 經過仔細研究結果表明,對于成功率以及術后恢復情況而言,神經內鏡微創(chuàng)手術組的等均要比開顱血腫清除術組要好很多。結論 神經內鏡高血壓腦出血手術主要具有微創(chuàng)、快速、高效、出血少等優(yōu)點,是一種良好的對高血壓腦出血進行手術治療的方法。值得臨床予以推廣。
關鍵詞:高血壓腦出血;神經內鏡微創(chuàng);開顱血腫清除;應用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微侵襲神經外科技術以及神經內鏡技術也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 采用神經內鏡微創(chuàng)腦出血腦內血腫清除術對腦出血進行治療目前已經成為治療腦出血外科的一種重要的手段。采用神經內鏡微創(chuàng)手術技術,能夠對直徑僅1cm大小的常規(guī)骨孔予以利用在直視條件下將深部腦內血腫予以迅速、徹底的清除,這樣就會減小對腦組織帶來的創(chuàng)傷。為了對高血壓腦出血神經內鏡微創(chuàng)手術在腦出血治療中的意義予以進一步評估和了解,我們進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抽取我院收治的患有高血壓腦出血手術的患者病例68例,對采用神經內鏡微創(chuàng)手術和開顱血腫清除術進行治療,并對治療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以下為本次研究的結果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在2010-2011年間我院收治的患有高血壓腦出血手術的患者病例68例,隨機將其分成A、B兩組,平均每組34例,對于A組而言,所抽取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9例和女性患者15例,患者年齡在39-7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8歲左右;對于B組而言,所抽取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8例和女性患者16例,患者的年齡在36-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7歲左右。以上所統(tǒng)計的患者的所有自然資料均不具有明顯的統(tǒng)計學差異,可以在分析中予以應用。在進行治療之前,所抽取的患者均通過了相關的臨床手段進行檢查予以確診。 1.2 方法 抽取在2010-2011年間我院收治的患有高血壓腦出血手術的患者病例68例,并將其隨機分成A、B兩組,對于A組患者采用神經內鏡微創(chuàng)手術進行治療,對于B組患者采用開顱血腫清除術進行治療,并對患者的手術時間、手術室的失血量以及GCS評分等臨床資料進行比較分析。 1.3 術后評價指標 在患者術后3個月內,采用Glasgow預后評分(GOS)方法來進行術后隨訪。GOS:對恢復良好者,打5分;對于輕度殘疾者,打4分;對于重度殘疾者,打3分;對于植物生存者,打2分;對死亡病例,打1分。 1.4 數(shù)據(jù)處理 在本次研究過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關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4.0統(tǒng)計學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進行處理分析,當P<0.05時,我們認為數(shù)據(jù)之間有明顯的統(tǒng)計學差異。 2 結果 在本次研究中,神經內鏡微創(chuàng)手術組與開顱血腫清除術組兩組的患者病例在術前的所有臨床資料均不具有明顯的差異( P >0.05)。對于手術時間而言, 神經內鏡組手術的時間平均為(1.5±0.5)小時,開顱血腫清除術組的手術時間平均為( 4.5±1.5)小時;對于手術中的失血量而言, 神經內鏡微創(chuàng)組手術失血量平均為32.9±5.9mL,對于開顱血腫清除術組而言其手術失血量平均為405.8±306.2mL;詳見表1. 表1 兩種方法的手術時間與手術出血量的比較分析表 對于血腫清除率而言,神經內鏡組腦內血腫清除率平均為89.6%±5.8%,對于開顱組而言其血腫清除率平均為68.9%±28.2%。詳見表2。 表2 兩組平均腦內清除率比較分析表 就GOS預后方面而言, 在34例神經內鏡組患者進行術后隨訪,34例中恢復良好的患者有9例,出現(xiàn)輕度殘疾的有15例,導致重度殘疾的有6例, 出現(xiàn)植物狀態(tài)的有3例, 死亡病例1例。在34例開顱組患者中,恢復良好的患者6例,導致輕度殘疾的有9例,導致重度殘疾的有14例,出現(xiàn)植物狀態(tài)的有6例, 死亡病例2例。神經內鏡微創(chuàng)組患者的預后要比開顱組患者的預后明顯要好很多(P<0.05)。詳見表3 。。 表3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分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