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72例分析
韋立煌
【關鍵詞】 高血壓 腦出血 手術治療
高血壓腦出血病死率及致殘率都很高,病死率約40%~50%[1],臨床證實,外科治療療效優于內科治療,現對我院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72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1.一般資料
本組72例,男49例,女23例;年齡41~76歲,平均64.5歲。診斷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臨床表現為意識模糊28例,淺昏迷17例,中度昏迷16例,深昏迷11例;瞳孔正常31例,一側瞳孔散大19例,雙側瞳孔散大15例;不同程度偏癱44例,完全性偏癱21例,去皮層強直7例。根據王忠誠主編的《神經外科學》意識狀態分級[1]:Ⅰ級3例,Ⅱ級27例,Ⅲ級16例,Ⅳ級15例,Ⅴ級11例。
2.血腫部位及出血量
所有患者均經CT掃描確診,基底節區出血46例,其中基底節區外側型(殼核和外囊區)24例,基底節內側型(丘腦和內囊區)27例,混合型(內外側均有)8例,大腦皮層13例。其中破入腦室者15例,按多田氏公式計算出血量,血腫量最小34 ml,最大約114 ml,出血量超過100 ml者9例。
3.手術方式 ①微創手術治療:采用YL1型顱內血腫粉碎穿刺針,嚴格按照顱內微創血腫清除技術規范化治療指南操作,術后經予尿激酶2~4萬u,混入3~5 ml生理鹽水注入血腫腔內,夾管2~3 h后開放引流,1~2次/d,共3~4次,一般3~4天后拔除穿刺針。②微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用于幕上血腫、腦疝不明顯者,顴弓上顳部骨窗直徑約3 cm,顳中回皮層切口約1~2 cm。③腦室穿刺外引流術:取額角或枕角穿刺導管,血腫腔沖洗引流,用于腦室鑄型出血患者術后腦室內注入尿激酶,促進血腫深化利于引流。④大骨瓣開顱血腫消除術:用于血腫量大,中線結構移位,已發生腦疝者,骨窗大小約12 cm×10 cm,硬腦膜減張縫合。⑤后顱窩血腫消除、減壓術用于小腦血腫。⑥開顱血腫清除+腦室穿刺外引流,用于血腫量大,破入腦室者。
4.術后處理
脫水消除腦水腫,頭部戴冰帽降溫,減少腦組織代謝,腦功能保護,用降壓藥維持血壓穩定,靜脈泵入鈣拮抗劑,緩解腦血管痙攣。防治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腎功能衰竭。呼吸不暢者均行氣管切開,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
5.結果
術后隨訪1~2年,共生存60例,占83.3%。按GOS療效評定,本組恢復良好34例,占47.2%,中殘15例,占20.8%,重殘11例,占15.3%,死亡12例,占16.7%。
討 論
高血壓腦出血是好發于中老年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通常病情危重,病死率高達40%~50%,存活者多有嚴重殘疾。一般認為長期高血壓對腦實質內直徑100~300 μm的子動脈內膜有損害作用,導致管壁玻璃樣或纖維素樣壞死,動脈分叉處小動脈彈力板斷裂,中層纖維化及內膜增厚,當血壓或血流變化時,此動脈容易破裂出血[2]。許多研究證明高血壓腦出血常在發病后20~30 min形成血腫,6 h后血腫周圍發生水腫并逐漸加劇,血腫不僅產生占位并直接破壞腦組織,同時造成血腫周圍組織缺血[3],且血腫在凝結和液化過程中產生很多有毒物質,如凝血酶、補體、血紅蛋白分解物等,引起繼發損傷,是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根據目前文獻報道,高血壓腦出血外科治療優于內科治療,手術目的是消除占位效應,盡早盡快保護腦功能,提高腦出血的治愈率,減少死亡率和致殘率,采用的手術方法各有優缺點,本組根據出血部位及血腫量選擇不同手術方法,病死率為16.6%,與相關文獻對比明顯降低。
目前對高血壓腦出血手術時機選擇存在爭議,主要分為:①超早期手術(出血7 h內);②早期手術(出血后7~48 h);③延期手術(出血48 h后)[4]。近年來文獻資料表明,普遍傾向于早期或超早期手術[5]。本組病例中,23例為出血量達到需要手術清除,早期對腦出血進行微創血腫穿刺療效較好,特別對于意識障礙Ⅱ、Ⅲ級患者,早期應用微創治療能明顯縮短療程,預后及生活質量優于延期手術者,無死亡病例。但術后應及時復查頭顱CT,隨時做好血腫增大需要行開顱手術治療的準備,對于意識障礙Ⅳ、Ⅴ級患者,有腦疝跡象,或已有單側瞳孔散大,不宜行微創血腫穿刺抽吸術,應立即開顱去骨瓣減壓及血腫清除術。本組死亡患者意識障礙均在Ⅳ、Ⅴ級,而重殘率較高,與出血量大、腦損傷嚴重有關。微創穿刺血腫清除術操作簡單,創傷小,血腫被局限在血腫腔內,通過穿刺排出顱外,不易擴散,對正常腦組織及血管的影響少,但手術有一定的盲目性,可損傷血管后形成再出血,本組4例出現再出血,術后復查頭顱CT,早期發現轉開顱手術,無死亡病例。開顱手術的優點是血腫清除較徹底,如顱內壓高,可選擇去骨瓣減壓,大大緩解顱內壓增高,缺點為開顱手術創傷大,對病人打擊也大,手術對腦組織的牽拉和對血管損傷嚴重。本組病人多死于繼發腦損傷和術后并發癥,存活者肢體肌力恢復方面總體上不如微創治療。
綜上所述,腦出血患者有手術指征后,根據血腫量(幕上≥30 ml,幕下≥10 ml)及出血部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手術方式,可降低重殘率及病死率。對于血腫量30~60 ml的患者,出血部位靠內側較深的血腫適合行微創穿刺抽吸術,可避免開顱手術引起的損傷,療效優良,如血腫量大,中線移位,選擇開顱血腫清除術,血腫清除后,顱內壓的增高,可進一步選擇去骨瓣減壓術,可降低病死率。對于病情危重,年齡過大或有嚴重并發癥不能耐受較大手術者,采用微創血腫清除術也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法。對于任何部位的出血,無論采取何種手術方式,其出血量越大,則預后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