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低溫體外循環下施行心臟手術后機械通氣的護理體會
胡婷婷
我科從2000起開始施行全麻下行低溫體外循環心臟手術,由于在手術過程中需要使用的模擬心肺機,對心肺功能都有較大的影響,而患者術后早期呼吸與循環功能尚不穩定,所以需用機械通氣輔助以減輕呼吸做功,減輕心臟負擔,保證全身各個臟器對氧的需求,防止二氧化碳潴留,順利渡過早期危險期。因此,此期的護理尤為重要。我們自2008年1月~2010年1月觀察并總結我科268例心臟手術后患者的呼吸道護理,現總結資料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共268例,男158例,女110例,年齡1.8歲~69歲,平均21.5歲,其中,先天性心臟病患者121例,風濕性心臟病患者147例。行單純室間隔缺損修補術57例,單純房間隔缺損修補術48例,法絡四聯根治術11例,室間隔缺損合并動脈導管未閉手術2例,單純動脈導管未閉于體外循環下縫扎3例,二尖瓣置換術56例,主動脈瓣置換術42例,單純雙瓣置換31例,雙瓣置換加三尖瓣成形術15例,同期冠狀動脈旁路移植3例。治療結果:術后痊愈266例,死亡2例。
2護理
2.1檢查氣管插管:患者手術結束呈麻醉狀,帶氣管插管返回ICU后,病房護士迅速與麻醉醫生共同檢查氣管插管的位置是否正確,聽診肺部,判斷氣管插管是否在氣道內,警惕發生氣管插管過深或過淺。檢查氣囊松緊是否適宜,測量氣管插管距門齒及鼻尖的距離,并做記錄,便于每班護士交班時能及時發現氣管插管是否脫位。我們常規用醫用膠布適度固定好氣管插管,用束帶約束患者四肢,防止患者麻醉逐漸清醒,因躁動將氣管插管拔出,發生意外。擺好患者體位后(去枕平臥位),迅速準確的連接呼吸機開始做工,警惕因呼吸機管道的牽拉造成氣管插管脫出、扭曲或打折。
2.2濕化氣道:患者回ICU,在連接呼吸機的同時,應打開呼吸機上配備的濕化器,防止在機械通氣期間分泌物黏稠及形成痰痂。吸入溫熱的氣體可以減輕氣道黏膜的刺激,減少支氣管痙攣或哮喘。加強氣道溫度和濕度的控制,以防止纖毛運動功能減弱,造成分泌物排出障礙,濕度98%~99%,溫度31℃~33℃。對于痰液黏稠者可持續濕化,間斷霧化吸入,稀釋分泌物,利于痰液排出。
2.3保持呼吸道通暢:我們科室開展的心臟手術需要在低溫體外循環下進行,術后患者可能出現循環、呼吸狀態不穩定,肺部分泌物增多。因此需要呼吸機輔助呼吸,一系列的客觀原因可能導致肺部感染,使痰量大大增加。所以,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是改善肺部通氣,維護心臟功能的重要措施。在術后早期,如果不考慮脫離呼吸機,可適當的給予鎮靜處理,避免人機對抗增加耗氧量及降低耐受性。吸痰前后充分的給予純氧吸入,以增加氧的儲備。,吸痰時間控制在10~15s,吸痰時要注意觀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壓及口唇顏色,出現血壓下降,SaO2<95%,心率增加、心律失常時,應立即停止吸痰,接通呼吸機并給予高濃度氧,并注意觀察痰液的性質、顏色和量。在患者機械通氣期間,護士應有效的常聽診患者雙肺呼吸音,作為最佳的吸痰指征,保持呼吸道通暢。
2.4嚴格掌握停機的指征
綜合指標
(1)神智清楚,反應靈敏,安靜,自主呼吸有力,咳嗽反射好。
(2)心功能改善,循環功能穩定,升壓藥用量減少或停用,血壓正常,生命體征平穩。
(3)無嚴重的組織水腫和酸中毒。
(4)肛溫-皮溫3℃,末梢循環好。
(5)無出血,心包填塞現象,引流液在正常范圍內。
(6)無任何呼吸功能不全的表現,如鼻翼扇動,發紺,煩躁不安。
(7)雙肺呼吸音無較多干濕羅音及痰鳴音。 (8)施行脫機,氣管插管內給氧5L/分,血氣結果滿意。
生理指標
(1)Paco2小于45mmHg
(2)Pao2大于80mmHg
(3)Fio2小于等于50%
(4)PEEP小于等于4cmH2O
(5)自主潮氣量成人大于等于8ml/kg,小兒大于等于5ml/kg
2.5撤機后的護理:撤機后要嚴密觀察患者的意識、生命體征、皮膚顏色和溫度、SpO2等情況,脫機30-60min復查動脈血氣分析,持續心電監護,如出現異常,立即恢復呼吸機輔助通氣。除此按常規護理,護士應全面觀察臨床動態變化,常聽診雙肺呼吸音:(1)霧化吸入30min/次,2次/天;(2)協助坐起,叩背,按壓喉結下的凹陷,刺激患者咳嗽,促進自主排痰;(3)指導患者做呼吸操、深呼吸及有效咳嗽的方法,盡快恢復其呼吸功能。此時給予呼吸道正確、合理地護理可改善心肺功能,達到促進治療的目的,也是恢復治療的關鍵。
3體會
在我們科室開展的這些體外循環手術,有風險,也有收獲。危重病人在醫療監護和搶救中使用呼吸機越來越普遍,護理人員必須要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嚴格要求自己,提高理論知識,嚴密觀察病情,熟練掌握各種呼吸機的使用方法,靈活處理使用中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我們積極學習并從中總結經驗,希望更多的患者能從我們的服務中重獲健康。
參考文獻
[1]阮昕華,姜楠,李慶和.中華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06.22(4)281-283
[2]徐宏耀,吳信.心臟外科監護.人民軍醫出版社,2008
[3]汪曾偉,劉偉永,張寶仁.心血管外科手術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566-572
[4]謝寶棟,李杰,蔣樹林.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08.12(2):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