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例婦科腹腔鏡子宮切除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
原桂榮 祝美洲
腹腔鏡子宮切除手術具有不開腹、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術后疼痛輕等優(yōu)點,而且縮短了住院時間,術后腹部幾乎不留瘢痕。良好的圍術期護理是手術成功的關鍵,是患者安全順利康復的保障[1]。我院在2008年1至12月共施行腹腔鏡子宮切除手術39例,效果滿意,現(xiàn)將圍術期的護理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39例,年齡38~56歲。其中子宮肌瘤30例,子宮肌腺病9例。患者需行全身麻醉,取膀胱截石位,腹壁皮膚、會陰、陰道消毒,常規(guī)鋪消毒巾,置入舉宮器。自臍孔處氣腹針穿刺,CO2氣腹形成,氣腹維持壓力14 mmHg,橫形切口開臍孔下緣皮膚長10 mm,10 mm套管針穿刺進入腹腔,放入腹腔鏡檢查。明確診斷后全部病例均行次全子宮切除術。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由于多數(shù)患者認為子宮切除會影響性生活,情緒比較緊張,顧慮較大,對手術了解不夠。根據(jù)患者心理特點,主動做好術前宣教工作,到病房看望患者,仔細傾聽其對病痛的陳述,應用專業(yè)知識,用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語言耐心地向患者闡明手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說明子宮切除不會影響性生活,使患者逐漸對所要進行的手術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做到坦然、鎮(zhèn)靜、愉快地接受手術。術前全身皮膚清潔,尤其要注意臍部的清潔,最好用棉棒蘸肥皂水或植物油將臍孔內(nèi)的污垢去除。術前12 h禁食,6 h禁水,以防止因麻醉或手術過程中的嘔吐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因子宮切除手術需放置舉宮器,于術前一日陰道沖洗2次,以防感染[2]。
2.2 術中護理
巡回護士在手術中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患者采取膀胱截石位,約束帶固定膝關節(jié),肩部上肩托,并用襯墊以防墜落;待腹腔鏡進腹后將床頭搖至頭低腳高位,呈30°。因CO2氣腹過大,會使體溫下降,因此巡回護士在術中注意加強保暖,室溫控制在22 ~26 ℃,以防發(fā)生術中低溫。
2.3 術后護理
全麻尚未完全清醒患者,去枕平臥,將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暢通,并及時給予O2吸入。平臥6 h后改為半臥位,并可逐漸離床活動。注意觀察血壓、脈搏、呼吸和氧飽和度,特別是氧飽和度不得低于90%。術后禁食、禁水6 h,以后可進半流質(zhì)飲食,但不要給患者甜牛奶、豆奶粉等含糖飲料,以防加重腸脹氣。保持引流管通暢,妥善固定,一般需留置導尿6 h。合并肺部疾病患者,給予拍背、排痰、霧化吸入,促使痰液排出,以防肺不張。上腹疼痛主要由于手術中人工氣腹使7~12肋的神經(jīng)受到刺激及膈肌向上移位,伸展引起。應向患者解釋疼痛的原因,一般疼痛于術后第2天開始逐漸減輕至緩解。如疼痛劇烈可按醫(yī)囑使用鎮(zhèn)痛劑緩解疼痛。本組有2例患者因疼痛予鎮(zhèn)痛劑治療,其余37例未用鎮(zhèn)痛劑。術后護士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特征,觀察穿刺孔傷口有無滲血、滲液。若血壓下降,引流量增多且鮮紅色,應考慮內(nèi)出血可能,應立即通知醫(yī)生采取積極的措施。若僅有少量滲血、滲液且色淡,應更換臍貼并加壓包扎。由于術中充氣,CO2對膈肌刺激或高碳酸血癥引起惡心、嘔吐。護士應主動關心患者,消除緊張情緒,并指導患者用手按壓傷口,減輕嘔吐時腹壓增加對傷口的影響,本組7例患者嘔吐劇烈,適當給予止吐劑緩解。由于手術中往腹腔內(nèi)注入CO2氣體,術中滲入皮下組織,造成皮下氣腫。這種情況無需特殊處理,應鼓勵患者多翻身,早期下床活動。本組3例發(fā)生皮下氣腫,3 d后自行消退。
腹腔鏡術屬微創(chuàng)手術, 創(chuàng)傷小、損傷輕,減輕了術后疼痛, 避免開腹手術引起的粘連等, 從而減輕影響舒適的因素,為患者早活動創(chuàng)造了客觀條件。婦科腹腔鏡手術是微創(chuàng)手術,手術后的護理應同大型手術,不能有一點馬虎,同時又要針對腹腔鏡手術的特點,采取一些特殊的護理方法,才能達到手術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