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脛骨平臺骨折手術治療的治療體會
佚名
作者:余金結 尹海建 宦蛟云
【摘要】脛骨平臺骨折又稱脛骨近端關節內骨折,是膝關節創傷中最常見的骨折之一。在臨床中較常見,約占全身各種骨折的4%。脛骨平臺骨折大多是由于高能量損傷導致的,骨折類型復雜,并伴有嚴重軟組織、側副韌帶、膝關節韌帶、交叉韌帶半月板等損傷, 治療難度大。我科2007年10月至2010年3月,共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21例,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 【關鍵詞】脛骨平臺骨折;手術;內固定;功能鍛煉 【Abstract】Fracture of tibial plateau and proximal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knee injuries are the most common is one of the fractures. In the clinical common body, accounts for about 4% of various fractures. Fracture of tibial plateau is mostly due to the result of high-energy injuries, and complex fracture types with severe soft tissue, lateral ligamentous, knee ligament damage, the cruciate ligament meniscus, difficult treatment etc. I pision October 2007 and 2010, surgical therapy on March 21 cases of tibial fractures, relatively satisfactory effect. Now report below. 【Key words】Shinbone platform bone fracture; Surgery; In fixed; Function exercise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21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齡19~72歲。左側膝關節12例,右側膝關節9例,因交通事故損失13例,其他原因損傷8例。開放性骨折2例,閉合性骨折19例。伴有前后交叉韌帶同時損傷2例,僅伴有前交叉韌帶損傷5例,僅伴有后交叉韌帶損傷2例;伴雙側半月板損傷2例,僅有內側半月板損傷3例,外側半月板損傷4例;伴血管、神經損傷2例;伴有骨筋膜室綜合征1例,復合傷2例。采用Schatzker分型[1],其中Ⅰ型1例,Ⅱ型7例,Ⅲ型8例,Ⅳ型3例,Ⅴ型2例,患者傷后到手術治療時間為3 h~11 d,平均為3 d。 1.2治療方法 1.2.1手術適應證:我們選擇手術治療的患者均為需要切開復位內固定的脛骨平臺骨折患者。 1.2.2手術時機:開放性骨折及伴有神經、血管損傷的或伴有骨筋膜室綜合證形成的患者采用急診手術,其余患者均采用消腫及對癥治療,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及軟組織條件擇期進行手術。 1.2.3手術入路:對Ⅰ型、Ⅲ型骨折選擇膝前外側切口;Ⅱ型、Ⅳ型骨折選擇前外側切口或內側切口;Ⅴ型、Ⅵ型骨折選擇內側切口、外側切口或雙側聯合切口。 1.2.4手術方法:在腰硬聯合麻醉下,大腿扎止血帶,前外側或前正中切口,顯露脛骨平臺關節面,首先通過牽拉、撬撥及克氏針臨時固定結合復位內側平臺關節面,然后復位外側平臺關節面,必要時植骨。根據骨折的類型、部位、移位程度、骨折塊的大小,分別采用T型鋼板、鎖定鋼板、高爾夫型鋼板固定或采用鋼板加螺釘、鋼板加骨螺栓復合固定。復位固定后,結合術前CT或MRI檢查,常規探查關節面、半月板及韌帶損傷的情況,盡可能保留或修復半月板,同時一期修復或重建已損傷的韌帶。手術結束前常規植管沖洗或引流。術后1~2周開始用CPM機進行功能鍛煉,逐漸進行主動鍛煉。 2結果 經過術后3個月~2年隨訪,平均14個月。傷口一期愈合19例,二期愈合2例。骨性愈合時間約4~14個月,平均8個月。 出現創傷性關節炎4例,出現不同程度關節面塌陷1例,其中1例有輕度的膝關節內翻。參照lysholm評分標準評分,優16例,良3例,可1例,差1例,優良率91%。 3討論 3.1術前評估:脛骨平臺骨折屬于非常典型的關節內骨折, 并且常常伴有軟組織損傷,關節面修復平整與否對關節的穩定性和協調性的影響很大,所以手術前必須運用X線片、CT檢查和三維重建以及MRI片對脛骨平臺骨折的類型進行全面分析和確定,有助于骨折分型,正確評估平臺塌陷的高度和面積,識別有沒有半月板損傷,有助于確定手術入路、復位、內固定的方法,可明確是否需要植骨以及植骨的量,對手術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