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鏡下小兒腹股溝斜疝手術治療體會
金惠銘
【關鍵詞】 腹股溝斜疝 腹腔鏡 兒童
隨著微創概念的普及,一些傳統經典手術走向微創化,腹腔鏡技術也被應用于小兒腹股溝斜疝的治療[1,2]。我科總結了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我院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腹腔鏡手術125例156側的經驗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25例156側,其中男106例,女19例。年齡8個月~10歲,平均(2.58±0.86)歲。全部采用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術前診斷31例單側腹股溝斜疝,術中發現為雙側疝,謂之對側隱匿性疝,并予雙側疝囊高位結扎術。
1.2 方法
1.2.1 麻醉:所有病例采用插管全麻加骶麻。術中施行監護儀監護,了解心電圖、血氧飽和度等情況。
1.2.2 手術:應用針式腹腔鏡器械,5 mm 30 °鏡,3 mm鉗。臍下緣內側切口3 mm,造氣腹,進5 mm Trocar及30 °鏡,臍(左或右)旁開約5 cm作一約3 mm切口,進5 cm Trocar及操作鉗。氣腹壓力維持10 mmHg,以能充分顯露術野為目的。術中能發現疝囊被氣體充盈隆起,內環口開放,明確診斷。隱匿性疝能同時被顯露(內環口開放)得以診斷,同時手術。在疝內環口體表投影處穿刺,進穿刺針(頭端適當加彎)作為引導,用4號雙股絲線分別在內環口的兩側各做一半荷包,一線再引導另一線,最終形成全荷包,收攏荷包,關閉內環口,腹壁內腹膜外打結,埋于皮下。切口蓋以敷帖。
1.3 結果 術后住院3~5 d,痊愈出院。到目前為止,術后隨訪無術側復發;無陰囊腫脹(女孩無外陰腫脹)。1例切口感染(皮下打結)。
2 討論
小兒腹股溝疝是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以斜疝為常見。小兒腹股溝疝的發生主要是腹膜鞘突未閉或閉鎖不全,再加上腹壓增高而形成而并非因肌肉薄弱。腹股溝疝具有可復性,極易發生嵌頓、絞窄,一旦發生嵌頓,不僅累及腸管或卵巢、輸卵管,尚可造成睪丸萎縮,影響成人后的生育,一般6個月后很少能自愈,需要手術。
傳統的小兒腹股溝斜疝治療方法是僅做單純疝囊高位結扎即可達到治愈的目的,一般不做修補術。但手術需經腹股溝管游離疝囊,小兒組織纖細、薄弱,筋膜層次、解剖界限與成人不同,如非專科醫師操作極易造成對包繞著疝囊的精索內容物的損傷,如蔓狀靜脈叢、動脈、神經和輸精管,甚至于發生膀胱損傷的可能,手術后可能發生切口血腫并感染、陰囊水腫或血腫、睪丸上抬等并發癥,易對家長心理造成不良影響。用腹腔鏡施行小兒腹股溝斜疝內環高位結扎術僅在腹腔內行疝內環高位結扎,不處理腹股溝,對腹股溝管的解剖結構無破壞,精索內的各種結構不會造成損傷。本術式是在腹腔鏡直視下進行,視野是放大的,在抓鉗的協助下透過透明的腹膜進行操作,可以避免上述醫源性損傷。
以單側斜疝住院的小兒部分斜疝可能是雙側的,只是一側以潛在隱匿形式存在,暫時不會在兩側腹股溝區同時出現可復性腫塊,當增加腹腔壓力等因素存在的時候,則可出現癥狀。據Schier等[3]報道,933例小兒對側腹股溝隱匿性疝299例(占32.04%)。國內姚干等[4]報道的2500例小兒腹股溝斜疝腹腔鏡手術中,發現586例(占23%)對側內環口未閉。本組病例為25%。對于一側顯性疝、另一側隱匿性疝患兒,傳統手術方法是必須在隱性疝出現癥狀后,才可以再次手術解決問題。而腹腔鏡手術由于氣腹壓力的存在,則可以很明確地發現隱匿性疝,而且該側內環口也是開放的,可以一次手術發現對側隱性疝并同時處理雙側疝,避免了隱匿性疝的再次手術。
腹腔鏡手術時內環口直觀,疝囊高位結扎確切,能夠達到傳統手術不能達到的高位,避免常規手術尋找疝囊困難以及可能的非高位的疝囊結扎,因而術后復發率更低。本組病例經隨訪至今,均未見復發病例。據Schier等[3]報道,腹腔鏡治療小兒腹股溝疝933 例復發率為4.3%,與傳統法相似,術后并發癥5例(占0.5%),Spurbeck等[5]報道的90例120 側疝經腹腔鏡治療術后復發率為0.83%,國內姚干等[5]報道的2500例小兒斜疝腹腔鏡手術后復發18 例(占0.72%),術后并發癥13 例(占0.5%),可見該術式術后復發與并發癥均較少。
綜上所述,腹腔鏡治療嬰幼兒腹股溝斜疝較傳統手術治療相比,該術式具有安全簡便易掌握、療效確切、創傷小、恢復快、復發率低、并發癥少的特點,可同時發現及處理對側隱匿性疝,是治療小兒斜疝一種可選擇的新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