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前路手術后的病情觀察及護理
秦瑩
【關鍵詞】 頸椎前路手術;護理
頸椎前路手術采用椎體次切術,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鋼板內固定術,是治療頸椎病最為常用的和有效的手術方式之一,但術后植骨塊脫落,切口出血,呼吸道阻塞等等并發癥可導致手術失敗,病人窒息,甚至死亡。筆者在臨床的護理中體會到:及時巡視,嚴密觀察病情,加強呼吸道管理,保證呼吸通暢,重視并聽取患者存在的問題及時予以處理,并且加強功能鍛煉,是預防術后并發癥促進康復的有效方法。為有效的預防手術及護理并發癥,提高手術治愈率,本文總結2002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33例頸椎前路手術病人的術后病情觀察及護理體會。
1 術后早期護理
1.1 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 如出現面色蒼白,出冷汗,血壓下降等情況,及時報告醫生,及時處理,嚴格出入量,預防腎衰,患者沒有完全清醒時,要專人看護,防止患者蘇醒前發生躁動,導致頸部扭曲,發生意外。
1.2 觀察切口引流情況變化 患者術后傷口有負壓引流管管道,要保持引流管通暢,防止引流管脫落,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量,性質顏色的變化,如發現血性引流液過多,提示傷口有內出血傾向,立即通知醫生,及時處理。如引流液不多,21~48小時應拔出引流管。
1.3 保持呼吸道通暢 由于手術中麻醉插管,長時間的牽扯拉造成氣管食道水腫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同樣對脊髓術中刺激也可使脊髓和脊神經水腫,呼吸股麻痹,咳嗽無力,以及術后切口疼痛,不敢咳嗽或出血壓迫等原因皆可使喉頭水腫,痰液堆積,氣管受壓,隨時可導致呼吸道阻塞,引起病人呼吸困難、窒息甚至死亡。因此護理中特別要加強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呼吸并發癥的發生。病人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時,可行電動吸痰,吸痰要嚴格無菌操作,動作輕柔,防止損傷氣管內膜造成或加重呼吸道感染。
2 并發癥的護理
2.1 頸部血腫 由于手術后血管結扎不牢,止血不徹底,術后引流不暢,或患者凝血功能不良,所致切口出血而引起的血腫,若處理不及時可造成患者窒息死亡。因此術后須嚴密觀察切口滲血情況,當切口滲血較多,應查看切口,并詢問病人呼吸情況,發出現頸部腫脹,病人自述胸悶、氣短、呼吸不暢或困難時,應考慮有血腫可能,須立即報告醫生予以即時處理。本組1例因護士發現及時立即報告醫生,即時送手術室行切口血腫清除,清創縫合術而未造成嚴重后果。
2.2 植骨塊部分滑脫 此并發癥除與手術技術有關外,主要是由于體位不當所致。如搬運不當頸部控制不嚴有關。因此術后保持頸椎的穩定性非常重要:(1)病人術后應立即用合適的頸托或頸部外固定支架固定頸部,限制頸部活動,保持中立,避免過度屈伸。(2)搬運或翻身時要保持脊椎一條直線,平臥時頸兩側用砂袋制動,側臥時應頸部墊枕,避免頸部屈伸、扭曲、保持頸椎的相對穩定。本組1例病人訴吞咽有異物感頸部及咽部疼痛,進食時出現返流,經X線發現植塊部分滑脫,經上述護理3天后癥狀好轉,術后5天進食恢復正常 。
2.3 喉上神經損傷和喉返神經損傷 頸椎前路手術中需要牽拉頸部其它組織顯露椎體,喉上神經和喉返神經損傷均因為在手術暴露過程中誤夾、誤切、牽拉過久所致。喉上神經損傷表現為術后出現一過性嗆咳不能進水等流質。喉返神經損傷致聲帶麻痹,發音障礙。表現為聲音嘶啞、憋氣。本組有2例患者出現此癥狀,經分析確定為喉返神經損傷,護士即向病人及家屬做解釋和安慰工作,指導患者進行發音訓練,促進發音恢復,2例患者均在3~4周恢復正常。
2.4 腦脊液漏 為后縱韌帶與硬膜束粘連嚴重,手術分離或切除后韌帶時損傷硬膜束所致。護理中嚴密觀察引流液量、色。術后24小時內流液為紅色液體引流量多,第二天引流液顏色更淡,引流量無明顯減少時,應考慮腦脊液發生。給予去枕平臥,切口局部用1kg砂袋回壓,有頭暈嘔吐者抬高床尾30~45°,予頭低腳高位,立即報告醫生。
2.5 硬膜外血腫 與硬膜前方引流不暢及其它原因有關?;颊咝g后若肢體感覺活動等癥狀未改善,且出現快速性,進行性疼痛加重,隨之出現上下肢感覺麻木、肌力減退,進面運動障礙,呼吸困難等癥狀時,有可能為硬膜外血腫。因此術后嚴密觀察患者四肢感覺活動,重視患者的主訴出現上述情況即刻報告醫生。同時即時吸氧做再次手術準備。
2.6 預防泌尿道感染 需長期留置導尿管者每日用3%硼酸水250ml密閉式沖洗2次,并保持會阻部清潔,每周更換導尿管,每天更換尿袋留置尿管時嚴格無菌操作,動作輕柔以防損傷尿道粘膜,防止泌尿道感染。
2.7 加強功能鍛煉 頸椎術后病人有時須臥床數周,加之患者多為老年人,因而易并發肌力減弱,關節僵硬,術后2~3d就應開始肢體和關節的活動,以主動活動為主,被動活動為輔,但需限制頸部活動,保持頸椎穩定。同時注意按摩受壓部位,預防褥瘡的發生。由于護理得當本組無1例肌肉關節并發癥發生及意外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