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前路減壓內固定術治療頸椎疾患的圍手術期護理
胡德勤 唐海梅
【關鍵詞】 頸椎前路減壓內固定手術; 頸椎疾患; 圍手術期護理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國人口平均壽命的延長,頸椎疾患的發(fā)病率也逐年上升,它嚴重地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早期診斷和及時的外科干預是提高治療效果的重要前提。我科自2004年9月~2005年12月采用頸椎前路減壓內固定手術治療28例頸椎疾患的病例,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現結合臨床資料總結護理體會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科自2004年9月~2005年12月共施行頸椎前路減壓內固定手術治療各種頸椎疾患病例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齡38~71歲。其中頸椎不穩(wěn)6例,脊髓型頸椎病13例,頸椎骨折伴滑脫9例。
2 方法
術前進行必要的心理護理及技術指導訓練,術后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切口滲血情況,四肢感覺運動情況,指導病人功能鍛煉,做好出院宣教。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因頸椎手術復雜,難度高,風險大,病人往往存有較重的心理負擔,擔心有生命危險,術后療效不佳,顧慮手術后癱瘓。因此病人會感到非常焦慮緊張,他們會因此懷疑自己能否經受住手術,給自己做手術的醫(yī)生是否技術高超等。術前我們要根據病人的心理狀態(tài)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就他們目前疾病的狀況說明手術的必要性和可靠性,幫助他們了解疾病,給以他們足夠的心理支持,增加他 們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程度,向病人介紹手術效果顯著的案例,讓同類術后病友現身說法,從而解除病人的顧慮,增強病人自信心和安全感,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積極配合治療,以保證手術順利實施。
2.1.2 氣管食管推移訓練 術前指導病人本人或家屬用2~4指在皮外插入切口一側的內臟與血管神經鞘間隙處,持續(xù)性向非手術側推移,訓練時也可用另一手協助牽拉。開始時,每次持續(xù)10~20min,然后逐漸增加到30~40min,每天6~8次,而且必須將氣管牽拉過中線,通常訓練3~5天。體胖頸短者應適當延長時間,這種推移訓練可提高患者在術中牽拉的耐受性[1],為手術提供了良好的視野。
2.1.3 床上大小便訓練 為避免排尿排便困難,指導病人練習床上應用便器,并教會病人正確使用腹壓,排空大小便,減少殘余尿量,避免尿路感染的機會及便秘。
2.1.4 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做好健康宣教 對有吸煙習慣的患者應在術前的一段時間戒煙,并說明吸煙對手術及術后的危害,勸其戒煙,以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2.1.5 呼吸功能鍛煉 目的是增加肺活量,促進痰液排出,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鍛煉方法:(1)深呼吸鍛煉;(2)有效咳嗽鍛煉;(3)吹氣球練習[2]。
2.2 術后護理
2.2.1 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 病人術后回病房后,給予使用多功能心電監(jiān)護儀,嚴密觀察呼吸、脈搏、血壓、氧飽和度及意識的變化并做好記錄,一旦有異常變化立即匯報醫(yī)生并協助處理。
2.2.2 嚴密觀察呼吸情況 因頸椎手術尤其是上頸椎手術可影響延髓呼吸中樞,易引起呼吸功能減弱,再加上頸椎前路手術中因長時間的牽拉氣管食道造成水腫、呼吸道分泌物增加、痰液堆積、氣管受壓,隨時可導致呼吸困難、窒息甚至死亡。因此,術后保持呼吸道通暢是護理工作最關鍵的一步。(1)術后給予氧氣吸入,氧濃度根據氧飽和度保持在95%以上。(2)術后給予霧化吸入:地塞米松、慶大霉素、糜蛋白酶各1支加生理鹽水20ml進行霧化吸入,每天2~3次,霧化完畢即輕拍背部,使痰液松動,有利于痰液的咳出。(3)對體弱或肺功能欠佳者可予以吸痰。(4)加強飲食指導:術后以冷流質為主,逐步過度到半流質至普食,減輕咽部水腫及出血,教會病人慢慢吞咽,以防嗆咳窒息[3]。
2.2.3 體位的安置及頸托的配帶 術后病人返回病房搬動時人力一定要充足,保證搬動時保持頭、頸、胸部的一致,防止頸部轉動,予以去枕平臥,頸部兩側分別放置一個沙袋用以頸部制動,大部分病人均可在術后1~2天坐起或下床活動,但是必須配帶合適的頸托。我院采用的是前后兩片式頸托,前后片松緊可自由調節(jié),根據病人頸部的長短粗細不同,選擇不同的型號,并協助病人配帶,使病人在術后獲得良好的外在穩(wěn)定。
2.2.4 切口及引流管的觀察 術后應嚴密觀察頸部切口敷料滲血情況,保持引流管通暢,觀察頸部有無腫脹,床旁常規(guī)備氣管切開包,以防止因頸部血腫壓迫氣管發(fā)生窒息時便于搶救,特別是手術當天,要嚴密觀察呼吸情況,必要時需再進手術室去除血腫,使呼吸通暢。如發(fā)現切口滲血多,引流量增多,病人主訴吞咽困難、聲嘶、呼吸不暢、無力,應立即匯報醫(yī)生及時處理。
2.2.5 術后功能鍛煉的指導 術后功能的恢復和重建,與其鍛煉情況有著直接關系。術后第一天指導病人和家屬對肢體和關節(jié)做主動或被動鍛煉,以主動活動為主,被動活動為輔。如肢體抬高,關節(jié)屈伸,每天5~6次,每次20~30min,逐漸增加,可以促進全身肢體功能的恢復,尤其對術前有肢體功能障礙的恢復更為重要。
2.3 出院指導 如何讓病人早日康復,回歸社會,恢復社會職能是護理工作的目標,因此做好出院指導工作十分重要。
2.3.1 出院時教會病人預防頸椎病復發(fā)的正確方法,叮囑病人需繼續(xù)配帶頸托3~5個月。
2.3.2 避免頸部震動或扭曲,功能鍛煉時應循序漸進,注意安全,防止跌到。
2.3.3 保持心情舒暢,注意勞逸結合,養(yǎng)成良好的坐、站、行、勞動姿勢,
2.3.4 定期門診復查,時間一般為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和12個月。
3 小結
頸椎前路減壓內固定術是目前治療頸椎疾患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手術部位復雜,周圍與許多器官及組織相鄰,一旦損傷脊髓或神經,病人即可出現呼吸暫停。良好的醫(yī)療設施、嫻熟的手術操作技能、正確的護理方法是保證手術效果,避免和減少并發(fā)癥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適時策略地進行術前宣教和心理護理及嚴密的術后病情觀察,正確的幫助和指導功能鍛煉,使病人早日康復,提高生活質量創(chuàng)造條件。
1 朱翠萍,鄒長芬.頸椎前路手術早期并發(fā)癥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5,2(11):974-975
2 許蕊鳳.難復性寰樞椎脫位病人的圍手術期護理.中華護理雜志,2002,37(5):344-345.
3 謝冰華,劉艾紅.頸椎前路手術后的護理體會實用護理雜志,1999,15(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