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癌并急性腸梗阻86例圍手術期處理體會
徐兆忠
【關鍵詞】 結腸癌 急性腸梗阻 圍手術期
1992年2月—2005年5月我院收治結腸癌并急性腸梗阻患者86例,總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1992年2月—2005年5月我院共收治結腸癌并急性腸梗阻患者86例,其中男47例,女39例。年齡30~84歲,其中50歲以上者占62.7%(54/86)。腫瘤發生于右半結腸47 例,左半結腸37例,直腸2例。Dukes分期:B期29例,C期34例,D期23例。本組22例術前合并有其他臟器疾病,其中心臟血管疾病15例,肺氣腫肺心病6 例,糖尿病2 例。
1.2圍手術期處理86 例患者住院后積極術前準備3 h~3 d進行手術。47 例右半結腸癌患者中,41例行右半結腸切除Ⅰ期腸吻合,6例行回橫結腸吻合術;37 例左半結腸癌患者中行Ⅰ期切除腸吻合27 例,捷徑手術7 例,3 例行橫結腸造瘺術;2 例直腸癌均屬晚期,行乙狀結腸造瘺術。患者開腹后,在梗阻近端暫時造瘺,在封閉條件下用吸引器吸出腸內容物及氣體,左半結腸及橫結腸必須將干硬大便輕輕擠入擬切除的腸管一并切除。
2治療
24例術后發生不同程度的并發癥,其中肺部感染6例;心肺功能不全2例;腹腔感染2例;切口感染7例;切口裂開3例;吻合口瘺3例,治愈2例,死亡1例。
3討論
結腸癌引起的腸梗阻實際上屬于閉袢型腸梗阻,只有盡早手術,才能降低病死率。為了保證手術效果,術前應給予有效的胃腸減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控制感染。急性腸梗阻易發生腸道細菌移位,腸道外給藥能提高抗菌藥物濃度,有效控制感染。
結腸癌致腸梗阻發生后,結腸進行性擴張,腸內壓不斷升高,易導致腸缺血壞死及穿孔。因此一經診斷,應及早手術,根據病變部位及有無轉移,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結腸癌合并急性腸梗阻的手術原則是解除梗阻,根治腫瘤。右半結腸癌梗阻除病情危重,除不能耐受根治術或腫瘤無法切除外,均施行右半結腸Ⅰ期切除吻合術。本組47 例右半結腸癌患者,41例行右半結腸切除腸吻合,術后無吻合瘺,治療效果滿意。左半結腸癌急性腸梗阻多主張Ⅰ期腸切除吻合術[1-3]。本組37例左半結腸癌急性腸梗阻患者中27例施行了Ⅰ期切除吻合術。術后3例發生吻合口瘺,其中2例治愈,1例死亡。此3例患者均合并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貧血或低蛋白血癥,且梗阻時間長,腸壁水腫明顯。腸梗阻時腸管擴張、腸壁水腫,術后容易發生吻合口瘺及腹腔感染等并發癥。因此,本研究認為結腸癌腸梗阻行Ⅰ期切除吻合術的適應證包括:1)患者無嚴重并發癥,能耐受根治性切除;2)腫瘤屬于Dukes分期的 A、B、C期;3)發生梗阻時間短,經腸腔減壓,腸壁水腫輕,血供良好;4)估計吻合后無張力。
腫瘤晚期因廣泛轉移、與鄰近組織粘連緊密而不能根治時,可施行單純造瘺或捷徑手術,以解除梗阻,延長生命。但施行此種手術必須慎重,需考慮到因腸腔壓力高、腸壁水腫嚴重發生吻合口瘺的可能。
術中需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避免腫瘤細胞擴散;腸減壓時保護好切口;在吻合口附近及盆腔置引流物;關腹前用5-FU 500 mg沖洗病灶處。術畢給予擴肛,每天1~3次,直至腸道功能恢復。術后應注重并發癥的預防及治療,加強營養支持,糾正貧血及低蛋白血癥,注意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合理使用有效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