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膽道手術麻醉處理的探討
張懷新
【關鍵詞】 膽道 麻醉
我院共施行急診膽道手術126例,其麻醉處理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全組126例,全部為急診手術病人,包括急性膽囊炎、膽石癥、化膿性膽管炎、膽囊壞疽、穿孔、急性胰腺炎并膽囊炎等。其中男41例,女85例,年齡介于19-92歲,60歲以者占55%。合并高血壓、冠心病者占25%,慢性支氣管炎者占12%,糖尿病者占2.5%,內環境失衡中毒性休克者占21%,具有上述兩種以上疾病者占9.5%。
本組中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和靜脈芬太尼+卡肌寧+異氟醚復合維持的為89例,(占71%),采用連續硬膜外阻滯麻醉的為37例,(占29%)。術前用藥均為苯巴妥鈉2mg/kg,東莨菪堿0.06mg/kg肌注,并于術前常規置胃管和留置導尿管,麻醉前淺靜脈穿刺置管二條以上,同時進行BP、P、R、SPO2、ECG等監測。
2 結果
在采用連續硬膜外阻滯麻醉的患者,出現血壓下降,緩脈者為19例(占51.4%);心律紊亂者為5例(占13.5%);呼吸抑制者為3例(占8.1%);心跳停者為2例(占5.4%);術后死亡1例(占2.7%)。在采用全麻的患者中,出現血壓下降,緩脈者為3例(占3.4%);心律紊亂者為1例(占1.1%);呼吸抑制、心跳驟停及術后死亡者無。
3 體會
3.1 連續硬膜外阻滯麻醉具有止痛完善、肌內松馳、迷走神經相對亢進使腸管收縮、腸曲縮小、有利于膽道的暴露等優點。但膽道手術要求麻醉平面較高,對呼吸、循環影響大,此外,由于迷走神經興奮性增強,在膽道手術時可發生“膽一心反射”,可反射性冠脈痙攣、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而致血壓下降。對于本已存在心肺疾患、缺氧、低血容量及內分泌、內環境失調等患者可造成血流動力學劇烈變化,甚至循環驟停。本組2例心跳驟停雖均迅速復蘇,但有1例于術后24h內死亡。因此,對肺功低平,麻醉平面過高和氣短發紺者,宜給氧和輔助通氣。而對合并有阻塞性疾患.內環境失調,年老體弱最好選用全身麻醉比較安全。
3.2 采用全麻的患者平均動脈壓、心率大多穩定,血壓下降發生率為3.4%,全麻可抑制軀體和植物神經反射,且深淺易于控制,能滿足手術要求。而氣管內插管又有利于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和進行有效的呼吸管理,改善通氣和氧合,防止CO2蓄積。本組1例在牽拉膽囊時出現室性早搏二聯律,經加深麻醉后好轉,說明采用全麻亦要達相當深度才能消除牽拉反應。
3.3 此類手術病人多發病急、病情重,飽胃及肥胖者比例大,繼發感染性休克者多,麻醉前準備時間緊,難以做到全面檢查和充分準備。麻醉危險性、意外發生率及麻醉手術后并發癥均極高,這就要求麻醉醫師必須抓緊時問進行術前訪視,詳細追問既往病史。根據現有的檢查,選擇麻醉方法和藥物,充分做好意外防治措施。對飽胃病人,在全麻醉誘導時要特別注意預防“誤吸”,最好的辦法是在清醒狀態下表表面麻醉進行氣管插管。另外,大多數病人體質極度消耗,特別是已有休克者,不能耐受深麻醉,全麻醉藥物的用量應減少,維持在淺麻醉水平,借助肌松經的作用以滿足手術要求。若止痛不全可加用麻醉性鎮痛藥,發揮復合麻醉的優越性。術中應嚴密觀察脈率、動脈壓及尿量,同時進行有效的綜合性抗休克措施,穩定循環狀態,防止并發癥。肥胖病人應嚴格掌握拔管指征,必需充分拮抗肌松藥的殘余作用;意識完全清醒可減少呼吸道梗阻的發生率。術后從手術室往病房轉動途中,必須進行SPO2監測和持續吸氧,高度警惕低氧血癥的發生。
參 考 文 獻
[1]盛卓人.重新認識老年麻醉.臨床麻醉學雜志.1993.
[2]陳留英,沈驥,劉詠輝,卞勤鳳.不同麻醉方法用于乳腺癌根治術臨床觀察[J].中國癌癥雜志.2000.
[3]林其德,方寧遠.冠心病及心律失常的圍手術期處理[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