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直腸癌局部手術

竺平

1 術前分期與患者的選擇

由于局部切除術無法清除直腸周圍轉移的淋巴結,所以只有當腫瘤局限在腸壁內,才適合應用該方法進行治療。術前對腫瘤侵犯深度的準確評估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發生淋巴結轉移的幾率隨著T分期的進展而升高,T1期為0~12%,T2期為12%~28%,T3~T4期為36%~79%[1]。因此,術前進行準確的TNM分期和排除發生遠處轉移的病例是直腸癌局部切除的兩大關鍵。

目前認為腔內B超(endoluminal ultrasonography,ELUS)可準確對直腸癌進行術前分期。ELUS可顯示直腸壁呈5層結構[2]:自腔內向腔外,第1層為黏膜淺層,第2層為黏膜深層,第3層為黏膜下層,第4層為固有肌層,第5層為漿膜或漿膜下組織及腸周脂肪組織。參考TNM分期,ELUS對直腸癌浸潤深度分為4期:腫瘤位于黏膜或黏膜下層為T1,腫瘤浸潤至固有肌層為T2,腫瘤侵及漿膜或腸周脂肪組織為T3,腫瘤突破腸壁侵達臨近組織或臟器為T4。ELUS對直腸癌浸潤深度判斷的準確度達67%~93%。對腸周淋巴結轉移情況的判斷,ELUS的準確性要低一些,只有62%~88%[3]。腸周腫大的淋巴結可分為轉移性和增生性,ELUS通過前者特有的低回聲性及不規則性與后者區分開。三維成像技術不僅可以提高ELUS分期的精確性,也能克服活檢或放療所致的腸腔狹窄給檢查帶來的種種不利。

CT和MRI: 盆腔CT掃描仍常用來評估腫瘤的局部侵犯,能較準確地預測腸周>1 cm淋巴結[4]。對鄰近器官浸潤的準確率高達94.5%,而對遠處轉移判定的陽性率則為90.5%[5]。MRI對軟組織的對比度優于ELUS和CT,憑借腔內線圈的幫助可達到與ELUS相近的精確度[4]。

局部切除的病例選擇:局部切除術后復發率及5年生存率與術前病例的選擇密切相關。普遍認為,低風險直腸癌(僅侵犯黏膜層,組織呈高中分化,良好的生物學特性,無淋巴和血管侵犯)是局部切除的絕對適應證。而T2期直腸癌如果經ELUS和CT證實無淋巴結轉移,局部切除并結合手術前后放化療,仍可取得比較滿意的結果。對高齡或有嚴重全身性疾病,估計不能耐受根治性手術的患者,局部切除結合輔助放化療是可以優先考慮的選擇。

2 局部切除的手術方法

2.1 經肛門切除術

經肛門切除術是最常用的局部切除術。其切除的范圍應包括直腸全層,切緣應≥10 mm。患者的體位需根據具體手術操作及腫瘤的位置而定,腫瘤位于直腸前壁時適宜采用俯臥位,而后壁腫瘤則以截石位為佳。在腫瘤四周腸壁縫置牽引線,用電刀標志將要切除的范圍。手術時應輕柔操作,避免損傷和擠壓腫瘤,注意勿損傷女性患者的陰道及男性患者的前列腺。經肛門切除術的并發癥較少,約0~22%,其中大部分可以自行緩解[1]。理論上經肛門切除術可切除距肛門10 cm以下的腫瘤,更高位置的病灶則需借助其他手術方法。

2.2 經肛內鏡微創手術(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TEM)

TEM具備內鏡、腹腔鏡和顯微手術的優點——微侵襲、暴露良好、切除精確。TEM適合切除齒狀線上4~18 cm的腫瘤。對于過高的病灶,手術器械難以達到其位置,低于4 cm的病灶因特制肛門鏡較難固定而無法保證密閉性,更適合于經肛門切除,病灶最大徑應<1/3~1/2直腸周徑,否則切除后直接縫合會導致張力過大或直腸狹窄。蒙家興等[6]認為從技術上全層切除較黏膜切除更容易,且不會造成術中組織撕裂破碎。需要提醒的是,為避免形成氣腹,全層切除只適用于腹膜外直腸。TEM術后患者恢復較快,并發癥較少(多為出血,吻合口瘺,傷口裂開等),大部分術后3~5 d即可出院。缺點包括:昂貴的費用,陡峭的學習曲線以及較長的手術時間,術中大血管的出血等。盡管手術時肛門會受到直腸鏡長時間持續擴張,但肛門功能似乎并未因此而受損。即使有輕微的肛門壓力改變,也都在術后四個月內恢復正常[1]。直腸腫瘤經TEM切除后的局部復發率約為4.2%~25%[1],因患者的選擇標準,輔助治療,和隨訪制度的不同而有所波動。Lee等[7]報道100例直腸癌術后5年局部復發率,TEM術后T0為0,T1為4.1%,T2為19.5%;根治術T1為0,T2為9.4%。T1期術后兩組局部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2期術后的TEM組局部復發率較高。TEM和根治術術后5年生存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研究[8]認為治療T2期癌,TEM結合術前大劑量放療效果與AR相當。

2.3 其他方法

直腸癌局部切除術還包括經骶或經括約肌切除。這些術式最大的優點是能夠切除并送檢腸周淋巴結,從而獲得更準確的腫瘤分期。經骶切除術適用于距肛緣5~7cm的隆起型和表面型腫瘤。劉寶善等[9]采用以尾骨根部為中心,向下的弧形切口,以獲得更寬闊的手術視野。切除尾骨并切開肛提肌,若需要進一步暴露視野,可切除第4、5骶椎,分離骶骨時應保留一側的第3骶神經,避免出現排便控制不良。有學者[10]認為外括約肌的支配來自第4骶椎,這一節段的骶骨應當保留。梭形切除全層腸壁并行吻合,在骶前置引流條,依次關閉各層組織和肌肉。該手術的主要并發癥是吻合口漏和切口感染,應加強圍手術期的處理,包括術前及術后的腸道清潔和抗生素的使用,術中直腸游離充分,以獲得無張力吻合,直腸關閉后反復沖洗術野,縫合時不留死腔。

經括約肌手術(Mason術)需切斷外括約肌和肛提肌。盡管有研究[11]認為在正確修復肛門外括約肌的基礎上,經括約肌手術可以更徹底地切除腫瘤,并應作為中下段直腸癌局部切除術的首選術式。筆者仍對術后肛門功能情況和手術的必要性存有疑惑。

3 局部切除的結果

3.1 單純局部切除術

大約30年前就有了研究直腸癌局部切除術的文章[12]。作者將治療對象局限為那些不能或不愿意接受根治術的患者,并設立了嚴格的篩選標準。如果沒有達到要求的話,局部切除術僅作為進一步手術前的組織活檢,其中15名患者因不符合之前制定的標準和手術并發癥而又即刻行根治術。這15個病例中,無一例發現有癌殘留,說明局部切除治療直腸癌的效果是肯定的。術后復發率僅2.8%,但作者未說明隨訪的具體時間和內容。隨后,一項大樣本的臨床研究[13]報道5年內局部復發率為27%。其他一些已發表的研究[1]則得出與之類似的結果,約為0~32%。

英國圣馬克醫院對病理學標準的要求非常苛刻[12]。局部切除的標本均由同一位病理專家進行檢測,所有未達標準的患者均再次手術。這也許可以解釋該研究復發率低的原因。一個具有較高復發率(27%)的研究報道復發的患者中有7/9(77.8%)是因為腫瘤未被切除干凈[1]。有學者[14]認為T1期腫瘤如果直徑<3 cm,且具有良好的組織學特性,可以僅行局部切除術而不加任何輔助治療。22個關于直腸癌局部切除的臨床研究[1]表明,如果僅行局部切除而不加任何輔助治療的話,平均復發率為13.7%,T1約9.7%,T2約25%,T3約38%。Mellgren等[15]以T1~T2期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別施以局部切除術(108例)和根治術(153例),并平均隨訪4.5年。比較兩組結果,局部切除術組的局部及全身復發率均高于根治術組,特別是T2期腫瘤患者,雖然兩組的腫瘤致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總的5年生存率卻由81%降至65%(P=0.03)。

3.2 局部切除術加術后輔助治療

輔助放化療常用于局部切除治療不夠充分的直腸癌(浸潤程度較深、組織分化較差,或伴有淋巴管侵犯)[1]。Steele等[16]報道對T1~T2期直腸癌患者行局部切除術,對T2期的患者追加放化療。59例T1期患者術后隨訪6年,總生存率為87%,無瘤生存率為83%;51例T2期患者中有10例(20%)復發,51例患者的總生存率為85%,無瘤生存率為71%。另一個小型的Ⅱ期臨床試驗[1],65例T1~T3期直腸癌患者進行局部切除術。給予具有“高危險因素”(組織分化程度差,腫瘤直徑大于3 cm,T2~T3,有淋巴管浸潤,CEA升高)的病例50~56 Gy盆腔照射及氟尿嘧啶的輔助治療,對切緣不確定者給予更高劑量(59.4~65 Gy)的放療。平均隨訪6.1年,局部和全身復發率均為12%,T1為4%,T2為16%,T3為23%。因此,輔助放化療對T2期,切緣陽性,組織分化差,有淋巴管侵犯直腸癌的復發率和生存率都有正面影響。

3.3 局部切除術加新輔助治療

將新輔助治療應用于直腸癌是基于腫瘤“降期”概念而提出的。有人認為新輔助放療對直腸癌的治療效果要優于輔助放療,局部切除術前行新輔助放療可以得到與根治術相近的效果[14]。法國的一項臨床研究[1]對25例患者使用術前放療(35 Gy治療3周),其中有14例被認為不適合做根治術。放療后92%患者的腫瘤直徑減小,其中有2例患者的病理分期降至T0。隨訪時間為41個月,局部復發率為20%,遠處復發率為8%;T1期局部復發率為0,T2期為25%,T3期為30%。兩個主要的并發癥為直腸陰道瘺和壞死性筋膜炎,吻合口裂開發生率為20%,隨訪時直腸疼痛發生率為28%,放射性腸炎或膀胱炎未有發生。另一項研究[1]包括了48例T1~T3期直腸癌患者,其中15例為直徑>3 cm的T3腫瘤,因并發癥而放棄行根治術。放療總劑量為40~45 Gy,放療結束后4~8周行直腸全層切除。平均隨訪40個月,總的5年生存率為83.5%。放療后T3期患者局部復發率為67%,5年生存率為50%。相對的T0~T1期則為10%和90%,大部分患者的腫瘤在放療后都有一定程度的“降期”。綜合相關文獻得出的結論是,局部切除術加術前放療對放療后的T1期患者療效明確,對放療后T3期效果欠佳,對放療后T2期的效果還需進一步的研究。術前放療對進展期腫瘤的“降期”是否可以改變其原有的生物學特性,從而使之更適合做局部切除術尚未定論。

4 結論和展望

關于直腸癌局部手術仍有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的解答。目前的主要問題有二:一是無法完整切除原發腫瘤,二是與根治術相比有較高的復發率。手術視野暴露不清和狹窄的手術操作環境是造成前者的主要原因,特別是距肛門距離較遠的腫瘤。隨著微創技術的廣泛應用,過去局部手術無法切除或完全切除的腫瘤,TEM是可以優先考慮的治療方法。對高復發率這個問題,大多數的解釋和闡述可歸納為:(1)未制定嚴格的病例選擇和排除標準;(2)未進行輔助放化療;(3)沒有密切的術后隨訪制度。目前較常用病例選擇標準可歸納如下:(1)T1~T2期,組織中高分化;(2)腫瘤直徑≤4 cm或<腸管1/2周徑;(3)術前檢查排除可疑血管及淋巴受侵;(4)腫瘤距肛緣4~20 cm;(5)患者不愿或不能接受根治性或姑息性手術。對不符合要求的病例應嚴格排除,雖然有報道腫瘤的大小對患者術后復發率和生存率無明顯影響,但超過4 cm者切除及吻合難度明顯增大,且很難保證切緣距離。術后病理證實切緣陽性者應立即行補救性手術,而不是等到患者局部復發時再行治療。術前分期對患者的選擇至關重要。術后隨訪的時間和頻率對發現癌復發亦尤關鍵,術后2年內定期直腸指診和直腸鏡檢查應列為常規,有條件可同時行ELUS和CEA檢查,每3個月檢查1次,2年后每半年1次。

【參考文獻】 [1] Sengupta S, Tjandra J J. Local excision of rectal cancer what is the evidence[J]? Dis Colon Rectum,2001,44(9):1345-1361. [2] 廖盛日,戴瑩,陳敏華,等.腔內B超對直腸癌術前分期診斷的臨床價值[J].中國腫瘤臨床,2005,32(4):200-203. [3] Heriot A G, Grundy A, Kumar D, et al. Preoperative staging of rectal carcinoma[J]. Br J Surg,1999,86(1):17-28. [4] 卿三華.直腸癌局部切除的有關問題[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3,11(6):418-419. [5] 陳躍宇,朱堃,蘇進根.腸鏡聯合CT檢查在大腸癌術前評估中的意義[J].上海醫學,2002,25(10):626-627. [6] 蒙家興,邵初曉,劉應裕,等.經肛門內鏡顯微手術切除直腸腫瘤[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 2003, 6(2):96-98. [7] Lee W, Lee D, Choi S, et al. 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 and radical surgery for T1 and T2 rectal cancer[J]. Surg Ensdosc,2003,17(8):1283-1287. [8] 曹秀峰,袁愛華,馬文澤.直腸早期癌經肛門局部切除術[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05,8(2):76-78. [9] 劉寶善,燕錦,左明,等.經骶直腸腫瘤局部切除術[J].中華外科雜志,2003,41(5):382-384. [10]簡志祥,候寶華,區金銳.經骶尾入路手術在低位直腸腫瘤局部切除中的應用[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基礎,2003,11(6):600-601. [11]林國樂,邱輝忠,吳斌,等.Mason手術在中下段直腸癌局部切除術中的應用價值[J].癌癥進展雜志,2004,2(6):426-428. [12]Morson B C, Bussey H J, Samoorian S. Policy of local excision for early cancer of the coloretum[J]. Gut,1977,18(12):1045-1050. [13]Biggers O R, Beart R W, Ilstrup D M. Local excision of rectal cancer[J]. Dis Colon Rectum,1986,29(6):374-377. [14]Endreseth B H, Myrvold H E, Romundstad P, et al. Transanal excision vs. major surgery for T1 rectal cancer[J]. Dis Colon Rectum,2005,48(7):1380-1388. [15]Mellgren A, Sirivongs P, Rothenberger D A, et al. Is local excision adequate therapy for early rectal cancer[J]? Dis Colon Rectum,2000,43(8):1064-1074. [16]Steele G D Jr, Herndon J E, Bleday R, et al. Sphinctersparing threatment for distal rectal adenocarcinoma[J]. Ann Surg Oncol,1999,6(5):433-441.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