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患者精神障礙高風險因素與護理干預對其影響的臨床分析
李小琴
【摘要】目的:研究ICU患者精神障礙高風險因素與護理干預措施對其影響效果;方法: 采用簡明精神狀態檢查(MMSE)與譫妄評估量表(DRS-R-98)對綜合性ICU 139例意識、行為、情感異常患者進行評估,探討各種因素及護理干預措施對ICU患者精神障礙的影響。結果: 各種高危因素對ICU患者精神障礙有不同程度影響,有效護理干預能明顯減少ICU患者精神障礙的發病率。結論:建議重視ICU患者心理精神護理與人文關懷,針對高風險患者,及早提供不同護理干預措施。
【關鍵詞】ICU; 精神障礙; 護理干預
重癥監護病房(ICU)由于其封閉式的環境及不同于普通病房的管理模式,致其住院患者精神障礙的發病率明顯高于普通病房,給患者身心造成極大傷害。本研究通過隨機分組對照的研究方法了解各種高危因素及護理干預措施對ICU患者精神障礙發病率的影響,取得一定結果,現介紹于下:
1對象與方法
1.1資料來源:病例為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溫州市中醫院(三級乙等醫院)收治的患者139例(男性67例,女性72例),其中,肺部感染伴呼吸衰竭患者34例,冠心病患者25例,腫瘤患者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5例,多發傷患者29例,產后大出血8例,各種外科術后患者32例(不包括多發傷患者)。年齡25~78歲,平均(49±7.6)歲,既往皆無精神異常病史,無精神病家族史。
1.2 監測指標:監測并統計導致ICU患者精神障礙的各種高危因素,包括:性別,年齡,是否手術,有無機械通氣,有無鎮靜藥物使用,有無高血壓、糖尿病、腦中風病史,住ICU時間。
1.3 治療方法: 將139例患者按隨機化數字表隨機分為治療組(71例)及對照組(68例),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治療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護理干預措施,兩組患者在病種、年齡、性別、病情嚴重程度(應用APACHEⅡ評分進行評估)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具體情況見表1、表2:
1.4診斷標準:運用簡明精神狀態檢查(MMSE)與譫妄評估量表(DRS-R-98)對患者的是否存在精神障礙進行診斷,具體診斷標準
1.5統計處理:使用SPSS17.0對資料進行匯總分析,其中單因素分析:對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正態分布),對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的判定標準。多因素分析:將單因素P≤0.1的因素納入多因素回歸分析。
2結果
2.1139例患者中,發生精神障礙患者52例(37.4%);發生精神障礙組患者和未發生精神障礙組患者在住ICU時間、鎮靜藥物使用、腦中風發生率上存在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性別、年齡、手術、機械通氣、高血壓、糖尿病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具體臨床特征對比見表3。
2.2 護理干預措施能明顯降低ICU患者精神障礙發生率;具體結果見表4
3 討論
ICU精神障礙是指在ICU存在及發生的意識、情感、行為異常,包括通常所說的ICU綜合癥、ICU譫妄、術后急性精神障礙。是器質性的急性意識模糊、精神錯亂,以意識水平改變、注意力不集中、睡眠形式變化為特點,癥狀短暫,但也可能持續幾小時或幾星期,往往顯示進行性功能減退和認知能力障礙。流行病學數據顯示綜合醫院住院患者的譫妄發生率在14%~24%之間,術后老年患者譫妄發生率15%~53%,而重癥監護病房中譫妄的發生率則高達70%~87%[1]。相關因素調查分析顯示年齡、性別、手術類型、病情、并發癥、低氧低血壓狀況等因素均與發生密切相關。男性平均發病年齡比女性晚、急性起病多見;女性治療效果好,可能與體內性激素分布水平、女性大腦結構的對稱性好有關[2]。急性精神障礙不僅與高死亡率和病死率密切相關,對患者的家屬和照料者也有重大影響。基于此,本研究通過對精神障礙性別差異等相關因素的調查分析,明確高風險因素,有針對性采取護理干預措施,預防或減輕ICU精神障礙的發生,有助于減輕患者及家庭的痛苦,減少入住ICU時間與醫療費用支出。
研究發現,發生精神障礙的患者在住ICU時間、鎮靜藥物使用、既往腦中風發生率上明顯高于未發生精神障礙的患者,提示住ICU時間長、應用鎮靜藥物及既往有腦中風病史都是ICU患者發生精神障礙的高危因素,臨床上值得注意;而發生精神障礙組患者和未發生精神障礙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是否手術,有無機械通氣,既往高血壓、糖尿病病史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上述因素是否是ICU患者精神障礙的高發因素還值得進一步研究。研究同時還揭示護理干預措施,尤其是心理護理能明顯減少ICU患者精神障礙的發生率,臨床上應該注意護理干預措施對ICU患者精神障礙的影響。
ICU急性精神障礙發病率高,發病因素和機制復雜,對患者造成的危害非常大,且很容易被醫務人員所忽視,因此,必須對其可能的危險因素和臨床特點有足夠的認識,盡量消除促使精神障礙發生的各種因素。一旦發現精神癥狀, 積極尋找病因, 在排除器質性病變的情況下, 早期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必要時給予抗精神病藥物治療, 預后良好。重視預防,及時診斷和積極治療ICU急性精神障礙,以減少并發癥和病死率,降低醫療費用,促進患者康復。
[1]張燕,黃勁松,李功迎,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在譫妄治療中的進展[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7:671
[2]郝偉,于 欣.精神病學[M].第四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55.
[3]Inouye SK, van Dyck CH, Alessi CA, et al Clarifying confusion: the 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J].Ann Internal Med, 1990,113:941.
[4]Albert, Levkoff. The delirium symptom interview: an interview for the detection of delirium symptom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J].J Geriatr Psychiatry Neurology, 1992,5:14.
[5]Rockwood K. Increasing the recognition in elderly patients[J].J Am Geriatr Society, 1994,42:252.
[6]Zou yizhuang,Martin G Cole, Francois J .et al. Delirium: detection and diagnosis[J]. Int Psycho Geriatr, 1998,10:303.
[7]Kate Irving, Donna Fick rt al. Delirium: a new appraisal of an old problem. Journal compilation, 2006,April:106-112.
[8]Simon L, Jewell N. & Brokel J.Management of acute delirium in hospitalized elderly: a process improvement project[J].Geriatric Nursing,1997,18:150-154.
[9]Bostrom A.C.Early identification of confusion in hospitalized elderly patients[J]. Michigan Nurse,1992,65:11-12.
[10]劉娟.ICU 老年患者的譫妄及護理[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7,16(1):18-20
[11]沈漁邨.精神病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1039-1045.
[12]葉鋒華,杜春燕.精神科患者譫妄臨床觀察[J].臨床醫藥實踐雜志,2004,3:199-200.
[13]Inouys SK, Bogardas STJ, Charpentier PA, et al. A multicomponent intervetion to prevent delirium in hospitalized older patients[J].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9,34(9):669-676.
[14]Maria Lundstrom. A Multifactorial Intervention Program Reduces the Duration of Delirium, Length of Hospitalization, and Mortality in Delirious Patients[J].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2005,53:62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