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術后急性精神障礙的原因淺析與護理
程菱
() 【摘要】 手術后急性精神障礙通常又稱術后認知障礙、術后譫妄等[1]。它可導致康復延遲、并發癥和病死率增加,以及住院時間延長和醫療費用增加,而且是術后其他嚴重并發癥的早期癥狀。所以對于頸椎病術后譫妄的護理尤為重要,護士應認真進行病情觀察,掌握臨床表現和癥狀,進行正確評估,采取適當的護理措施,才是病人康復的保證。
【關鍵詞】 頸椎手術 急性精神障礙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03年6月至2010年10月共行頸椎手術198例,發生術后急性精神障礙者7例,都為男性老年患者,患者入院時神志均清楚,否認既往精神病史及老年癡呆史,腦CT檢查均提示未見異常。
1.2 臨床表現 急性精神障礙發生于術后第1天~第5天,病程持續2-5d,主要表現為早期興奮、躁動、緊張、入睡困難、易驚醒及噩夢等,加重后表現為不配合各種治療和護理,感覺混亂,幻聽,幻覺,情感淡漠,沮喪,記憶力和定向力下降等。
2 原因分析
2.1 心理因素 由于頸椎手術創傷大,風險極高,并發癥多且危及生命,一旦發生后果非常嚴重,患者對疾病和知識缺乏了解,心理負擔重,認為手術不成功則會出現四肢癥狀加重、癱瘓臥床等,從而大大地增加了患者的精神負擔。
2.2 手術與麻醉因素 頸椎手術中脂肪微粒、血栓可能造成腦微栓,從而導致腦部毛細血管床灌注不足,引起腦細胞損害的同時常并發精神障礙。此外如手術中出血或麻醉原因引起的嚴重低血壓未得到及時糾正,發生低氧血癥,以及過度通氣造成二氧化碳分壓過高,使腦血管收縮,腦血流降低,影響腦的血液供應,從而對神經系統造成一定的損傷;麻醉用藥可直接作用中樞神經系統,但并不通過直接抑制呼吸系統造成的缺氧產生譫妄。
2.3 年齡因素 隨著年齡的增加,組織器官老化,生理功能不同程度減低,對手術創傷的承受能力明顯下降,術中短暫的低血壓可能導致腦神經細胞的缺氧,術后易發生心功能不全,肺部并發癥,高血壓腦病等造成腦缺氧,腦水腫,急性腎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謝產物潴留、電解質平衡紊亂、代謝性酸中毒及感染等,均可透發精神癥狀。
2.4 其他因素 主要有睡眠狀態的改變,手術創傷、疼痛、各種管道的安置,環境的改變和非醫源性噪聲等。
3 觀察與護理
3.1 一般護理
3.1.1 病情觀察 術后給予心電監護,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及時準確地發現病情變化并采取相應的措施。觀察四肢運動感覺情況。
并嚴密觀察患者精神狀態,注意病人有無認知變化和意識障礙,可以問相應的問題來進行正確評價患者手術前后的精神狀態,以便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3.1.2 吸吸道護理 早期的呼吸困難主要由頸深部血腫、喉頭痙攣和痰液阻塞所致,嚴重者可引起窒息而死亡[2],因此保持呼吸道通暢至關重要。在此期間應密切觀察患者血氧飽和度、呼吸情況,注意呼吸頻率、節律和深度的變化。我們常規床旁備氣管切開包、吸痰用物等。同時進行霧化吸入2次/d,稀釋痰液,以利于咯出,必要時吸痰。
3.1.3 管道護理 妥善固定各種管道,以防脫落。經常觀察傷口敷料滲血情況,保持引流通暢,防止受壓、扭曲、脫落,準確記錄引流量及顏色。留置尿管妥善放置,予以膀胱沖洗1次/d。 3.2 精神障礙護理
3.2.1 心理護理 做好家屬的心理工作,取得家屬對頸椎術后精神異常的理解。鼓勵家屬給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和關懷。重視患者疼痛的主訴,最大限度解除患者的不適,同時加強與患者的交流、溝通,提高心理應激耐受力。
3.2.2 安全護理 床旁上護欄,適當使用約束帶,保護患者勿受傷,頸圍固定頸部,兩側各放置砂袋一只,以固定頭部保持穩定,使頸部處于自然中立位。需要翻身時,應有其他人協同操作。妥善固定各種管道以防脫落。
3.2.3 藥物的護理 術后可以適當使用鎮靜劑及止痛劑,使用時應注意藥物的副作用。必要時請相關科室會診,全身檢查,早期用藥。
3.2.4 保持舒適環境 病室安靜舒適,溫度適宜,光線柔和,夜間也應保持柔和的燈光,以減少黑暗給患者帶來的恐懼感,盡量減少噪音,一切護理操作應盡量集中進行,動作宜輕柔,以最大可能減少對患者的刺激。
4 討論
4.1 加強疾病知識宣教 頸椎病是骨科的常見病,其圍術期的護理安全對病情的恢復非常重要。醫護人員應向患者講解疾病的治療方式,術前、術后應注意的事項,還可介紹成功病例現身說法。
4.2 實施人性化護理 頸椎術后體位的限制,加上各種管道刺激,監護儀器聲響嚴重干擾患者的正常生活習慣。醫護人員操作時動作熟練、輕穩,防止因操作不當引起的疼痛與不適,各種操作盡量集中;制定更符合患者心理需求的探視制度;為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的休養環境。
參 考 文 獻
[1]周靜,周蘇明.老年人手術后精神障礙臨床分析[J].實用老年醫學,2006,20(1):46-48.
[2]孫玉華.頸椎前路植骨憶擴釘內固定術的護理[J].實用護理雜志,1997,13(11):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