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美國次貸危機給中國金融監管帶來的啟示

寧靜

摘要:美國次貸危機充分暴露出華爾街自上而下對利潤追逐的貪婪以及對風險控制的漠視,美國金融監管機構在此次危機中扮演著不甚光彩的角色,其監管缺失成為人們口誅筆伐的對象。美國次貸危機告訴我們,在金融自由化、國際化、網絡化的時代,現代銀行業發展變化給金融監管帶來了嚴峻的挑戰,金融監管是構建金融安全網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中國金融監管機構應以美國次貸危機作為前車之鑒,警鐘長鳴,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關鍵詞:金融監管;美國;次貸;危機

一、美國次貸危機呈現的特點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愈演愈烈。從此次危機中,我們可以解讀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危機是由于杠桿率無限擴大所導致。無節制的資產證券化以及新興的金融杠桿工具和產品的創新使這場金融災難的破壞力被成倍地放大了,甚至威脅到整個金融體系的安全。二是危機爆發帶有突然性。危機發生前沒有足夠的征兆,金融市場和監管當局未能及早地發出預警,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和信用度在瞬間發生逆轉。三是危機的規模、深度和破壞力前所未有。危機不僅波及到了全球金融業,也直接影響到了各國的實體經濟,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多次聯手干預未能奏效,危機由開始的債券危機急速演變為信用危機、貨幣危機、銀行危機,并形成了資產價格下跌一信貸萎縮—金融機構虧損或銀行倒閉不斷往復的惡性循環,導致西方主要經濟體經濟迅速下滑,甚至陷入衰退。四是政府在危機中扮演最后救市者。由于美國次貸危機從一開始就是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在救助方式上,西方國家普遍放棄了其一貫主張的市場自由論,而主張依靠政府干預和資金救助來挽救金融體制,甚至不惜以引發巨大的道德風險為代價。

二、美國金融監管機制與中國金融監管機制分析比較

美國金融監管體制和中國金融監管體制均屬于分工監管體制,選擇這種監管體制的最大好處是有利于提高監管的專業化水平以及“機構監管”的效率,但也增加了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成本和監管政策傳導的難度。

就美國來說,在銀行監管方面,注冊地成為界定銀行監管部門的主要依據。對于在聯邦注冊的銀行,美國聯邦儲備銀行(FED)對其會員銀行、金融控股公司進行監管,而財政部下屬機構——美國貨幣監理署(0CC)則對非聯邦儲備銀行的會員銀行進行監管。對于在各州注冊的銀行,主要是一些中小銀行,則由各州的銀行廳監管。同時,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為在各州注冊的非聯邦儲備銀行的會員銀行提供存款保險,儲蓄機構監管署則負責監管在聯邦注冊的儲蓄機構和儲蓄機構控股公司,國家信用合作社辦公室(OTS)負責監管聯邦注冊和州注冊且加入其保險系統的信用社。至于證券業、基金業、保險業及期貨業的監管,則分別由美國證券監督委員會(SEC)、美國聯邦保險署(SIC)和美國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負責。

中國現行金融監管體制是“一行三部”,中國人民銀行負責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以及保證金融體系的支付安全,銀監會主要負責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監管,而證監會和保監會則分別負責證券、期貨、基金和保險業的監管。其弊端:一是缺乏有效的監管協調機制。中國從2003年開始建立三會的“監管聯席會議機制”,這種監管協調合作機制缺乏一個完整的制度框架,如明確的職能定位,信息收集、交流和共享等的安排,無法實現高效率的運轉。隨著金融業務的不斷創新,業務交叉不斷增多,無可避免地出現監管真空和重復監管并存的局面,即在涉及審批權力的地帶呈現權力設置的重復和資源控制的重復。在涉及責任追究的地帶呈現監控真空和問題處置的真空,造成監管成本的提高和監管效率的降低。二是貨幣政策制定、實施及效果檢驗存在脫節。銀監會成立后,中央銀行雖然享有充分的貨幣政策信息,但不再享有完備的銀行監管信息,而這些微觀的銀行監管方面的信息是有助于中央銀行深入地了解金融機構的情況,并憑此更好地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的。分離后,部分有用的微觀銀行監管信息將無可避免的流失,勢必影響貨幣政策宏觀決策的制定和實施。另外,分立后的銀監會將享有充分的銀行監管信息和不完備的貨幣政策信息,這也使得銀行監管缺乏中央銀行在貨幣政策和支付系統方面的信息和經驗等作為監管決策參考。兩者的利益沖突必然會影響中國金融業的健康發展。 三、現代銀行業發展變化給金融監管帶來的挑戰與啟示

現代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發展趨勢和經營模式的變化給金融監管者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一是金融機構的混業經營使風險管理和監管協調的難度加大。二是監管資源和監管手段不足成為監管有效性的瓶頸。三是現行的金融安全網的制度設計和危機救助機制嚴重滯后。四是金融衍生業務的復雜性給監管帶來挑戰。

美國次貸危機給中國監管者帶來的啟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金融市場的參與者越來越多,監管的視野必須拓寬。隨著銀行的業務經營模式的轉變,越來越多的新的市場參與者和投資者加入進來,對沖基金、貸款基金、基金中的基金、內部對沖基金和共同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群體迅速壯大,成為重要的影響因素。要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監管的視野必須拓寬。

2監管者應更加關注銀行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由于金融的自由化、國際化、網絡化的發展,在信息技術進步的推動下,銀行的綜合化經營趨勢明顯,競爭日益加劇,現代銀行發展和盈利越來越依靠非傳統業務,利用銀行的網絡優勢發展中間業務,利用人才、技術和管理上的優勢發展金融創新業務,非傳統業務的盈利貢獻占據越來越重大的比重。比如,同樣的資產規模,一家歐美發達國家銀行的盈利可以是中國這樣以傳統信貸業務為主的銀行盈利的幾倍甚至幾十倍。金融創新使銀行的盈利和風險不確定性因素增加。金融的創新是風險的分散、轉移、重新組合和疊加。這種資產、信用、風險的重新組合導致了信息更加不對稱和風險度量和控制的難度加大,一旦銀行管理和決策失誤,往往會帶來較大的損失,即使是世界級的大型金融機構也可能在瞬間倒下。

3監管者應關注銀行的經營模式及策略風險。現代商業銀行的業務經營模式從“買進—持有”戰略變為了“發起—分散”模式。金融工具創新,尤其是信用衍生品市場和迅速發展的證券化技術的互動有力地推動了這種業務經營模式的轉變。這種變化給銀行的風險管理人員和監管者同時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必須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分析、識別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和市場的風險狀況。業務經營模式的轉變使得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流動性管理和市場融資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4需進一步改進監管方式及救助手段。在金融系統喪失功能和存在信心危機的情況下,資本充足率約束以及傳統的金融救助和糾正機制也失去效力。在新的會計準則下,以市場公允價值和逐日盯市的會計原則更加凸現了在金融危機期間金融機構財務狀況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資本充足率審慎監管機制失效,財務數據的可信性度下降加劇了市場和投資者的恐慌,也提高了對問題金融機構救助的難度。

5政府需要在減低宏觀經濟親周期性危害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經濟親周期性擴大了經濟的波動性,一方面加劇了流動性過剩和經濟的泡沫,使金融風險容易被低估、隱藏和積聚,使我們喪失了對金融風險的敏感性和警惕性。另一方面也導致金融資源的配置發生錯位,使得虛擬經濟嚴重脫離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導致經濟發展失衡,最終使得金融危機的發生不可避免。從這個角度上說,政府需要在宏觀經濟運行方面進行必要和恰當的干預,以減低宏觀經濟親周期性方面的危害。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