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淺議知識經濟背景下的國際貿易創新

佚名

1、加大科技投入,實行科技興貿 據統計,我國目前R&D只占GDP的0.15%而發達國家已占到GDP的2%—3%;全部科研成果只有20%轉化為生產力,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在30%左右,而美日等國高達60%—80%。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和生產力的作用小于其他國家可以說是我國出口貿易難以轉變其增長方式、出口商品結構難以改變的真正原因。為改變這種局面一方面可以通過引進外資,并把外資引向知識密集型的產業。我國政府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大量引進外資,并在數量上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是通過開放國內消費市場和提供優惠政策方式引進的外資的真實“知識含量”頗令人擔憂。在1994—1997年外國對華直接投資中,投向工業的比例高達65.4%,其中多集中于一般加工業或勞動密集型產業;投向房地產、公用事業的比例為24%;而對科研、技術和服務業的投資只占4.5%。因此,有必要探討引資的政策,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到外資的真實知識技術含量上,而不僅僅是投資的金額上。另一方面,應進一步深化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特別是加快宏觀投融資體制和微觀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更多地依靠市場的力量加強對知識產業的投入。

2、增加教育投入,重視人力資本的積累 我國對教育、培訓的投入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我國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數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僅為3.8%,低于世界水平15.5%,國民受教育的程度平均只有初中水平,大學生的入學率只有4%,低于發展中國家8%的平均水平。教育落后、人力資本素質低下,對經濟乃至國際貿易產生嚴重的影響,在服務貿易方面的影響尤為顯著。這種狀況與知識經濟對人口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的趨勢是很不適應的,國際貿易作為一個涉及面廣泛的行業,不僅要求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還要精通外語和電腦使用,以便在信息化、網絡化的世界里掌握充分的信息,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一方面,政府要增加教育的投入,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投入,培養出更多高素質、滿足高要求的專業人才。另一方面,外貿企業要重視人力資本的投資,給職工提供多方面的培訓,以適應知識的不斷更新。 3、加快貿易方式的轉變 當國際上網絡交易方式已開始取代傳統的交易方式時,我國大多數企業還只習慣于傳統的訂貨會、展銷會等面對面洽談的方式,仍舊依靠電話、電報、傳真的通信方式進行交易,既費時又費錢,不能對信息做出快速反應。網上“中國商品市場”雖然標志著中國貿易已向電子商務時代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但畢竟還只是處在電子貿易的前階段,在這一階段企業也僅僅是在網上展示自己的商品信息,還很少進入網上加密的虛擬貿易洽談室進行談判。因此,我們要加強對發展電子商務和網絡貿易的宣傳,使企業家和國民進一步破除舊觀念提高對新貿易方式重要作用的認識,增強緊迫感,把建立現代技術手段和知識營銷方式的工作提上議事日程。另一方面,要造就大批掌握現代技術手段和知識營銷方式的人才,特別是盡快培育一批高水平的軟件工程師、項目設計師、網絡安全專家等。 4、進一步加快貿易法律建設 盡管我國已經制定了一些涉及國際貿易領域的重要法規,但從系統性方面來看,不少領域仍處于空白狀態,僅靠行政手段和各部門法規來調整。另外,有些領域雖然有立法,但法律條文比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例如,目前世界各國為規范電子商務的交易行為,都在加緊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我國一些企業在傳統的交易方式中尚缺乏信用觀念,如果嚴格的法制和技術監督保障體系不能及時跟上,網上交易就有可能出現更多的貿易糾紛。為保護新鮮權和消費者權益,有必要制定一套完善的電子商務法律。在建立和完善貿易立法體制時也要注意與國際接軌,在指導原則、立法精神、立法技巧等方面向國際標準靠攏,并依據國際標準廢除和修改那些違背市場經濟規律、妨礙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法律法規。 5、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 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成為時代的主體,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成為時代的需要。目前,我國知識產權的侵權行為依然嚴重,各種各樣的侵權盜版、假冒活動以及網絡侵權屢禁不止,與當前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化的大趨勢很不協調。這將會導致更多的知識產權方面的糾紛。面對這個嚴峻的形勢,必須加強立法和執法,加大宣傳力度,使個人和企業能夠自覺地堅持執行知識產權保護政策,真正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風尚。 【】 [1] 尹祖寧:當代國際貿易創新與我國外經貿發展[J].當代財經,2003(1). 趙長虹:試論知識經濟時代的國際貿易創新[J].黑龍江財專學報,2001(6). 郭友群:知識經濟與我國國際貿易創新的對策[J].焦作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 王靜、李偉:中國如何應對國際貿易創新的挑戰[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 申樸:貿易創新是我國應對世貿組織挑戰的必由之路[J].國際貿易問題,2003(3). 唐海燕:中國對外貿易新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