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電力增容門檻有效實施宏觀調控(下)
未知
2005年瓶頸未解污染更甚
盡管中國在2005年能夠繼續保持較快經濟發展勢頭,面臨的環境、資源,以及由此引發的地緣政治問題將更加棘手,特別是煤電油運水等綜合資源約束矛盾將更加突出。去年增加5055萬發電容量,總裝機超過4.4億千瓦,超過了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的總和。全國發電量完成21391億千瓦時,比上一年同期增長15.87%。但拉閘限電的省份已由2003年的21個,2004年的24個擴大到2005年的25個。2004年國家電網公司系統除東北三省及新疆外,其余電網均出現拉限電情況,累計拉電123.85萬條次,夏季電力缺口超過3000萬千瓦。2005年入冬之后,電力供應再度趨緊,南方電網所屬區域已經再次發生電荒,浙江的供電問題已經嚴重制約正常的生產生活,連從不缺電的遼寧也出現了電力供應緊缺的局面,電力需求并沒有因為裝機快速增加而減弱。2005年的電力缺口從2000萬,增加到2500萬,最后修正到3000萬kW。
煤炭供需矛盾已經到達白熱化程度,根據長期從事煤礦安全的中國工程院張鐵崗院士介紹,2004年中國生產的19.5億噸原煤之中,能夠保障安全生產不到11億噸,其他接近8億噸是用礦工生命換來的“帶血的煤”。由于煤炭總體投資不足,煤炭行業缺乏專業人才和后備知識隊伍,資源瓶頸日益突出,繼續大規模擴大生產的能力極為有限,要想保證礦工的生命,就必須把產量降下來。因此,今年煤炭的供求矛盾將更為尖銳。
鐵路和港口運輸能力處于超負荷狀態,用車滿足率由2003年的51.5%,下降到2005年的35%。鐵路主要干線能力飽和,挖潛擴能的空間不大。新建鐵路建設周期長,土地資源也極為緊張,加之鐵道部這種至今政企難分的管理框架下,鐵路運輸能力在相當一個階段都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改觀,預計今后問題更加嚴峻。
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加之鐵路運輸能力不足,以及干旱導致內河運輸能力大幅度下降,都必然加大公路運輸周轉總量,燃油缺口將會進一步擴大。缺電,使各地企業為完成訂單不得不大量采用柴油機發電。上述原因致使石油需求瘋長,造成原油進口的持續增加,給進口原油的采購、運輸、儲存、港口接卸轉運,以及內陸運輸等相關環節帶來更大壓力。
受煤炭資源、交通運輸和輸變電能力制約,電力供應偏緊狀況仍難以根本緩解。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劉振亞在今年兩會期間表示,在今年大量裝機陸續投產的基礎上,電力缺口仍在2500萬千瓦左右。現在各地都在大干快上的建電廠,國家發改委三令五申要求大家謹慎行事,可是一些企業和地方政府全當耳旁風,我行我素,認為建了電廠就可以解決當前的電力緊缺。而國家擔心的是電廠建好了,錢都花了,到時候煤挖不出來;即便有了煤,鐵路、公路運不過去;即便煤運到發電廠里,發出的電也可能送不出去;即便有了電,生產出來的產品也可能因為環境壁壘,遭到世界各國抵制而賣不出去……
環保總局2005年1月18日掀起一場“環評風暴”,為“嚴肅環保法律法規,嚴格環境準入,徹底遏制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無序建設”,公布了未經環評違法開工的30個項目,并責令停工。1月27日環保總局重拳再出,通報“兩控區”--酸雨控制區和二氧化硫(SO2)控制區內因至今未啟動脫硫項目工程的46家火電廠,并限期政改。
根據著名能源專家,中國煤炭工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郭云濤在新著的《中國能源--突與超越》一書中所提供的數據:2003年的煤炭消費總量15.8億噸,其中電煤用量達到了8.5億噸。二氧化硫排放量2159萬噸,比上一年增加12%,煙塵排放量1049萬噸,比上一年增加3.56%。其中全國重點的1158家火電廠就消耗煤炭7億噸,盡管這些電廠主要使用的是低硫煤,仍排放826萬噸二氧化硫,比上一年增加了24%,所造成的酸雨每年帶來1100億人民幣的經濟損失。預計在2005年實際煤炭消費量將突破20億噸,電力用煤則不少于10億噸,如果二氧化硫不控制情況將不可設想。
造成能源環境并發癥的直接誘因
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大多數年份,電力需求彈性系數通常維持在0.8,即GDP每增加1%,電力需求增加0.8%,這是一個相對比較正常的增長關系。1998年全國出現了電力相對富余的局面,長期處于電力供應緊張環境的電力企業突然需要應對一個新的市場,頓時顯得束手無策,不適宜地采取了各種鼓勵用電的政策,一些供電企業開始減免電力貼費。這一短暫的“電力過剩”的局面實際上到2001年已經開始扭轉,但是2002年主管機構正式發文件將“電力增容費”取消。此后,電力需求頓時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直線上升,需求彈性超過16%。由于對高耗能項目失去了準入門檻,加之環境保護標準和管理水平低下,造成高污染高耗能項目大干快上,使全世界的高耗能工業大量向中國轉移,形成了一個“低谷效應”。而國內投資也集中在這些高耗能項目上,成了投資者的Cash Cow(金奶牛),又形成了一個“馬太效應”。兩個效應互相作用,問題越發難以收拾。
GDP、電力需求與電力需求彈性系數關系
年份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GDP
12.6%
10.2%
9.7%
8.8%
7.8%
7.1%
8%
7.3%
7.4%
9.1%
9.5%
發電量
(億kWh)
9138
10069
10794
11342
11577
12331
13685
14839
16540
19080
21391
發電量
增加值
8.99%
10.19%
7.20%
5.08%
2.07%
6.51%
10.98%
8.43%
11.46%
15.40%
15.87%
電力需求
彈性系數
0.85
0.84
0.74
0.58
0.27
0.92
1.37
1.15
1.45
1.67
1.67
GDP與發電量增加比率的關系
這些高耗能項目失去了準入門檻,成了投資者的搖錢樹。過去建一個小硅鐵廠繳納電力增容費幾千萬乃至上億,沒有幾家企業有能力投資。如今門檻沒了,幾百萬就可以上一個廠,幾個月就可以回收投資,在利益的驅使下,小老板們蜂擁而至。中央政府的三令五申如同耳邊風,地方政府為了稅收、就業和GDP“睜一眼,閉一眼”,電力企業因為也有利益驅動,擔心再次出現電力過剩,愛管不管,況且企業行為就是買電買電,當然是需求多多益善。所以,按照現有的政策機制根本無法遏制高耗能企業的發展態勢。
另一個高耗能的惡疾就是電力空調的失控態勢,2004年全國銷售普通民用電力空調機組7000萬套,以平均每套容量700瓦計算,需要發電裝機容量4900萬千瓦,2004年新增的5055萬千瓦電力裝機容量,減去廠用電、輸變電損耗,還不夠電空調用的,中國怎么能夠不缺電?中國沒有資源來滿足13億人每個人都使用一臺空調,即便是高效空調也無法滿足,必須引導消費趨向。
電力需求的增加,加大了煤炭需求和運力需求,煤炭超負荷運轉造成事故不斷,鐵路運力供不應求,迫使煤炭運輸的超載大軍涌向公路,造成燃油需求的快速增加,電力供應緊張也使企業自備柴油發電機組大量投入運行,進一步增加了石油需求。而中國對于石油需求的急速上升,造成了全球的緊張,推動了石油期貨炒作和油價的支線飆升,歐佩克2002年1月的石油價格只有15.3美元一桶,上升到2005年4月的58美元,隨后終于突破了60美元。發電量增加同時造成環境污染加劇,為了滿足電力需求大量建設電廠、輸變電線路、鐵路公路,這些項目需要大量鋼鐵,進一步刺激了鋼鐵工業和煉焦工業,再一次加劇了對電力、煤炭的需求和環境的污染,整個工業陷入了幾個相互呼應、互相推進的惡性循環,形成今天全國性能源與環境的并發癥狀。
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執政能力的最高體現
我們發展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么?很多人會說:“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但是,什么樣的日子才是好日子呢?呼吸的空氣是臟的,喝進去的水是臟的,生活的環境是臟的,吃進去的東西也是臟的,買了個大房子沒暖氣,買了音響電視沒有電,買了汽車沒有地方加油,而且到處堵車… …。這樣的日子能算是好日子嗎?我們要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如果我們連對自己的兒子孫子都不負責任,等著讓他們守著一片荒蕪的國土來唾棄我們,我們還扯談什么“責任”、“崛起”。我們總是強調要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他們的根本利益到底是什么?說一千,道一萬,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是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應該是各級政府加強執政能力的最高目標,是保持先進性的根本目的,是新時期最硬的道理,是建設和諧社會的精髓所在。我們的法律、法規、政策、規范,以及觀念都應該根據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進行必要調整,將其作為判斷是非曲直的新準繩。
2005年兩會期間,無論各級政府官員,還是人民代表們都在討論如何落實“科學發展觀”,如何發展“循環經濟”,如何建立“和諧社會”,怎樣搞好“宏觀調控”再次成為一個個熱門話題。實際上,根本的問題是我們應該對我們所推進的所謂“市場經濟”進行一些必要的反省,對我們的前進坐標進行一次必須的校驗。我們可不可以不要再像是一個消防隊員,總是進行那種亡羊補牢式的宏觀調控;我們能不能學得聰明一點,多一點未雨綢繆式宏觀引導。通過教育民眾,引導消費,設置一些科學的市場圍欄,建立一些必要的準入門檻,來推動我們的經濟在可持續發展的共同理念下完成一次新型市場化的“自組織”,以此來重新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把一些不利與可持續發展的市場需求放入“鳥籠”,控制起來。
目前,解決煤電油運緊張和環境惡化問題的關鍵是必須控制電力需求增長的瘋狂狀態,把它裝進“鳥籠”控制起來,否則一切調控措施都難以見效。因此,建立必要的電力增容門檻,遏制不良的電力需求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如可設立電力增容門檻
盡管國家已經實現高耗能項目的準入機制,但是效果還不夠明顯,關鍵是地方和電力部門缺乏利益驅動機制,一些地方政府和供電單位可以幫助高耗能項目巧立名目,逃避監管。而且,僅僅遏制高耗能,而不解決電空調問題,也不能很好的緩解資源和環境壓力。所以,應該以利益誘導地方政府和供電企業來幫助中央政府以及社會公眾實施更加有效的監管。
設立電力增容門檻目前主要又三種方案:
第一種方案:恢復用“電增容配套費”,對于所有需要電力供應的項目實現征繳一次性“用電增容配套費”,將這筆費用一分為二,一部分用于地方供電系統建設,主要用于城市配網和區域電網的增容建設;另一部分用于電力供應的開源節流:開源--支持發展可再生能源、資源綜合利用和分布式能源發電項目,以增加電力供應,減少資源環境壓力;節流--支持能源服務公司幫助用戶進行能源的“需求側管理”,以降低電力需求強度。這一收費必須遵循專款專用,同時遵循地方征繳,就地使用的原則,由當地政府機構和供電公司,以及能源服務公司和新能源開發商共同分享。征收費用可以在每1千瓦2500~5000元之間,如果太少將不起作用。只有形成必要的壓力,高能耗企業才能就此罷手,房地產開發商才會將更多資金用于建筑節能,而普通用戶才可能積極選擇高效的節電電器。采用一次性收費的另一個優點是不增加通貨膨脹指數,也有利于清理房地產的泡沫。
第二種方案:征收電力增容稅,北京能源俱樂部吳輝撰文提出征收“電力增容稅”,由國家通過供電企業向電力新增用戶按照所要求增容的電力容量,收繳一次性電力增容稅。國家將這一稅項實現專款專用,由于支持節約電力、優化電力負荷,以及推動可再生能源發電、資源綜合利用發電和高效利用能源發電等項目。這一建議主要考慮各地電網公司已經相應進行調價用以支持電網發展,再次增加用戶負擔不盡合理,資金交給地方使用也不夠可靠,由中央政府統一管理,統一使用具有一定的好處。
以上兩個方案,主要的優點是有利于社會積極降低用電負荷。“電力負荷”應該成為一種有價值的商品,并可以買賣交易。企業可以買賣通過節能或發展新能源發電項目創造和節省出的新電力容量,進行交易,類似與工業化國家正在建設完善的碳交易市場機制,真正使節能和新能源開發,以及需求側管理成為一種有利可圖的行業,通過能源服務公司機制形成符合交易市場方式的可持續發展新模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家庭需求選擇適合的負荷及相應的電表和保護設備,不同的容量不同的收費,用多少容量化花多少錢。這樣可以調動居民通過購買變頻空調、節能燈等節能電器,以節省一次投資和以后的使用費用。
第三種方案:實現分類電價,即對高耗能項目和大型電力空調實現較高的電價。支持這一觀點的專家為數不少,主要的優點是不會造成政府政令朝令夕改。但也存在明顯的缺點,無法控制電空調泛濫,也不利于節能形成新型市場機制。
結論
目前有一種說法,2006年中國的電力將徹底緩解,然而,煤炭供應越發吃緊,交通瓶頸越演越列,土地資源越來越少,大氣環境日趨惡化,水資源日益緊缺,即便我們建設了足以滿足需求的發電容量,這些電廠就一定可以發出電嗎?發出的電就一定送得出嗎?我們應該清楚,電力供應的短缺對于中國不是一個暫時的,階段性的問題,它將是一個長期的,持續性的問題。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資源的困境將越演越列,我們必須找到一種積極的應對措施,及時采取有效的行動。
面對目前瘋狂的電力需求,我們應該采取積極滿足需求,還是遏制不良需求與提高資源效率并舉?建立電力增容門檻,可以有效控制資源浪費,提高人們的節約意識,使節能成為一種可持續的市場行為,綜合解決目前煤電油運全面緊張的問題,有效控制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我們所要建立的是一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和諧社會,與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最大的區別就是更多的關注和保障社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為這正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