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湛江市水資源和水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李杰友 鞠琴 許欽

摘要:分析了湛江市的水資源和水環境狀況,結合水資源和水環境現狀及相應問題,從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高效節水防污的工業體系,建設高效節水防污的農業體系,水資源統一規劃管理、水資源合理配置、節水與污水治理、多水源聯合調度、建立水權制度和海水利用等方面提出了水資源和水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水資源 水環境 產業結構 節水防污 可持續發展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Environment in 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Zhanjiang City

Abstract: The condi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was analyzed in Zhanjiang city. Combined The condi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corresponding problem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ulation and economic increasing pattern change,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system construction of high efficiency water saving and sewage water prevention, water resources unified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water resource reasonable position, water saving and bring waste water under control, water resources joint operation, water right institution establishment and sea water utilization have been suggested for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water environ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water saving and sewage water preven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湛江市是廣東省西部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廣東省水資源供需矛盾比較突出的主要地區之一。

湛江市歷史上水旱災害發生頻繁,尤以旱災最為嚴重。據雷州府和遂溪縣志記載,最大旱災發生在明萬歷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湛江市出現“赤地千里,餓死者萬計”的悲慘現象。以后的300多年也旱災頻繁。新中國成立后,曾有30多年發生春旱,其中大旱4次,最為嚴重的是1955年。建國以來,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得以迅速發展。湛江市境內先后興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改變了其干旱面貌,促進了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近年來,隨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城市化率的提高,人口的增長,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態建設的開展,各行各業對水的需求進入高速增長時期,工農業爭水、城鄉爭水的矛盾日趨突出,水環境日益惡化。據有關部門預測[1],湛江市2010年需水總量將達9.77~13.18×108m3,其中工業需水量達4.84~7.83×108m3,農業需水量達3.08~3.18×108m3,城鎮與農村生活需水量達1.85~2.17×108m3;2020年需水總量將達10.49~21.70×108m3,其中工業需水量達7.68~15.81×108m3,農業需水量達1.39~3.12×108m3,城鎮與農村生活需水量達1.42~2.77×108m3。不認真解決好水資源和水環境問題,將制約湛江市的社會和經濟發展。

1 水資源和水環境現狀

1.1 水資源量及特點

1.1.1 水資源總量

湛江市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488mm,多年平均徑流為665.6mm,按我國年降雨,年徑流等要素綜合分帶表劃分,屬多水帶,局部地區為豐水帶。湛江市水資源分為本地水資源和過境水資源兩大部分,本地水資源分為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過境水資源主要來自于東北部的鑒江和西北部的九州江。本地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83.01×108m3(其中地下水資源量為39.30×108m3),多年平均過境徑流量為85.85×108m3,合計為168.86×108m3。按2000年統計人口計,人均本地水資源量為1196m3/人,加上過境水資源量,則人均水資源量為2433m3/人。

1.1.2 水資源特點

從表面看,湛江市人均水資源量并不算少,遠高于國際公認的500m3/人的“極度缺水”標準,但可利用水資源量少。因為境內河流大多短淺而且獨流入海,過境水資源量主要集中在汛期,大部分以洪水方式出現,加上現有水利工程調蓄水資源的能力低,每年有70~80%的水資源白白流入南海,難于得到利用。水資源最大的特點是:雖地處南方濕潤地區,瀕臨南海,但“工程性缺水”十分嚴重;加上水資源時空上分布不均,水資源有相當多一部分分布在偏僻、人口少,自然條件差的邊遠山區;而自然條件較好、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湛江市周邊地區水資源量有限。

1.2 水環境現狀及特征

1.2.1 地表水水質

九州江是湛江市重要的供水水源地,近年來隨著用水量、排污量不斷增加,部分水體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九州江主要污染物為CODMn和BOD5。其中干流合江、排里斷面水質枯、豐水期符合GB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Ⅱ類水標準;龍灣、安鋪斷面水質豐水期符合Ⅱ類水標準,枯水期符合Ⅲ類水標準;營仔斷面水質枯水期符合Ⅱ類水標準,豐水期符合Ⅲ類水標準。其余支流中,廉江河水質較差,枯、豐水期均為劣于Ⅳ類水;沙鏟河豐水期符合Ⅲ類水標準,枯水期均為劣于Ⅳ類水。湛江市內的南橋河和南柳河水質劣于Ⅳ類水。由于大量未經處理的廢水排入,引起河水中的SO42-、氰化物、砷、酚、鎘、鉻等有害、有毒化學成分及有機質“三氮”、細菌、病菌等的含量增高,河水渾濁,魚蝦絕跡。赤坎水庫是湛江市赤坎區主要供水水源地,近年來,由于水庫受周圍工業及生活污水的污染,庫水中細菌和大腸桿菌超標10多倍,硝酸根逐年增加,水質逐年不斷惡化。

1.2.2 地下水水質

淺層地下水埋深淺,水質極易受到周圍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特別是市區工業廢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廢物都是其潛在的污染源。湛江市區化工廠一帶淺層地下水中硫酸根含量高達246mg/L,出現硫酸型。大量超采中、深層地下水,從而引起承壓水區域水位不斷下降和降落漏斗形成、擴大。中層承壓水湛江市部分地區中心的降落漏斗2.0m線漏斗面積大于485km2,中心觀測孔水位下降20.0m;深層承壓水湛江市部分地區降落漏斗10.0m線范圍面積達294km2,中心觀測孔水位下降16.72m;市內的霞山、赤坎地區已出現地面沉陷、地裂縫發展,環境地質惡化等一系列問題。

1.2.3 污染特征

湛江市境內地形屬平臺階地及低丘陵帶,以臺地、丘陵、平原為主,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為基巖隔水邊界,其余三面環海,構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水文地質單元,地下水補給、排泄自成體系。其自然地理特征形成湛江市水系獨特的污染特征,主要是:①形成以氨氮為主要影響因素的有機污染類型。②因地勢北高南低,形成自上而下的水污染物的積累和運移。③形成汛期水污染最嚴重的季節變化特征。④形成地表水污染導致淺層地下水污染和近岸海域污染。⑤污染源由點源污染物排放為主逐步轉為以非點源污染物排放為主。

2 影響水資源和水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

2.1 水資源統一管理滯后

對水資源實施統一管理,是國家《水法》所規定。湛江市水資源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①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缺乏宏觀控制,只強調水資源要滿足工農業發展的需求,而不注意經濟發展、產業布局要充分考慮水資源條件。②比較重視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而對水資源進行合理配置,量、質并重,城、鄉兼管,重視節約與保護,促進水資源高效利用不夠。③水利投資機制不健全,出現一些不合理現象,如:建成了各種供水的主體工程,但因無力配套而不能發揮效益甚至極大地浪費水資源;有錢建成工程,卻無錢管理運行;新建工程可以得到大的投資,但更新改造現有工程卻無法得到資金。④在水資源調度和管理中,未按工農業、城市生活不同要求供水,基本上是多水多用,少水少用,一年用完,不留或少留后備,使水庫僅僅起到年調節和不完全年調節的作用,未能發揮應有的調節性能。⑤多龍管水,政出多門,職能交叉、權屬不清、利益沖突,難于協調,導致各自為政,造成水資源管理的混亂,無法實現水資源合理配置和可持續利用。

2.2 缺乏控制性調蓄工程

湛江市境內缺少控制性調蓄工程,大型水庫僅3座,總庫容14.364×108m3。由于水庫規模小,對水量的調蓄能力低,抵御干旱能力低,加上水資源在時空上分布不均,造成春季嚴重缺水,工農業、養殖業和城鄉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目前仍是以控制能力很低的引、提水工程為主要供水手段,供水保證率低。有些水庫未達設計要求,如:境內最大的鶴地水庫安全至今尚未過關,水庫長期低水位運行;另一大型水庫(長青水庫)亦未達設計標準;24座中型水庫中有12座未達設計標準;小一型水庫106座中有94座未達設計標準;小二型水庫322座中有290座未達設計標準。引水、提水工程也由于施工質量差,滲漏大,浪費了大量的水資源。水工程普遍存在的未達設計標準,放水設施質量差,有滲漏等問題使其應有的效益未能充分發揮。

2.3 水資源利用率低

農業低產出、高資源消耗的深層次原因是農業的低投入。在農區,仍然沿襲傳統的掠奪式利用資源和粗放型的經營方式。引水、提水工程等輸配水系統老化失修,配套程度低,田間灌水技術落后,大部分地區仍沿用粗放管理模式,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較低,一般在0.4~0.7[2]。因此,提高半島工業、農業和城市用水效率不僅是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的要求,也是社會經濟與水資源經濟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

2.4 水環境污染加劇

由于人們對生態環境、水環境關注保護不夠,使生態環境、水環境不斷惡化。湛江市水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和全國情況基本相同,也是來自工業廢水、城市污水和農村面源污染。

2.4.1 工業排污量大

經過多年的發展,特別是最近幾年來,湛江市已形成機械、化工、造船、汽車制造、電子、食品、制糖、制鹽、紡織、建材、橡膠制品、煉油、卷煙和家用電器等門類齊全,結構輕型的工業體系。其中主要排污行業為化工、紡織、冶煉、火力發電、橡膠制品等。據統計資料顯示,湛江市工業廢水排放量占全部廢水量的40%左右,COD排放量占全部排放量的60%左右,重金屬排放量占全部廢水量的75%~80%,是湛江市水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產業結構造成的污染是湛江市工業污染的主要特征。

2.4.2 城市污水處理率低

湛江市污水處理設施嚴重滯后,廢水處理達標率低。湛江市轄區內各縣(市)至今沒有一座正在運行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廢水都呈自由排放狀態,廢水大部分未經處理排放入河或滲坑向地下自由滲透,相當一部分污水還直接用于澆灌農田或城市綠地,造成二次污染。

2.4.3 農業面源污染比重高

據調查,污染源由點源污染物排放為主逐步轉為以非點源污染物排放為主。九州江、鑒江、南渡河和湛江市區的北橋河、南橋河流域農業面源氨氮貢獻率達65%~70%。

3 水資源和水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對策措施

3.1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水資源是半島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制約因素。半島的社會經濟發展必須考慮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和生態環境的人口容量。1999年湛江市各縣(市)產業結構見表1。從表中可見,第一產業所占的比重大。所以,應根據提高總體用水效益的需要,規劃好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比例,逐步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第一、第二產業的比重;將目前以農業為主的結構盡快調整為農林牧漁結合的合理結構。

3.2 建設高效節水防污的工業體系

半島應和全國一樣,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根據半島的特點,應避免發展用水量大的產業。半島工業的基礎是能源、礦產和農牧漁產品加工。石化企業要進一步做好水源建設,推行節水減污的清潔生產技術,將污源從源頭削減,并加強污水處理關鍵技術的應用和工藝設備的技術改造,加強節水工作,促進石化生產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對耗水量很大的有關技術,應進一步論證其合理使用范圍。通過加大資金、技術和智力的投入,優化產業結構,改變生產增長方式,使資源高耗型的工業向資源節約型的現代工業轉變。

3.3 建設高效節水防污的農業體系

半島地區的水土資源主要為農業特別是糧食和掛果種植業占用消耗,因此,推動半島地區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核心是:要用高投入、高產出、資源低消耗型的現代農業逐步取代低投入、低產出、資源高消耗型的傳統粗放型農業,大力加強農牧漁業的基礎建設。除常規田間節水技術,渠道防滲技術外,應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噴滴灌等高效節水工程建設,特別對水資源缺少地區,除常規地面灌溉外,應逐步實施以管道灌溉為重點的高效節水技術。在農業用水不增加并逐步減少、耕地和灌溉面積總體不增加、農林區面源污染減少,生態環境逐步恢復改善的條件下,穩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林果業、海洋漁業、養殖業和加工業比重,優化產業結構,將目前以農為主的結構盡快調整為農林牧漁結合的合理結構,使資源高耗型的農業向資源節約替代型的現代農業轉變。

3.4 水資源統一規劃管理

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盡快進行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全面規劃。面對日益嚴峻的缺水危機,水資源全面規劃應成為湛江市發展計劃和其它各種經濟規劃的基礎。湛江市境內河流開發治理和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對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應盡快編制湛江市境內各主要河流,特別是跨省、地區河流的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以流域管理為前提,建立、健全和完善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通過提高流域管理機構的能力來提高流域管理水平。對跨省區、地區的河流要強化流域的水資源統一管理,在流域統一管理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區域水資源管理的作用。對規劃的水源工程進行前期工作已刻不容緩,特別是對規劃的水源工程范圍內的建設和水源保護應按水源工程規劃進行布局,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浪費和環境問題。

3.5 水資源合理配置

湛江市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都是建立在自然資源、社會資本、科學技術、人文資源的基礎之上。在提高湛江市水資源承載能力的基礎上,逐步實現水資源合理配置。水資源合理配置的核心就是在分析湛江市水資源特點、開發、利用、保護及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尋求有效的水資源配置效率。湛江市水資源在數量和質量上具有顯著特點,西北部河流以及大、中型水庫集水流域的本地徑流水資源量相對較少但水質較好;過境水資源量和潮流量豐富但水質較差。東部湛江市周邊地區以工業和城鎮生活用水為主,其余地區基本上以農業、養殖業用水為主。從水資源合理配置的角度出發,應根據城市工業、農業、生活和環境用水等用戶對水量、水質的不同要求,按照來水的特點,選擇地表水或地下水、本地水或過境水、海水或污水回用;通過水庫和主干渠道、鑒江口擋潮蓄淡工程、湛江市堵海蓄淡工程等,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配置。

3.6 節水與污水治理

新水源工程的興建有一個實施的過程,湛江市水資源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將長期存在,全面節約用水是解決湛江市水資源供需矛盾的一項長期、重要的對策,節約用水不僅可緩解水資源短缺,也是減輕水污染的根本措施。除常規田間節水技術,渠道防滲技術外,應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高效節水工程建設,特別對水資源缺少地區,應逐步實施以管道灌溉為重點的高效節水技術。從長遠看,工業和城市用水將逐年增加并成為用水大戶,所以工業節水也是關鍵。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的工業結構體系,使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加強污水治理工程建設,實現污水資源化,控制工業污水及廢料排放量。城市生活用水應全部經過一級處理,以提高水的利用率。對難于治理的污染源采取停、轉、并等措施。

3.7 建立水權制度

產權市場是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意義上的產權,是指通過法律、法規得到國家保護的,排他的所有權、占有權、支配權、使用權、經營權的總和。水權主要涉及水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建立水權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確定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或可利用量;分析水資源的需求結構;水權分配與轉讓。目前湛江市的水市場仍然是初級的,主要表現在:①多龍管水,政出多門,水資源所有權無形旁落;②水資源使用權無序取得;③水權的非市場轉讓;④跨省河流的水資源和水權不明導致不合理使用和嚴重的水利糾紛。應結合湛江市的實際,建立、健全和完善水資源管理法規,研究制定有關的水資源管理政策,建立水權制度。通過建立水市場或準市場,實現水權交易或有償轉讓,最終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配置與高效利用[3]。

3.9 海水利用

海水利用是解決湛江市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戰略措施之一,具有廣闊前景。湛江市三面環海,海水利用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化工廠可用海水作為工業冷卻水,有條件的地區可修建擋潮蓄淡或堵海蓄淡工程,利用豐富的海水資源。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