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輿論場交鋒:博弈、沖突、互動與通融
佚名
【摘要】社會化媒體的異軍突起和網絡文化的繁榮勃興,使得“輿論場”這一社會文化概念成為熱詞,并引起管理機構和傳播學界的高度關注。從輿論場的定義入手,勾勒出輿論場因互聯網而凸顯、因自媒體而多元的演進軌跡,揭示了在對立和沖突成為當今輿論場關系主流特性的背景下,輿論場之爭所蘊含的文化、利益、語境等六大內涵,以及這一紛爭在社會建構中的主要表現形式,由此引出并系統闡述了輿論場之間化解紛爭、減少對抗、擴大交集、通融社會的操作路徑,為構建良好輿論場關系、重塑新型輿論場格局拓展了視野,開啟了思路。
【關鍵詞】輿論場之爭;沖突;博弈;通融;交集
因為社會化媒體的異軍突起和網絡文化的繁榮勃興,“輿論場”——一個曾經隱形的社會文化概念,從未像現在這樣引起管理機構和傳播學界的高度關注。
這種密集關注,既強化了社會各界對于輿論場特征和功能的基本認知,也助推了各方人士對于輿論場生態格局及其變化規律的持續探尋。
一、輿論場的基本含義
綜合分析當下社會輿論的主要生成方式及其集合構成,輿論場,應是基于文化學及傳播學范疇的社會文化圈層劃界,是公共意見分類集中表達并形成集聚效應的傳受人群集合,是對等傳播時代異軍突起且互不兼容的社會文化紛爭主戰場,是突破既有文化傳播格局的主要力量交會點,也是影響當今和未來一個時期中國主流文化走向及其基本構成的社會動力源。
循著近現代文化信息傳播發展的基本路徑,我們從中不難捕捉到社會輿論場的歷史演進軌跡,以及非主流輿論力量默然前行的灰色影像。
在精英傳播時代,因為傳受關系的固化格局,因為傳播平臺的自然壟斷,社會輿論大都被強勢集團和媒介機構牽引,往往停留在主流文化的附屬物層面,或者成為其傳聲筒,或者成為其衍生物,即使有些許反對意見和不同聲音,也只能淹沒在擁有強大話語權的媒介機構和主流人群的附和聲中,也只能在口耳相傳的人際傳播中,于基層社交圈子尋找微弱的自我平衡。
傳統社會文化信息傳播衍生變化的這般格局,并不能從根本上消解和改變非主流社會的輿論墑情;相反,類似非主流輿論場不僅長期存續,而且一直在草根文化圈層暗自生長,持續探尋突圍既有文化傳播格局的有效破解之道。
網絡傳播技術革新和新媒體傳播平臺的興盛,為長期郁積的非主流社會輿論提供了釋放能量的新出口;自媒體等社會化媒體開創的互動傳播和對等傳播時代,又為非主流社會輿論贏得平等話語權提供了無限可能。換言之,上世紀末以來的信息革命和傳播多元,為非主流輿論場登臨傳播前臺及擠占輿論主陣地提供了必備的物質基礎;而社會文明層次的普遍提升,以現實和虛擬社區為單元的大眾文化的順勢而為,又為非主流輿論強勢崛起培育了強勁的文化基因。于是,這一被長期忽略的社會文化傳播力量,從隱形變身顯性,從小眾變為大眾,從非主流轉入次主流,從自然缺席轉入分庭抗禮,漸次成長為社會文化傳播領域一股不容小覷的重要力量。
追溯人類文化傳播尤其是新聞信息傳播歷史,自然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非主流輿論場既非從無到有,也非從天而降,而是長期存在并持續發酵的社會文化伴生物。
因為傳播平臺的開放化、傳播渠道的多元化、傳播能力的均等化和當代社會階層的碎片化,使得基于傳播人群聚合的社會輿論場也呈現出持續變化的特征,并處于動態演化發展中。就當前的社會輿論場而言,我們已經不能機械地以官方和民間、主導和從屬、強勢和弱勢、主流和支流來作簡單二分法界定,而應結合社會輿論的生成方式及其動力源,科學解構社會輿論場的基本構成,進而明晰其內在關系,把握其內在邏輯。
基于各色意見領袖及其追隨者在社會角色立場、事物認知角度、訴求表達方式、信息擴散手法等方面的差異,我們不妨以傳播功能為基準,將社會輿論場細分為政治、人文、娛樂和宣泄四大板塊。
政治輿論場以政治理念和政治訴求為框架,編織起場域內對于當代政治議題和社會熱點話題的基本邏輯;人文輿論場則以傳播現代知識、科學理念和人文價值為訴求,追求理性表達,崇尚溫情向上;娛樂輿論場則以看客心態觀照社會生活,以戲謔口吻表達公共意見,將沉重話題輕松化,將重大事件娛樂化;宣泄輿論場以公共事件和重大議題為思想出口,以激烈釋放社會情緒為傳播手段,在放大社會矛盾沖突、陳列民間焦躁情緒的過程中,讓曾經沉默的草根階層的聲音以高分貝彈射而出,進而尋求群體意見的暴風驟雨式發聲和極端差異化表達。
四大輿論場均有各自的主流參與人群和議題設置方式,在社會構建中分別發揮著各自不同的能動作用。各板塊之間既彼此疏離又存有交集,既相互妥協又和而不同。它們在公共意見表達中或謀求認同,或彼此呼應,或各行其是,或嚴重對立。
對立和沖突,是當下輿論場關系的主流特性。這種場域關系的持續存在,使得輿論場的劃界涇渭分明,也使得不同輿論場之間的矛盾反復呈現。不同觀念、立場、權屬和利益關系的大范圍、高強度正面交鋒,在放大社會歧見紛爭的同時,也凸顯了通融社會輿論場的嚴峻命題,使得各方在喧囂嘈雜中尋求理性發聲和利益平衡成為必須。
二、輿論場之爭的內涵解構
輿論場之爭,看似公共話語權之爭,實則為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利益人群及其價值觀的公共平臺聚合和思想觀念交鋒,它不僅涉及話語權之爭,也包括公眾知情權、民主參與權、社會管理權、公共監督權在輿論領域的博弈和沖突。
我們不妨從以下六個層面,對輿論場之爭進行認識和解讀:
文化層面的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之爭。
精英文化與生俱來的優越感和居高臨下的控制力,使其習慣于將自身與大眾文化進行主動切割和自然疏離,從而忽略了二者的根脈關聯性,弱化了彼此的思想信任度。進入對等傳播時代后,下里巴人的大眾文化不僅能夠利用社會化傳播平臺自得其樂,而且在信息擴散的領域里開疆拓土、設置議程、營造輿論,玩得風生水起,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精英文化的存續空間,弱化了精英文化的統領地位,使得長期高度自信的精英文化,因影響力此消彼長,致危機感與日俱增。而且,出于對精英文化刻板風格和陳舊套路的反感或敵視,大眾文化往往挾銳利之氣和清新之風主動出擊,頻頻發難。紛爭,于是不可避免。
利益層面的權益維護與權力庇護之爭。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國人的權益意識普遍覺醒,但轉型期社會客觀存在的公權肆意侵害私權、公權力濫用、公權力不作為等現象,則不斷刺激著社會大眾尤其是知識階層和草根人群的敏感神經。于是,許多偶發的侵害私權個案,在經過社會化媒體加工披露后,總會在數個輿論場持續發酵,攪動社會焦躁情緒,進而引發社會力量對于公權力的質疑、撻伐、圍攻和挑戰,讓公權力因此蒙羞,形象不斷受損。
語境層面的訴求表達與意念灌輸之爭。
改革開放使得人們訴求表達的渠道和空間得以拓展,整個社會的公共話語環境因此發生根本性變化,掩蓋與公開、禁言與擴散、封鎖與知情、言路阻塞與自由表達,一系列輿論交鋒大戲的背后,掩藏的是不同輿論場之間敘事方式和表達態度的巨大鴻溝。在重要話語平臺上,在面對重大公共事件和特殊敏感話題時,誰來說、何時說、說什么、怎么說,對立和紛爭明顯存在,且不時呈現出嚴重失衡的狀態。在重大突發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的信息披露中,社會化媒體主導的民間輿論場正在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官方信息發布或因時間滯后,或因措辭生硬,或因避實就虛,或因語焉不詳,往往廣受詬病,使得民間輿論場傳播的所謂“謠言”,時常成為“遙遙領先的真言”。這種局面如果長期持續,將嚴重損害權力機關和官方媒介的公信力。
空間層面的草根舞臺與主流陣地之爭。
不同輿論場的攻防之間,目標是陣地,依托也是陣地。現今各輿論場間相對割裂的信息傳播通道和輿論生成陣地,源于彼此迥異的傳播方式,以及互不兼容的領地式傳播活動平臺。于是,不同輿論場之間或彼此漠視,不相往來;或彼此敵視,對攻互掐。各方在自己相對獨立的輿論空間里,要么封閉起來唱獨角戲,要么敞開大門搞攻訐戰,使得本就匱乏的輿論場互動,呈現為扭曲的對抗形態。攻防轉換,陣地得失,被無端拋棄的是包容和責任。
心態層面的固守殘局與求新求變之爭。
媒介生態和傳播格局的急劇變化,不僅催生了一大批社會化傳播的精銳力量,也培育了更多的參與者和追隨者,他們在求新求變的積極心態中酣然享受著信息生活的饕餮大餐。而作為主流輿論營造者和引領者的精英群體,卻對這種信息傳播的革命性變化認識不夠、準備不足、應對不力,缺乏靈活與變通,顯得被動與生硬。順應變革大潮,我們的管理機構和傳統媒體理當擺正心態,調整策略,自覺應對新變化,力爭引領新風尚,積極主動地參與并引導輿論場格局調整,在破殘局中開新局。
思想層面的個體自由與集團控制之爭。
輿論場之爭的核心和根源,是不同階層、不同人群的思想觀念之爭。當下日漸開放的社會環境,讓民眾自由表達的意愿空前高漲,但自由表達的尺度怎么界定、如何掌控,既是新課題,也是新難題。在松綁集團輿論控制力的同時,如何盡可能滿足公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能否有效遏制絕對自由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情緒的肆意宣泄,考驗著各方智慧。
三、輿論場之爭的現實表現
輿論場之爭,搶奪的是信息傳播陣地,彰顯的是輿論掌控能力,其載體,則是一樁樁足以觸動當今社會敏感神經的重大公共決策、突發公共事件和社會熱點事件。
通過不同視角關注并影響這些輿情事件,使得輿論場之間的博弈和交鋒往往以這樣幾種方式,或突兀或激烈地得以顯現:
信息對立,真偽莫辨,各方求證反證。
來自不同渠道、由不同當事人提供的相關密集信息,對新聞事件及其背景、前景的描述存在明顯的差異,使受眾對事件原委真假莫辨,社會輿論因信息對立而呈現沖突狀態。此時,不同輿論場及其引領者立足各自占有的傳播領地,源源不斷地奉上符合自身立場和利益的跟進信息,以印證初始信息的客觀真實性,同時反證對立信息的片面性和虛假性,進而強化各自所處輿論場對公共意見的操控能力。
意見相左,言語不合,彼此針鋒相對。
當力圖還原事實真相的信息傳播達到一個臨界點時,輿論場對抗漸漸從關注事件本身轉入對事件態度的表達。意見領袖及其追隨者導入相關人群的現實利益訴求,謀求線上線下和場內場外信息的互動結合,不同的社會人群因訴求差異而意見相左。利益糾葛導致情緒對立,并加速訴求相近輿論場之間的意見認同和資源整合,社會輿論場因此呈現出不可調和的兩軍對壘格局。
群情激奮,質疑責問,倒逼信息響應。
出于對輿論壓力的本能畏懼和自然規避,很多時候,新聞事件關鍵當事人或直接責任方竟在社會關注度飆升的當口,或者隱身遁跡,或者三緘其口,導致社會輿論場快速郁積起能量巨大的憤懣情緒,并從追蹤事態發展轉向質疑隱匿者及其利益相關群體和公共權力機構,進而與被質疑者所依托輿論場發生激烈的交鋒。
打壓異見,阻塞言路,引發輿論圍攻。
與當事方沉默不語應對輿論討伐形成鮮明對照,另一種對抗則以剝奪對方話語權為手段,以清除不同聲音為目的。此時,處于強勢地位的相關輿論場一方面高調發聲,另一方面卻借助傳播管控手段堵塞渠道,梗阻言路,屏蔽對立意見。這種嚴重失衡的傳播局面,大都因社會情緒轟然釋放而形勢突變,并在輿論圍攻中轉入頹勢。
過分用權,利益對撞,凸顯責任失范。
在矛盾集中凸顯的社會轉型期,在新型輿論場格局構建進程中,因為權益伸張的利己性,無論公權還是私權,都存在過度使用的瑕疵。當不同群體的利益主張遭遇阻擊或發生碰撞時,輿論場沖突就不可避免。但沖突也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事實真相,廓清了權力邊界,厘清了不同輿論場所應擔當的社會責任。其解決之道,仍是折中、調和及妥協。
自言自語,各說各話,冷眼相向對峙。
冷戰,既是輿論場之爭的特殊表現形式,也是打通輿論場阻隔的最大障礙。不同的輿論場之間存在敵意,相互忌憚,彼此設防,拒絕接觸,逐漸疏離。在相對固定的勢力范圍內,處于相持狀態的對立各方,只顧按照自己的邏輯和語調,自言自語,影響受眾,輿論場因相互阻隔、缺乏溝通,包容和協商等應有之義蕩然無存。
輿論場之爭的現實狀態,凸顯了這樣一個基本事實:隨著輿情角色的轉型分化,本應掌握輿論控導權的傳統型主流輿論場,盡管握有權威信息和公共平臺等豐厚的資源,卻在公共事件傳播中收縮陣線,貽誤戰機,要么疲于應付,要么被動挨打,時常處于尷尬的防守狀態和弱勢地位。這一悖逆現象,令人費解,發人深省。
輿情應對處置能力直接關系到輿論場的地位。傳統主流輿論場在面對重大公共議題時的所作所為,缺陷顯而易見。反觀近年來輿情處置的諸多失敗案例,我們不難發現,社會主流階層在輿論場構建中的消極態度和被動舉措,是造成輿論場失衡狀態的主因所在。
這種消極被動主要表現為:
——漠視輿情,諱莫如深。盡管輿情監測工作關口前置,但主流輿論場或因準備不足,或因措施不力,信息披露不及時,信息公開不到位,對社會關注的熱點事件語焉不詳,引發社會輿論擁堵圍觀。
——倉促上陣,草率回應。一旦社會輿論洶涌而至,相關機構和媒介組織匆忙應對,卻往往抱著居高臨下的姿態刻板說教,措辭僵化,態度生硬,讓輿論場人氣耗散。
——避實擊虛,答非所問。因為責任心不強、真誠度不夠,相關輿論場時常忽略社會關切,與公眾打太極,傳播信息避實擊虛,避重就輕,言不由衷,詞不達意,招致民眾反感和輿論反擊。
——顧此失彼,授人以柄。在應對輿情的危機管理傳播中,主流輿論場時常過于突出意圖表達,直奔目標,不講策略,只顧一點,不及其余,有時甚至犯下常識性錯誤或出現硬傷,讓努力付諸東流。
摒棄傲慢與偏見,拋卻僵化和遲鈍,在理性、包容、平等、柔和的框架內尋求公共意見表達的最大公約數,是傳統主流輿論場因應變局的必修課。
四、擴大輿論場交集的路徑選擇
輿論場的沖突和裂變,緣于不同場域所聚集人群在思想觀念、立場態度、利益訴求、表述方式等方面存在著明顯差異,只有在多個領域謀求認同并力求趨同,才能在互動互促中打通梗阻,擴大交集,構建不同輿論場之間應有的社會通融功能機制。
選準利益契合點,追求剛性話題的柔性表達。
很多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議題,并非不被專業人士和社會各界關注,而是囿于官方認可的宣傳模式和表述方式過于陳舊,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民眾的直接關切和利益所在,結果招致大眾反感,繼而敬而遠之。因此,要贏得廣泛的社會關注和良好的民眾參與,就應充分關照民眾利益,找準并選好政府決策、工作推進與社會大眾根本利益的最佳契合點,從民眾利益切入,用民眾口吻講述,引民眾互動參與,讓民眾心情舒暢。這樣的政治輿論場和人文輿論場,才能聚集強勁的人氣,才能形成強大的社會影響力,才能發揮出應有的輿論氣場效應。
學習借鑒新媒體,打造立體化輿論傳播陣地。
無論是社會輿論和公共文化管理機構,還是以傳播主流聲音為己任的傳統媒體,都要深入分析研究、持續學習借鑒社會化媒體的生存邏輯和演進規律,調低姿態,放低身段,用坊間直白語言和民間講述方式呈現信息內容,用大眾化的視角創新信息傳播模式,用平民化的理念打造新型傳播平臺,用改革創新實踐與社會大眾融通融合,營造出社會各界自覺自愿利用這些平臺、主動參與正能量傳播的輿論場建設新格局。
善待民眾新訴求,務實高效通達社情民意。
順應當下社會進步潮流,要以開放、包容、平等、平和的心態對待社會大眾的權益訴求。對民眾的批評和責難,無論官方還是官媒,都要認真傾聽,迅速改進;對民眾的愿望和呼聲,要主動承接,積極回應;對民眾的質疑和檢舉,要逐件核實,皆有回音。創新信息發布機制、矛盾調處機制,增強快速反應能力,對于嚴重侵害民眾合法權益的行為,要及時處置,快速播報,持之以恒,取信于民。
善用社會化媒體,推進多元化平等互信溝通。
依托現有社會化媒體所構建的各類大眾輿論場,也是應該因勢利導有效利用的重要輿論資源,是實現輿論場對接融合的重要話語平臺。實現社會化媒體的多元化溝通,關鍵是要選取精準的利益平衡點為支點,通過合理設置信息對接渠道,推崇彼此尊重的平等對話方式,在多元溝通中實現互信互動。
科學引導社會情緒,持續倡導理性表達。
社會情緒依托公共傳播平臺的非理性宣泄,是特殊歷史環境和特定發展階段的自然產物,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對此,既不必大驚小怪,也不能置若罔聞,更不可敵視打壓,而應以引導代替對抗,以疏解代替阻塞,從而將躁動情緒導入規范的輿論渠道內,用主動包容換取社會寬容,用理性互動贏得理性回歸。要通過不同社會人群之間的持續溝通、理解和融合,培育更加健康穩定的社會心態,持續釋放并合力傳播正能量,營造不同輿論場良性互動通融的文化傳播新格局。
(作者為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副社長、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來源:《新聞愛好者》 文: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