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會計人員管理體制模式研究
周松山
【摘 要】會計工作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會計人員管理工作的水平。建立一種科學的會計人員管理體制,充分發揮會計的職能作用,對于維護經濟秩序、改善經營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對我國會計人員管理體制模式進行探討。
【關鍵詞】會計人員 管理體制 模式
一、會計人員管理體制的涵義與原則
1.會計人員管理體制的涵義
會計人員管理體制是在一定時期的社會經濟環境下,政府有關部門和各單位組織、管理會計人員的各種方式、形式以及規則的總和。從整體來看,會計人員管理體制屬于會計管理體制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對會計人員進行組織和管理的方式、方法所做出的具體制度安排。這個定義著重強調以下幾點:其一,會計人員管理體制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它本身具有動態性,即它可以根據社會經濟環境進行不斷的調整和改革;其二,會計人員管理體制要從政府和企業兩個經濟主體的角度來理解,既包括政府對會計人員的管理,又包括企業對會計人員的管理;其三,任何會計人員管理體制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都是如何組織與管理會計人員。
2.我國會計人員管理體制改革原則
(1)實踐原則。實踐原則是指會計人員管理體制改革應當通過實踐來進行檢驗。對于新的會計人員管理體制,是給予肯定還是加以否定,可以先進行試點的實踐,如果在實踐中,這一制度確實能夠有效地解決當前經濟生活存在的一些問題,并且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目標和方向,那么我們就應當堅持下去。
(2)成本效益原則。成本效益原則是指會計人員管理體制改革所帶來的收益或者是減少的損失應當大于改革的成本。只有將制度變遷的成本控制在其產生的效益之內,會計人員管理體制改革才能進行。
(3)政企分離原則。政企分離原則是指會計人員管理體制改革應當堅持政府與企業職能分離。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與企業協同動作、權責分明,是推行新的會計人員管理體制的重要前提。
(4)分類管理原則。分類管理原則是指對于不同類別的會計人員應當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會計人員管理體制的改革,在落實企業對會計人員統一管理的基礎上,應針對不同類別的會計人員進行不同方式的控制,既要保證所有利益相關者充分行使知情和監督權,又要保證經營者依法行使理財和經營權。
二、現行會計人員管理體制的主要模式
1.企業主導型會計人員管理體制
企業主導型會計人員管理體制以美國為代表,具體來說,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1)政府不直接領導和管理企業的會計工作,在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支持和監督下由民間機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制定公認會計準則;(2)會計人員資格的確認、業務等級的評定,不存在統一的資格考試,完全取決于企業管理當局;(3)會計人員及會計主管的任免、獎懲等,都是由企業管理當局決定的,會計人員只對企業管理當局負責;(4)企業管理當局應按公認會計準則要求組織和領導本企業的會計人員和會計工作,提供合乎要求的財務報告;(5)會計人員要受到會計職業團體的監督,如美國管理會計人員協會制定的《管理會計人員道德行為規則》,對會計人員執法、公正客觀地提供信息、保密、解決與上級領導的沖突等都有規定。
2.政府主導型會計人員管理體制
法國對會計人員的管理屬于政府主導型會計人員管理體制。法國推行以公共會計體制為主的會計人員管理體制:(1)政府在會計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國家實行統一的會計制度,《會計總方案》由經濟財政部領導的會計監管委員會(CRC)制定并公布;(2)會計分為兩大系統:公共會計和企業會計,所有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實行公共會計體制;(3)公共會計人員由財政部任命或認可派到國有單位,其管理機構是財政部設立的公共會計總司及其各辦事處,負責對公共會計人員的選拔、調遷、工資及其他待遇等;(4)對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由公共會計人員承擔,派駐單位不另設會計機構進行會計核算。對國有企業,另設會計機構進行經營業務核算,公共會計人員不干預企業的日常經營業務,只監督其核算的真實性、合法性,并負責稅款及其他應交國家收入的征收和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5)公共會計人員工作實行輪換制度,任何一個公共會計人員在一個單位工作不得超過7年;(6)公共會計人員要接受審計法院的檢查和審計,如果在工作中出現錯誤,除按規定承擔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外,還要負責經濟賠償。
3.我國新的企業主導型會計人員管理體制
構建我國新的企業主導型會計人員管理體制是:會計人員回歸企業管理,將企業會計分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財務會計隸屬于董事會,以會計準則為依據,通過對企業資金運動的客觀反映,為所有者、債權人、社會公眾及政府有關部門等提供會計信息,也為管理會計提供直接的資料來源;管理會計為經營者服務,利用財務會計所提供的信息進行綜合、加工、改制,為企業決策部門提供有用的再生信息,并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新體制將財務會計人員在企業內部獨立出來,脫離經營者的控制,大大降低了二者勾結合謀的可能性。
三、進一步完善新體制的對策建議
1.建立健全新體制的配套制度
應當盡快制定新體制的試行辦法、財務會計人員和管理會計人員的管理辦法及實施細則,明確各級會計人員管理機構的設置,聘用各類會計人員的條件和資格,會計人員管理機構及會計人員的權力和責任,財務會計人員和管理會計人員權責的劃分,對會計人員違規行為的處罰,對侵犯會計人員權益、阻礙會計人員工作行為的處罰等做出規定。此外,還要建立相關的各項管理制度,包括選拔聘用制度、崗位責任制度、業務考核制度、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定期輪崗制度、定期報告制度、工作獎懲制度、激勵約束制度、離職審計制度等。
2.正確處理財務會計人員與經營者的關系
為了順利推行新的會計人員管理體制,掃清人為障礙,應當處理好財務會計人員與經營者之間的關系。不管是財務會計人員,還是企業的經營者,都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明確自己的身份,及時調整關系相互適應,正視互相牽制、互相監督作用的存在,共同努力,改善內部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二者應該共同把好財務收支關,維護和遵守國家財經法紀,抑制各種違法亂紀行為,確保會計數據真實合法。
3.強化會計信息系統操作能力
會計人員的素質水平,特別是會計信息系統操作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新的會計人員管理體制的成敗。強化會計人員的會計信息系統操作能力,應該根據實際情況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強對會計人員的相關培訓,使其掌握會計核算軟件功能結構、數據處理流程,具備計算機基礎知識,懂得簡單操作與維護,熟悉網絡知識。由于本身集技術性、嚴謹性、及時性于一體,若想在短時間內普遍提高會計人員的會計信息系統操作能力并不現實。因此,可以先重點培訓一批具有較高計算機應用與維護能力、了解會計軟件知識及其他相關知識的會計人員,再由他們在企業內部開展一系列的培訓活動,帶動其他的會計人員共同提高素質水平。
[1]周鐵光.完善我國會計法規體系的思考.經濟師,2005,(4).
[2]常勛.國際會計研究.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
[3]張流柱.淺議美國會計模式.集團經濟研究,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