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簡析鄧小平理論是與時俱進的光輝典范
郝俊英
論文摘要:時代的發展需要理論的完善和發展。鄧小平立足本國實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展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形成了鄧小平理論。這一理論指導中國改革開放、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它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時俱進的光輝典范。
論文關鍵詞:鄧小平理論;《共產黨宣言》;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與時俱進
馬克思、恩格斯不止一次說過:“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因為一些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我們決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這就要求后人與時俱進,對前人的理論進行繼承和發展。鄧小平理論就是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推向前進,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與時俱進、勇于理論創新的光輝典范。因而,研究鄧小平理論在哪些方面豐富和發展了前人理論有重大意義。
1鄧小平理論對《共產黨宣言》基本原理的繼承和發展
在我國改革開放的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堅持把《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初步科學地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大的、帶根本性的問題,解決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系列實際問題。
一是堅信《宣言》揭示的資本主義發展的總規律和總趨勢沒有錯,但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對當時資本主義發展的潛力估計不足。為此,鄧小平提出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一個曲折發展的歷史過程的科學論斷。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科學地預見到:“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從而揭示了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社會發展客觀規律。但歷史清楚地表明,許多國家經濟發展的狀況還沒有成熟到可以鏟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程度,甚至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如蘇聯解體。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人們對社會主義信念產生了動搖,而鄧小平深刻地認識到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長期性、曲折性和復雜性,并告誡人們“不要驚慌失措”,要從中吸取教訓,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二是繼承和發展了《宣言》關于隨時隨地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的原理,積極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講:“不管最近25年來的情況發生了多大的變化,這個《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說來指導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同時指出“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沒有特別的意義。如果在今天,這一段在許多方面都會有不同的寫法了。”這就清楚地告訴我們,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肯定《宣言》一般原理完全正確的前提下,并在強調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要以當時歷史條件為轉移的背景下,才講到《宣言》中的那些措旖沒有特別意義的。很明顯,沒有特別意義的是那些在運用原理時未能結合具體歷史條件變化而制定的具體措旖,并不涉及原理、原則本身。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鄧小平一方面堅持《宣言》的基本原理,強調“老祖宗不能丟”;另一方面,他針對新情況、新問題提出新觀點,堅持站在時代前列,闡述新的理論和新的思想。
三是繼承和發展了《宣言》的基本思想,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貫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因此(從原始土地公有制解體以來)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即社會發展各個階段上被剝削階級和剝削階級之間、被統治階級和統治階級之間斗爭的歷史:而這個斗爭現在已經達到這樣一個階段,即被剝削被壓迫的階級(無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永遠擺脫剝削、壓迫和階級斗爭,就不再能使自己從剝削它壓迫它的那個階級(資產階級)下解放出來”。根據這一基本思想,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而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神圣使命的實現,離不開一個基本的條件,這就是生產力的極大解放和發展。如果離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則是非常渺茫的事情,因此,鄧小平又提出社會主義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
四是繼承和發展了《宣言》“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思想,提出了“社會主義全面發展論”。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根據這一思想,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的宏偉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要求在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人的素質建設和自由發展,建設高度發達的精神文明,并通過有效途徑,如通過發展教育提高人的素質、培育“四有”新人等,把作為社會主義全面發展核心內容的人的發展,變成實實在在的社會主義實踐過程。
2鄧小平理論對列寧主義的繼承和發展
鄧小平對列寧主義采取學習列寧主義中的根本立場、方法和原則,并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態度,形成符合中國發展的指導思想。
一是關于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列寧分析俄國國情,深刻認識到,“在一個小農生產者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里,實行社會主義革命必須通過一系列特殊的過渡方法。”這表明,列寧已經提出各國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從本國實際出發的思想。鄧小平把這一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的環境,在現實的實踐基礎上開創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二是繼承和發展了關于市場經濟的理論觀點。1921年3月,俄共(布)舉行黨的第十次代表大會,會上根據列寧的建議和報告,廢止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規定了新經濟政策的基本方針,允許農民在交完糧食稅之后把余糧拿到市場上自由買賣,以交換自己所需的商品,而不是像先前那樣國家把農民的余糧強行拿走。這一具體措施中閃爍著關于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思想。鄧小平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中,促進了這一理論的科學化。1992年初,鄧小平在視察南方時的談話中系統地闡明了自己對于這一理論的觀點。他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一論述從根本上打破了把計劃與市場作為區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本質區別的傳統觀念,實現了社會主義認識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理論突破。
三是關于時代主題的概括。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列寧根據當時的世界局勢,提出戰爭和革命是當時世界的特征和主題,世界進入了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二戰以前的世界歷史證實了列寧的論斷。但是,二戰結束以后,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世界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鄧小平根據對國際形勢的深入觀察和冷靜思考,以實事求是的創造性精神和高度的理論勇氣,提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的論斷。他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鄧小平通過對世界格局的梳理和時代主題的提煉,抓住世界格局新變化的本質,尋求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契機和基點,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賦予了新的生命力。
3鄧小平理論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產生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偉大理論成果,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思想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鄧小平繼承和發展了這些思想,并用來解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在實踐中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 一是關于思想路線。1941年5月,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第一次對實事求是的含義作了科學的解釋。他說: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鄧小平真正地把握實事求是的真諦,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帶領我們黨重新恢復和確立了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并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內容作了新的更為完整的概括,從理論到實踐系統地解決了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統一的問題。鄧小平指出:“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就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又說:“什么叫解放思想,我們講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情況。”還說:“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
鄧小平堅持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統一,并將其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作為他觀察和解決新時期一切問題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上,指出我國社會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強調這是一個長達百年的階段,制定一切方針、政策都必須以這個基本國情為客觀依據:在社會主義本質問題上,實事求是地承認了我國經濟文化仍然比較落后的現實,確立了發展生產力這個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并多次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要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上,鄧小平特別強調由于各國實際情況的特殊性,各國對于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選擇不可能是一個模式,他明確地指出“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在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目標和步驟上,鄧小平反對任何形式的急于求成的思想,提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長遠戰略目標和“三步走”戰略步驟;在祖國統一問題上,他著眼于港、澳、臺地區的現實情況,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等等。
所有這些,無一不是堅持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重大成果。因此,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使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思想認識逐步從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束縛的桎梏中解放出來。
二是關于群眾路線的思想。毛澤東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作宣傳解釋,化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毛澤東這些論述,科學地總結了黨領導群眾的經驗,完整地提出和闡明了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后來,鄧小平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關于群眾路線的理論,指明了群眾路線作為黨的根本路線、作風、方法的極端重要性。他說:“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鄧小平把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和實際利益有機地統一起來,利用群眾在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具有時代感、新鮮感的生動活潑的形式來指導我國的社會主義實踐。他還強調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一切路線政策的根本標準,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立在人民群眾利益基礎之上,贏得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熱情參與和支持。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群眾路線的思想,提出了關于社會主義依靠力量的理論。他認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須依靠廣大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必須依靠各族人民的團結,必須依靠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依靠力量理論的提出,為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找到了根本的力量源泉,提供了充分的動力保證。
三是關于獨立自主的思想。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澤東和我們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它具有深刻的內涵,就是立足于本國實際,走自己的道路:著眼于本國力量,依靠本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開創的農村包圍城市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就是完全符合中國革命“自己運動”特點和規律的唯一正確的革命道路,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典范。鄧小平準確地概括了毛澤東獨立自主思想的科學內涵,并指明了這一思想的重要地位。他說:“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同時,他結合新的歷史條件和歷史經驗,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要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從而把黨對獨立自主原則的認識提到一個新高度,這也是對獨立自主原則的最好運用和最大發展。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那樣:“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總之,鄧小平理論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理論,為我們做出了理論聯系實際和理論創新的光輝典范。隨著時代的發展,鄧小平做到了在繼承中發展和創新。鄧小平理論是我們解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出現的新問題的科學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