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價值的本質、特征與實現(xiàn)
廉永杰 周家榮
摘 要: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價值本質,是作為價值主體的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客體的追求及其價值客體所具有的教育屬性對主體的滿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價值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內容體系的先進性、主體指向的人本性、主流意識下的多樣性、繼承發(fā)展的開放性、實踐運作的創(chuàng)造性五個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價值實現(xiàn),要從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這一前提入手,正確理解需要與利益的動因,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價值實現(xiàn)的本質,通過“內生性”與“外源性”兩大途徑,同時構建起導向機制、激勵機制、監(jiān)測機制、調控機制等運作機制來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價值實現(xiàn)。
關鍵詞: 核心價值體系; 馬克思主義價值論; 社會主義文化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socialist system of key ideologies lies in the masses of people's pursuit of this system as the subject of ideologies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educational property in the system to the subject. This system is ideologically characteristic of advancedness in content, humanity in leading orientation, persity in mainstream consciousness, openness in succession and development and creativity in practical operation. To realize the socialist system of key ideologies, a good grasp of the essence of the system should be secured and necessary operative mechanisms should be introduced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of key ideologies.
Key Words: system of key ideology; Marxist view of value; socialist culture
“十六大”以來黨在思想文化建設上的一個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之一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總書記又明確指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體現(xiàn)。2008年初,胡錦濤同志在同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代表座談時又強調要著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一步增強全民族團結和諧、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力量。胡錦濤同志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論斷高屋建瓴地指明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思想文化中的戰(zhàn)略作用,揭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對社會主義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知和對社會主義發(fā)展目標的價值判斷,它充分反映了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訴求,規(guī)定了人們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因而以馬克思主義價值哲學為指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行深刻的價值層面分析,有利于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全面理解,有利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更好地發(fā)揮其引領社會思潮、凝聚力量、齊心協(xié)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作用。 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價值本質 人類一切活動的實質都是在追求某種社會價值。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創(chuàng)造、實現(xiàn)和享用價值的過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價值觀,一個社會整體必然要形成一定的價值觀念體系。任何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都是在統(tǒng)治階級主導下形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體現(xiàn),它在我國價值觀念體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導和統(tǒng)領作用,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代表了人們的根本利益,作用于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對每個社會的思維方式、思想品德和行為規(guī)范都施加著深刻的影響。 作為價值的本質,馬克思主義價值論是從人類對象性活動以及主客體關系“兩個尺度”中把握的,正如馬克思所說:“‘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1]。在這種關系中主體本質力量對象化和客體對增強主體本質力量的作用的統(tǒng)一構成了價值的本質,即“價值的本質,是客體屬性同人的主體尺度之間的一種統(tǒng)一,是‘世界對人的意義’”[2]。其價值的本質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在生成方面,價值是人的本質力量或主體性的對象化;在功能方面,價值是客體對于增強人的本質力量和提高人的主體性、人的自由的作用和意義。[3]63-66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也應從這個視角去理解: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形成的,它必然是人民群眾的主體本質力量對象化的結果,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體現(xiàn);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于提高增強主體本質力量具有重大意義。這兩個方面統(tǒng)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基于此,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與邏輯關系中去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價值本質: 1. 人民群眾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精神產品的主客體關系 在馬克思看來,所謂價值是個關系范疇而不是實體范疇,即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特定關系。為此,在人民群眾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對關系中就要進行主體、客體劃分。從認識論視角分析,人民群眾是這一對價值關系的價值主體。馬克思和恩格斯對社會歷史的研究,始終是把人作為社會存在的本體基礎。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明確指出:“首先應當避免重新把‘社會’當作抽象的東西同個人對立起來。個人是社會存在物。”[4]作為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人民群眾無疑是思想支配行動的社會主體。馬克思主義價值論理解的客體屬于物質、社會存在,包括人們認識或需求的精神現(xiàn)象與精神產品,當然這種精神客體不是孤立存在的獨立物,歸根結底是在物質運動形式中,物質承擔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無疑是我們黨在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最新精神產品,相對廣大人民群眾價值主體而言,從關系維度上講它為價值客體。 2. 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追求 作為有思想、有意識的主體的人,除了物質需要、秩序需要外還有精神的需要。精神的需要主要體現(xiàn)在對真善美的追求,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科學熔鑄,對理想信念情操道德的真實的想像。這種精神的需要是歷史發(fā)展的過程,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不斷提升其需要層級與需要程度。當物質需要得到較充分的滿足、社會秩序需要達到非暴力作用而形成的穩(wěn)定后,精神需要將會成為人們重要的需要指向;同時這種精神需要,經由離散的社會個體需要整合為合目的性、合規(guī)律性的社會群體需要,它是由社會群體對社會訴求得到滿足并在社會實踐中顯現(xiàn)出來的意義上的需求;這種精神需要在得到實現(xiàn)的過程中,會造成主體間的價值增殖和形態(tài)的轉換。價值增殖表現(xiàn)在社會成員之間普遍交往產生的相得益彰的實際效應,形態(tài)的轉換表現(xiàn)在精神需要的滿足會成為滿足社會成員物質與秩序需要的推動力量,從而促進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 人的需要不僅可以以利益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也可以以觀念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那些反映了人們某種內心的需要或利益的要求之思想觀念,只有經過在共同體內的傳播,被共同體多數(shù)成員所接受,才能對共同體成員的行為造成影響,形成約束力。”[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恰是以觀念形式來反映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指向,它代表了人民群眾的精神利益,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屬性,反映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 3.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屬性與目的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為靈魂,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為主題,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精髓,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基礎。它將指導思想、奮斗目標、精神動力、道德規(guī)范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完備的核心價值體系。理論的作用在于指導行動。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中,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這充分反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精神客體的教育屬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精神產品,其目的是在實踐中發(fā)揮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打牢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基礎,凝聚人心,激發(fā)活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奮斗的巨大作用,這種作用從終極目的上滿足了價值主體——人民的需要。它對于提高人們的思想水平、精神境界、道德情操以及人格的完善和主體性的提升都有著重大的促進意義。人民作為價值關系范疇中的價值主體,在主客體相互作用和影響下,自覺地吸收和接納核心價值體系,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意識體系中并外化為自己的行為,從而堅定地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昭示的美好價值。 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價值特征 核心價值體系的共性構成了共有的基本特征,不同的核心價值體系又有著反映個性特質的基本特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除了一般意義的特征外還有著自身鮮明的價值特征。 1. 內容體系的先進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四個層面構成了其基本內容。馬克思主義是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的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的科學,是關于人類走向全面發(fā)展的、真正得到解放的科學,在實踐中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因而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旗幟和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過實踐印證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實踐相結合的惟一正確的道路,是中國現(xiàn)代化和中華民族崛起的必由之路,以這條道路作為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激勵著人民滿懷信心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不斷推向前進;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柱,是中華民族凝煉、積淀、薪火相傳的精神血脈和體現(xiàn)時代特征、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社會主義榮辱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倫理道德的統(tǒng)一體,它既適應現(xiàn)階段人們的道德實際,又引領人們榮辱觀念的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四個層面各自的先進性整合成整個體系的先進性,且四個層面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相互貫通、相互促進,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 2. 主體指向的人本性。價值屬人是衡量界定價值的關鍵所在,任何價值體系都具有主體指向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體指向是人民,所以具有鮮明的人本特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也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核心,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是貫穿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主線。馬克思主義人本性決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人民所創(chuàng)造,為人民所實現(xiàn),為人民所享用。它具體表現(xiàn)為人民在核心價值體系中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出人民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即自主地進行價值分析和評判,能動地接受和吸納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核心價值體系,最終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為人民所享用。 3. 主流意識下的多樣性。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指導下的黨的思想路線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正是遵從黨的思想路線,在主流意識統(tǒng)攝下做到多樣性。在當今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日益增強的情勢下,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價值原則,因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中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為此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兩點論,一方面,不能因強調層次性而降低甚至否定先進性;另一方面也不能形而上學地用一個標準來要求所有的社會成員,而是要“倡導積極的、支持有益的、允許無害的、改造落后的、抵制腐朽的”[6]。從價值論上說,就是要滿足不同層次的價值主體的多樣性需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正是做到了先進性與廣泛性、一致性與差異性、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成為聯(lián)結各民族、各階層的精神紐帶。 4. 繼承發(fā)展的開放性。任何核心價值體系都是繼承與發(fā)展的集合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正是以開放的姿態(tài)在繼承優(yōu)秀文化的基礎上發(fā)展形成的。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它只有站在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全部知識和文明基礎之上,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適應,才具有無窮的真理力量,因而要做到除了繼承發(fā)揚中華民族以及世界優(yōu)秀文化文明成果外,還應將以往價值體系中反映一切社會成員共同要求的積極內容加以熔鑄并賦予新的含義,使之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有機成分。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容乃大”的本質體現(xiàn)和價值特征。 5. 實踐運作的創(chuàng)造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個開放的體系,它為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保持其質的規(guī)定性的前提下,不斷在實踐運作中勇于創(chuàng)新,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生命力之所在。作為價值主體,人民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新內容,以保持核心價值體系的鮮活性;不斷創(chuàng)新方法,以提高核心價值體系的實效性;不斷創(chuàng)新機制,以建立核心價值體系的長效性。為此要求我們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增強創(chuàng)新能力,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滿足價值主體新的需求,同時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往復循環(huán)中,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達到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