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半封建農村”向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嬗變

朱微 顏丙凱 闞巍

摘 要 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村獲得了20余年的快速發展,但這尚不足以從根本上扭轉我國農村數千年來積貧積弱的落后狀況。目前我國很多農村還保留著許多封建社會小農經濟的特征,筆者稱為“半封建農村”。闡述了半封建農村的發展歷史及現狀,分析了它的主要特點,并提出了半封建農村向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的一些措施。

關鍵詞 農村 小農經濟 社會主義新農村

我國的農村發展經歷了2 000余年封建社會的發展,其自給自足的生產形態,是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社會形態之一。建國以后,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社會結構、意識形態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村也不例外。但是,相對于城市迅速發展的腳步,農村還保留著許多封建社會的特征(不包括沿海發達地區新型農村城鎮區域的農村范圍),由此筆者提出“半封建農村”的概念,來重點討論這些區域農村的經濟文化特點及發展路徑。

1 半封建農村的形成

20世紀40年代,針對發展中國家如何發展本國經濟、如何趕超發達國家的問題,西方發展經濟學界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論,其中之一就是優先發展工業理論。20世紀50年代初,我國也借鑒采用了這一發展戰略,但由于發展資本積累不足,只有依靠農業剩余,采取“以農養工”政策,以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的形式將農業剩余轉向工業以支持工業的發展。然而,這一發展理論的缺陷在20世紀60年代就顯露出來,那時許多采取這一發展戰略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出現了停滯。此時西方發展經濟學家開始審視這一理論,他們認為,工業化已被推崇到了損害農業的地步,農業發展受到嚴重阻撓,要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必須重視農業的發展。從此,工業與農業的協調發展被發展經濟學家所重視。而在我國,“以農養工”政策實施達30年之久。中國的農村經濟歷來都比較薄弱,而且發展極不平衡。20世紀50年代初,剛剛實施完土地制度的重大變革,為使工業化順利實施,我國還實行了世界僅有的二元戶籍制度、二元就業制度、二元社會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城鄉截然不同的制度。而且從經濟上實行“全民”和“集體”兩種形式,把國民待遇劃分為吃“商品糧”和“自產糧”的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二元”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割裂了城市和農村的聯系,是農村成為為工業化生產提供原始積累的工具。既限制了農村經濟發展,又約束了農村社會發展,人為的“障礙”阻擋了農民的視線,落后的通訊、交通等條件使農民一直在狹小的區域內交往,比較一直是在低水平下進行的,而且極易滿足,發展也是緩慢的,因而也更多地保留了封建小農經濟社會的特征。1958年成立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是國家對農村社會經濟的全面控制和壟斷。“公社”不斷用強力消滅萌生中的商品經濟幼芽,也就使自己呈現出十足的自然經濟特征。所謂囊括工農商學兵諸方面的體制,實質是企圖使其成為自給自足的莊園式的組織,這顯然是十分落后的。當20世紀80年代初“人民公社”解體時,農民從“集體”所分得的“資產”相當有限,可以說20余年人民公社期間的農村生產力盡管由于興修水利、普及農機等略有提高,但加上人為因素的破壞,實際提高不大。實施聯產承包責任制后,以前所壓抑的生產力釋放出來,生產力有了巨大發展,但農村經濟仍然保留強烈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色彩。隨著以聯產承包為特點的第一階段農村經濟改革的制度效應釋放殆盡,農村經濟便無較大發展。實施市場經濟以來,農村體制改革一直落后于城市,無論是農村經濟管理體制,還是行政管理體制,長期不明確,一直延續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管理模式,沒有整體改革計劃,哪方面出了問題,就在哪方面改革一下,猶如“庸醫”治病,沒有把握“病體”的全部,東“割”一下,西“剜”一塊,最后“病人”是“千瘡百孔”,更難醫治。農村體制改革不明帶來的不僅是社會經濟發展緩慢,而且對農民的“亂收費、亂攤派、亂集資”現象屢禁不止,這些人為因素也直接或間接地拉大了城鄉社會、經濟發展差距。

2 半封建農村的特點

2.1 經濟上的自給自足與相對落后

現今的中國農村經濟,或多或少的都帶些自給自足的封建小農經濟特色。而對于本文所研究的“半封建”農村,基本都體現為強烈的自給自足的經濟色彩。由于二元經濟和二元社會結構的存在,農民被局限于農村,農村與城市割裂,人口、信息、資源的流動都較少,近年來農民進城打工增多,但是農民工的根在農村,他們難以負擔城市生活的高成本。這種自給自足的經濟無疑是不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脫離了主流經濟的發展自然難以分享改革的成果。

“二元經濟”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下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是導致農村貧窮落后、資本積累薄弱、生產方式落后的重要因素。當20世紀80年代我國完成農業支持工業這一目標時,并沒有大力實施第二步驟——工農業平衡發展,而是繼續以糧食收購、稅收、土地征用等不等價政府收購形式"掠奪"農村,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民收入難以提高。而且,經濟的發展越是滯后,農村組織的“半封建”特點越是明顯。

2.2 民主意識的缺位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和建國后翻天覆地的改革,中國農村發生了巨大變化,舊時以家族管理為特征的村民組織不復存在,但是家族的影子在現今多數的農村中還大量存在。由于二元結構的存在限制了農民的流動,實際上現在農村村民一般還是由幾大家族構成,家族內部的聯系還是很緊密,并且成員都注意維系本家族成員的利益,因此即使是在如今村民選舉自治的情況下,這種封建家族管理的影子還是顯現其中,理由很簡單,成員多的家族自然在選舉中占據優勢。在筆者調研過程中,還曾經發現過村支書“世襲”的情況,老子在位時對兒子可以栽培,掃平道路,一待時機成熟便扶持上馬。綜觀農村基層民主的現狀,筆者認為,村民的日常生活基本還是按照傳統的倫理道德來行事,其中不乏封建思想的糟粕,民主意識的深入任重而道遠。

2.3 精神文化建設的倒退

自從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以后,農村精神文化建設步履維艱,由于經費的缺乏,縣級文化館等文化設施運轉困難,農村的精神文化建設實質上出現了倒退,昔日農村常見的放電影、戲曲演出等活動難得一見。隨著政府在農村管理職能的弱化,農村文化的建設缺乏正確的引導,導致許多封建習俗卷土重來,不良婚喪嫁娶習俗重新出現。村民由于農耕工作的特點,在家閑暇時間很多,由于缺乏教育和引導,賭博風氣在很多地方盛行。

3 半封建農村向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的途徑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并把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要求概括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從半封建的農村,邁向社會主義的新農村,體現了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的發展,是我國現在農村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方向。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3.1 在國民收入分配政策上實現新的突破,將農業養育工業政策轉變為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

“三農”問題起于農業養育工業政策,解決“三農”問題,則要實行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農業哺育工業、工業反哺農業,是經濟結構轉換過程中,國民收入在工業和農業兩大部門之間的再分配問題。工業反哺農業,就是調整國民收入格局,將對農業的“取”大于“予”轉變為“予”大于“取”。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到了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其判斷依據主要有:①我國已經具備實行工業反哺農業的經濟特征。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達到1 000美元,即具有了工業反哺農業的能力。2004年我國人均GDP為1 490美元;②財政補貼能力增強。這也是實施工業反哺農業最直接的條件。2004年,我國國家財政收入達到2.63萬億元;③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為我國進入工業反哺農業提供了更成熟的條件。我國正在走先行工業化國家所未走過的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意味著我國現在的工業較先行工業化國家當年的工業成長速度更快、資質更好,將為工業反哺農業提供更好的條件。筆者認為,近期迫切需要做出的制度安排是,改變城鄉二元公共財政制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明確界定“農業總投入”的范圍和科目,以增加財政支農資金的透明度和可檢查性,進而保障國家財政資金對農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的法律規定落到實處;完善財政支農的方式,如建立和完善農民收入補貼、主要農產品最低收購價、農業技術推廣補貼等農業補貼制度。

3.2 建立適應現階段中國經濟水平、社會結構及價值觀念的可行性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框架

現階段是建立農民養老保障等農村社會保障的“黃金時期”。世界已有研究結果表明,一個社會老齡化高峰到來之前的三四十年是以儲備積累方式進行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建立的最佳時期,建制時間越短越被動。我國農村21世紀30年代開始將總體步入老齡化社會,而現在總撫養率低,若不抓緊這一黃金時期開始建立并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到21世紀中期我們將陷入嚴重困境。①全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首先,要準確界定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其次,科學地界定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線標準;最后,合理籌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一般說來,鄉村經濟條件好的主要由鄉鎮與村集體負擔;鄉村經濟條件差的主要由市、縣、鄉三級負擔。隨著公共財政體制的建立,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也應發揮相應的作用。②全面建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為農民提供醫療風險分散的機制非常的重要。由于商業保險制度成本較高,因而可以考慮全面建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當然也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商業醫療保險。③以家庭養老為主,根據經濟發展水平高低建立水平各異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在現代農村,我們在強調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過程中,仍然可以利用與發揮家庭養老的功能。這一方面是因為農村家庭養老在現代社會中可以極大地減少政府在老年保障方面的負擔;另一方面,家庭養老在老年人的日常照料、生病護理、精神安慰等方面也有著獨特的作用與效果。在此基礎上,各地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建立相應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3.3 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的非農化和人口城鎮化,從根本上改變城鄉居民二元就業的發展政策

賦予農民享受自由進城和自由遷移的權利,改革城鄉居民不平等的就業政策,建立城鄉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取消針對農民工進城就業的各種準入限制,實行一視同仁、平等競爭;城市政府應承擔對進城農民工子女普及義務教育的責任,把進城農民工納入城市社區管理范圍,依法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加強對農民轉移就業的培訓。

壯大產業組織,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我國農業的弱質性,除了農業承擔養育工業的功能而投入嚴重不足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產業組織小且較弱所致、使得農業難以步入良性發展軌道。破解農業問題,核心是增強農業競爭力。這一目標的實現可以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路徑、以家庭經營為基礎,通過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將產業鏈整合在一起,并與發達的市場網絡連接,解決分散小規模經營與大市場的對接問題。農業產業組織發展壯大的基本思路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方向,形成“公司+合作社(協會)+農戶(現代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戶”、“合作社+公司+社員”等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 [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

2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中國農村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2004

3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中國農業政策回顧與評價[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4 農業部課題組.新時期農村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5 徐滇慶.中國社會保障體制改革[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6 尚長風.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J].中國財經信息資料,2002(3)

7 徐智環.城市化弱質與中國農村過剩人口轉移[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4(7)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