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倫理規范:簡析我國市場道德原則的建設
李剛
論文關鍵詞:市場經濟;社會道德;社會主義
論文摘要:我國道德建設性中仍存在市場利己性與社會道德利他性的矛盾性難題,但社會自身體制的發展內在蘊含了市場對道德建設的要求,并有效的促成了市場與社會道德的融合,為我國社會道德的建設問題提出了新的原則。
近幾十年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偉大的成就,這主要歸功于經濟體制上的改革,它解放了生產力本身,極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但市場經濟也給社會帶來了些負面影響。如市場中的爾虞我詐、假貨泛濫等現象,不但影響了市場的合理建設,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波及社會的和諧安定。
一
亞當斯密著名的“無形手”理論中提出了“經濟人”的假設,“經濟人”的趨利本性決定了他的理性原則:“付出最少,得到最多”。這條原則貫穿了一切商品經濟活動,無論是商品經濟階段還是市場經濟階段,只要有商品交換行為,它就一定起作用。這是商品經濟活動的利己本性決定的,換句話說,商品經濟活動得以運行是以人的利己本性為基礎的。誠如阿馬蒂亞·森所說:“如果不是自利在我們的選擇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正常的經濟交易活動就會停止。所以,無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經濟人現象必然存在,經濟理性原則必然支配著現實人們的思想,影響著人們的行為。人們在市場活動中要想實現這一原則,只能通過不等價交換的手段來完成,而不等價交換行為活動又要求行為個體采取不合理的行為,這也就決定了經濟活動必然是無道德而言的,換句話說,社會道德帶不來經濟效益?!扒笮?,就不講道德;企求道德高尚,就會失去經濟效率;沒有剝削,便不會有利潤,更談不上資本的增殖。可見,經濟與道德、利己和利他這兩種截然相背的價值取向必然導致二者的二元互斥,而經濟必然性又以其自身的鐵的規律在漠視著人的道德情感中為自己開道。有些學者不無偏激地說,市場經濟制度是建立在“性本惡”的前提假定下的,“市場經濟之被推崇,不是由于它是多么的‘高尚’或‘高級’,相反,而是因為它的‘低級’一它不要求人們都是善良的君子,相反,它是一種可以使雞鳴狗盜之徒相互交易、相互合作(通過交易合作)發展經濟的制度;因為它依賴的不是道德教化,不是人的善行,相反,它處處假定你不善,假定你不講‘道德’,只顧私利,然后在此假定下,處處用合同、法律等制度去防小人,防范惡行,以此來保證人們較為放心地交易、競爭并合作下去?!币虼私洕鷮W“不講道德也不應該講道德。”因此,只要有經濟活動的地方,就必然存在著不合理的行為,這也就是我國市場經濟中難以杜絕不道德現象的原因。
可見,市場經濟的本性利己與社會道德本性利他的二元互斥成為了道德建設的根本難題,因此,有些人提出了“代價論”,即市場經濟,或泛義地說,經濟發展的善總需以社會倫理道德的淪落的惡為代價。但這個論點受到了較多的批評。的確,假如市場經濟根本不促進人們的人格與精神在某些方面的提高,那么單純的更大的經濟福利似乎不值得以倫理道德的犧牲去換取。此外,有些批評者還指出,亞當斯密的“經濟人”的本性是抽象不現實的,人的真正的本性是社會性,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也就是說,人的本性是與社會制度本身聯系的,一個合理的社會制度直接影響著個人的本性的發展。所以,他們認為“經濟人”在社會主義國家根本不會存在,而巨他們甚至還提出了“公有人”的概念來取代“經濟人”,但這很難讓人信服,它無法解釋人對經濟利益追求的現實性。其實,亞當斯密“經濟人”的本性利己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在以商品活動為基礎的社會特定發展階段,商品活動必然通過刺激人的這一本性來實現它自身的運轉,但這只是社會發展的特定階段才有的現象,它不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最終目的,社會主義的發展必然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基礎,而且即使在市場經濟時代,市場的利己性也只是作為社會的一個基礎層面而言的,它不代表社會的所有層面,換句話說,社會自身發展的全面性決定了市場的道德性是不能抹煞的。
二
市場經濟社會非但不會因為市場自身的功利性而排斥道德建設的可能,而且道德作為社會的產物,社會發展自身體制中內在蘊含了對經濟主體的道德要求。
首先,社會發展促成了市場經濟生活中獨立人格的發育,以及與止匕適應的自由、權利觀念的發展,為現代人的道德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育班。自主、自尊、自強、自立的精神的發展不僅引導人改善其物質生活境況,而且引導人發展真精神價值。當然,我們不可能在古樸的高尚與現代的高尚之間劃出嚴格的界限,純樸的高尚與現代的高尚都具有永恒的道德價值,但現代人的高尚必定是人的自由選擇的價值。獨立人格及自由、權利、尊嚴觀念的發展也剝吏現代人全面介人社會公共生活從而拓展這些生活領域并發展其價值的重要促因。而目現代社會的民主化進程離開了與之同步的道德價值的社會制度也是不可想象的。
其次,社會自身發展要求市場經濟對道德的積極肯定,并使其參與到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之中,承認社會存在的“善”價值,為其提供正當合理的價值辯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道德體系尋求更高更合理的倫理價值理想,也就是說,她不是一般地強調社會功利或效率,而是強調社會的共同福利和共同富裕,強調整個社會共同體的公正與和諧;倫理道德作為一種價值科學,其著眼點或根本價值導向總是指向社會整體的普遍價值和長遠價值,高度關注各種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的和諧,強調積極參與社會合作與實現個人自我完善的辯證統一;一定社會的倫醚德總是在社會生活實踐的基礎上,為各種社會關系的和諧和人的自我完善提拱一種渠埔蓬駐想的價修宣求目標,道德倫理的應然性理想對于凝聚社會民心、提升社會文化精神,從而最終為個人的全面發展構建提供必要而充分的精神資源。正是倫理道德的價值性、超越性和實踐性構成了社會的價值支撐和精神力量。 最后,社會體制內在的經濟生活中所要求的公平、誠實規則促成了個人支持公共生活中的社會正義這一核心價值。一個在市場經濟生活中重視公平誠實規貝組的人往往傾向于在公共生活中對社會正義感的培養,而且也傾向于肯定道德德性的價值。雖然實際生活中也有反倫理地從事市場活動的人慷慨扶持公益的例子,但他們常?;蛘呤菍σ酝盂E或某種其他用心的掩飾,或者是對池聽經歷的一種私輟的倫理上的轉變的證明。所以,如果我在市場經濟生活中是一個倫理的經濟人,我可能在道德發展上有兩種可能性?;蛘?,我可能止步于做一個倫理的經濟人,一個理智健全的通情達理的人,消極地遵守公平誠實的倫理準則,不去損害他人的正當利益,但當自己的正當權益受到侵犯時則必定起而維護之;雖然在此同時我也抱有同情心,并且欣賞高尚的道德,但不打算身體力行之?;蛘撸乙部赡茉谧鲆粋€倫理的經濟人的同時,積極地發展公平誠實的倫理規則,發展自己的社會正義感,發展自己的道德德性、同情心、公益心、奉獻精神,以及自己對社會的共同價值的領悟,拓展自己的道德精神世界,成為一個道德的人。
三
市場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道德建設的要求,它是社會自身發展的必然結果,與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相適應,而且,這種融于社會的適應性使社會道德本身不再是千古不變的僵死教條,而是與特定的社會階段發展特點相結合下的新原則,有效地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所以,我國的市場經濟道德原則也正是在這一原則下建設的,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平等原則
在市場上,交換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不能把特殊的身份帶入市場,任何牛爭漢荀啥破壞等價交換的原則。平等就是指作為商品交換者權利的平等,在交換規則面前平等。交換關系中的平等膺測反映在政治領域,就是民主政洽,人們在政治權利與義務上,在政治地位上是平等的。如果說,在私有制條件下,由于人們在生產資料占有上的不平等,使得交換關系中的平等與政治上的民主萎琴育虛偽性的話,那么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由于公有制,人們在生產資料占有關系上的平等,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才成為現實。這種平等關系不僅體現在經濟、政治領域,而且也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干群、父子、夫妻、兄弟、師生、朋友都是平等關系。平等原則成為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
2.自主原則
市場交換的主體具有獨立性。這種獨立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利益的獨立性,主仲有自身的利益,正是這種私利成為主體參與市場競爭的強大動為;另一方面是主體權力的獨立性,在不損害他人的前提下,主體有權根據自身的利益與意愿來決定自己的行動,并承擔行為的后果。所謂自主原則就是承認主體獨立性,要求人們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浮碗人他人的私利,并尊重別人的權力,尊重別人的意愿,不能隨意干涉別人。作為主體自身,必須對白己的行為負責。
3.誠信原則
在商品交換中,交換的商品必須貨真價實,以假充真,以劣充優,必然損害等價交換的原則。在現代,信用成為最廣泛的經濟關系,甚至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誠信原則成為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誠即是真實,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清;誠的反面是偽,商品交換中的欺詐行為,人際關系中的虛情假意,即是偽。信即遵守諾言,言必信,行必果。誠信不僅是市場經濟的要求,而且是人際交往的普遍要求,所以,自古以來誠信原則就是做人的翡夢卞準則。
4.人道原則
市場經濟雖然承認人的物質利益,但其前提是物質利益從屬于人、服務于人,不能見物不見人、所謂人道原則,就是把人當作目的,珍惜人的生命,尊重人格,維護人的尊嚴。在現實生活中,經濟原則并不一定與人道原)}}相符,人道原則高于經濟原則,不能以經濟原則損害人道原則。在市場上,人可以出賣勞動力,但不能出賣人格。
君之,健全的市場經濟生活一方面可能阻滯人的道德精神的發展,一方面又肯定地給人的道德精神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盡管它并不自然而然地帶來這種發展。重要的是,市場經濟生活不是我們的全部生活,甚至不是我們的生活中的最主要的部分。我們的精神發展的源泉不單只來自經濟生活,而且來自我們的其它生活領域。生活呈現給我們多方面的生活價值。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除了希望市場生活健全有序之外,通常還希望我們的整個生活月鏡鼓勵我們珍視并發展這些內在的道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