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中國特色道德文化體系,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孫曉峰
【論文關鍵詞】中國特色 和諧文化 道德文化 核心價值體系
【論文摘要】完善中國特色道德文化體系,是目前走出我國實際存在的道德困境的迫切需要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深切呼喚;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在要求;是發展先進文化和建設和諧文化的的核心內容。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必須高度重視道德文化理論建設,構建并完善中國特色道德文化體系,正確處理批判繼承與綜合創新、道德建設與法律建設的關系,切實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積極推進道德文化建設的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
完善中國特色道德文化體系,既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也是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內在要求,更是鑄造和諧社會與和諧文化之魂。本文就此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
所謂文化,是指一定社會的經濟與政治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道德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的歷史發展和邏輯演變過程。它是在人的實踐活動基礎上逐漸形成的處理人際關系(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個人與集體、集體與集體)的原則、規范,是社會生活有序發展和穩定發展的一種精神力量。縱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道德發揮著自己獨特的重要作用。沒有它,整個文化就不可能存在,或只能無意義地存在。西方道德傳統推崇理性、科學和人道精神以及個人主義的道德原則。黑格爾認為,世界歷史的進程無非就是人類理性運動的過程:馬克斯·韋伯說:“現代生活是由理性的經濟道德、理性的精神以及生活態度的理性構成的,未來的世界文化將是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有機結合或統一。”中華民族倫理道德文化十分豐富,德治德政思想源遠流長。道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相當于宗教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以德治天下,是中國文化獨有的智慧。孔孟所開啟的儒家道統始終把成德立人看作人生的最高價值,把道德實踐看作實現人生理想的根本途徑。今日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由于面臨特殊的世界環境和處于轉型社會時期更需要一種理性精神和道德文化的支撐。構建中國特色道德文化,成為大變革時代的重要使命。這是因為:
第一、構建中國特色道德文化是走出道德困境的迫切需要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深切呼喚。當前中國,正經歷著社會轉型、體制轉軌和文化嬗變。新生活的誘惑與舊心態的禁忌,使人們陷入了無法回避的道德困境。道德評價失范,價值取向紊亂,道德教育扭曲變形,社會道德控制機制弱化,各種各樣的非道德主義泛濫。以職圖利、損公肥私、貪污受賄、生活腐化等現象成為社會公害;見利忘義、為富不仁、假冒偽劣、坑蒙拐騙、欺行霸市等違法現象時有發生、屢禁不絕;吸毒、賭博、賣淫、嫖娼、納妾、拐賣婦女兒童等丑惡現象死灰復燃、沉渣泛起,甚至連歷來被稱為“凈土”的教育和學術領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蝕,這一切不能不強烈震撼我們的心靈。精神的貧困、倫理的沉淪、靈魂的迷失相當嚴重,在一定程度上威脅著社會秩序的穩定和經濟的繁榮。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國家制定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系列措施為中國人民走出道德困境指明了方向。構建中國特色道德文化是在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基礎上重新確立道德理想的實質性舉措。
第二、構建中國特色道德文化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在要求。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而真正成熟的市場經濟也必定是道德經濟。道德本來就是法律的基礎,法律則是從道德延伸或升華而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與發展,特別是面對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網絡化的新形勢,迫切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道德體系。WTO的基本原則(包括公平交易的原則、透明度原則、非歧視原則)在更深層次上蘊涵著道德人格的要求。全球化規則本質是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在國際競爭中沒有信用就沒有競爭的資格。市場經濟有自己的運行規律,其本質是一種契約化即理性化的經濟行為,它推動人們走向市場競爭,驅使人們去追求最大利潤,促使人們自覺實現產供銷渠道暢通,啟迪人們按照價值法則辦事。所有這一切,都涉及市場經濟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需要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道德規范去發揮調節作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公平、公正、公開,必須講道義、重信譽、守合同,靠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致富,按照社會道德規范和法律法規經營,否則必然損人害己。誰講職業道德,誰就會贏得顧客和市場,取得競爭的優勢;反之,就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在市場上就站不住腳,甚至身敗名裂,受到法律的制裁。
第三、構建中國特色道德文化是發展先進文化和建設和諧社會的核心內容。先進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靈魂,是歷史發展的內驅力。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中國共產黨根本性質的內在要求。在當代中國要發展先進文化,必須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工程,集中體現著精神文明的性質和方向,對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有巨大的能動作用。構建中國特色道德文化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對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
構建中國特色道德文化,是歷史賦予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責任,是一項系統工程和艱巨任務。我們要以高度的政治、社會責任感,加倍關注并積極探索中國特色道德文化建設的新途徑。
第一,必須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切實加強道德文化理論建設。“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們黨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其鮮明的時代特色集中表現為先進文化觀,明確了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標志,確定了當代中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前進方向和發展方略,突出了構建中國特色道德文化對社會廣大成員引導、激勵、凝聚和提升的重要功能。科學發展觀是新階段的旗幟、綱領、指針,蘊涵著對科學文化和道德文明的系統思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運籌,對中國整個社會發展和未來世界走向具有根本指導意義。加強道德文化理論建設應以“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頌揚真善美、鞭撻假丑惡為主題,以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為目的,以點燃精神的火花和淬煉思想的力量,感染人、鼓舞人、引導人、塑造人。
第二,必須圍繞現代化這一時代主題,著力構建并逐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文化體系。一個社會的道德體系應包括道德觀念體系、道德規范體系、道德評價體系三個部分。近些年道德困境的出現,其癥結就在于我們缺乏一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新的道德文化體系,使人們無所適從。《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面向正在建設和發展著的市場經濟,堅持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堅持繼承和發揚民族優良傳統并積極吸收外來優秀文化成果,構建了新的道德體系的基本框架,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價值導向,充滿先進的文化、文明精神,有利于社會主義社會人的精神世界的升華和社會主義社會的全面進步。我們要在貫徹執行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逐步完善。當前,最緊迫最突出的任務:一是使道德規范具體化、經典化、系統化。道德要求簡約、通俗,更精煉優美、更全面完整、更富有哲理、更具可操作性,便于記憶、傳誦、遵守、實踐;二是使道德教育大眾化、持續化、終身化。終身教育是學習化社會的基石,而道德教育終身化則是文明社會發展和前進的精神支柱;三是使道德監督社會化、經常化、有效化。沒有健全的監督評價機制,道德建設的各項要求就不可能落到實處。 第三,必須處理好批判繼承與綜合創新的關系,努力尋求現代道德和傳統道德文化的結合點。和諧社會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強調多樣和諧。中華民族歷史悠久,道德文化博大精深。其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克明俊德、以民為本,立身惟正、明道善策、舉賢任能、教而后刑等方面。其基本特點在于“重人倫關系、重精神境界、重人道精神、重整體觀念、重修養踐履、重推己及人”。對這些優秀道德文化成果要繼承并發揚光大。當然,要對傳統道德文化進行現代轉化,與時俱進,大膽創新,尤其要更新德育觀念,豐富德育內容。當今的道德教育己不應滿足于抽象的“弘揚人性”,而要從全球的角度,從“人與自然共生”的角度,從人類由競爭走向合作的發展趨勢中,著力解決人類面臨的問題,如人類與自然和諧的問題、各民族之間相互依存的問題、人類潛能開發問題、個體精神滿足的問題、科學技術倫理問題等帶有全球性、開發性、發展性、精神性的問題,更注重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維能力和道德實踐能力的提高。同時我們還要以開放宏遠的眼光、海納百川的胸懷、熔鑄百家的氣魄,學習借鑒世界各國一切優秀道德文化成果。
第四,必須處理好道德建設與法律建設的關系,積極推進道德文化建設的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法治以法律的權威性和強制性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重在懲戒惡行;德治以道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重在引導向善;法律懲治惡行于己然,道德節制邪念于未興。道德對立法、司法、執法等法治的各個環節起著重要作用,道德還可以彌補法律的缺陷。古今中外的許多事實都充分說明,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沒有具有強制性的法律不行,沒有相對彈性的道德規范也不行,只有使兩者緊密結合,才能相輔相成。注重道德制度建設,即把凡是可以轉化為制度、法律的道德規范都納入制度、法律之中。這是近幾十年來西方國家進行道德建設的一條成功經驗。
一些國家直接制定了《道德法》,如美國于1978年通過了《政府行為道德法》,1989年通過了《政府道德行為改革法案》;韓國于1993年通過了《公務員道德法》,2003年公布了《公務員保持清廉行動綱領》。從我國的實際出發,為了社會的長治久安,特別是在社會轉型期和新舊道德的歷史嬗變期大量社會問題出現的情況下,要加快規范道德行為的立法和社會公約建設,健全社會賞罰機制,賞善罰惡,創造良好的道德環境。執法部門應嚴格執法,堅決清除社會丑惡現象,堅持反腐敗斗爭,穩準狠地嚴厲打擊各種社會犯罪,有力地配合促進道德文化建設。當然,道德文化建設的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并不是簡單地將所有的道德規范都法律化,道德本身有自己的特殊性及規律。如果將所有的道德規范都法律化,在實踐上也是行不通的。
盡管中國特色道德文化的建設任重而道遠,但我們堅信,只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序發展,民主法制日趨完備,文化環境日臻高雅,社會教育日益合理,我們就一定能夠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道德文明和倫理精神。
【參考文獻】
[1]馬克斯·韋伯.經濟通史[M].倫敦:1961.英文版.
[2]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胡錦濤.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J].
[4]周桂鈿.儒學在21世紀素質教育中的價值.儒學與中國文化現代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