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狀況及對策分析
王紅艷
摘 要:通過調查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狀況,總結了高校在進行榮辱觀教育過程中的成績和不足,進而從途徑著手提出高校加強大學生榮辱觀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榮辱觀;狀況;對策分析
2006年3月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發表了“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論述,強調要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此后,全國高校掀起了開展學習貫徹“八榮八恥”的熱潮。那么通過一年多來的學習,在校大學生的榮辱觀狀況如何?圍繞這一問題,我們面向五所高校的大學生發放問卷1000份,開展了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狀況調查,通過對相應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以下問題值得關注。
1 回答“胡錦濤提出的‘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您的看法是什么”
選擇非常贊同的約占62.1%,選擇基本認同的約占34.8%, 選擇不關心的約占2.5%,選擇反對的約占0.6%。在回答“你對社會主義榮辱觀了解多少?”時,回答認真學習研究過的約占9.7%,回答知道基本內容的約占86.4%,僅僅聽說過的約占3.8%,沒聽過的約占0.1%。可見,在大學生群體中,對“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贊同或認同占絕對優勢地位,他們是貫徹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支持者和擁護者,只有極少數人對其漠視或反對。這兩組數據表明:一方面高校在開展榮辱觀教育時,對其內容的宣傳、普及做的較好,為深入開展榮辱觀教育活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另一方面,認真學習研究過的僅占9.7%,表明高校下一步的工作要注重引導學生加深對榮辱觀的認知和理解;仍有部分大學生對榮辱觀教育漠視或反對,警示我們榮辱觀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立竿見影的事情,高校仍然任重而道遠。
2 回答“‘八榮’里面大學生最需要加強的方面”
依照大學生選答人數所占比率由大到小的順序依次為,以辛勤勞動為榮的約占19.7%、以誠實守信為榮的約占18.2%、以熱愛祖國為榮的約占17.9%、以艱苦奮斗為榮的約占15.1%、以團結互助為榮的約占10.1%、以服務人民為榮的約占9.7%、以崇尚科學為榮的約占5.1%、以遵紀守法為榮的約占4.2%。有幾點值得注意:首先,以辛勤勞動為榮成為大學生認為在“八榮”當中最需要加強的。究其原因,不排除以下兩點:(1)通過高考獨木橋后一些大學生放松了下來,對自己要求不夠嚴格,缺少非常明確的奮斗目標,尤其是低年級的大學生,他們一方面希望辛勤勞動、踏實學習,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制能力差,會有懶散、貪玩的情況;(2)就業難已經成為社會熱點問題,多數大學生認為,未來的就業形勢會更嚴峻,因此有必要多學習相應技能,這樣才能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有一席立足之地。(3)以遵紀守法為榮排在最后一位,多數大學生認為自己會遵紀守法,做個合格的社會公民。再次,認為熱愛祖國為榮最需要加強的排在第三位,據了解一些大學生認為熱愛祖國已深入每個中國人骨髓里,不需要特別強調,面對“臺獨”,美國霸權等問題,必須加強民族凝聚力和國家競爭力。
3 回答“你認為‘八恥’中最不能容忍的現象”
依照大學生選答人數所占比率由大到小的順序依次為,以危害祖國為恥的約占20.3%、以背叛人民為恥的約占19.4%、以違法亂紀為恥的約占16.1%、以驕奢淫逸為恥的約占13.7%、以損人利己為恥的約占11.3%、以見利忘義為恥的約占9.7%、以愚昧無知為恥的約占5.4%、以好逸惡勞為恥的約占4.1%。由此可見,大學生具有強烈的愛國熱情和維護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的愿望,把危害祖國利益、人民利益排在了“八恥”當中最不能容忍前兩位。違法亂紀排在三位,結合關于“八榮”的調查結論中將“以遵紀守法為榮”排在最后一位,進一步印證了大學生對遵紀守法并非不重視,而是具有一定的崇尚法紀、尊重秩序意識。好逸惡勞排在最后一位,結合“八榮”的調查結論“以辛勤勞動為榮”排在第一位似乎很矛盾。經走訪,許多大學生認為,是否“好逸惡勞”是個人的事情,如果沒有損害其他主體的利益,純屬個人生活態度問題,因此認為與其他“八恥”相比,容忍度要高一些。結合問卷“八榮”、“八恥”兩個問題綜合分析,可見,80后的大學生在注重國家利益、人民利益的同時,非常關注個人的發展、個人的前途,關注行為模式的自我約束。 4 回答“你認為經過‘八榮八恥’的教育活動,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將會怎樣?”的題目
約69.4%的大學生認為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后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會有一些提高”,認為“不會有太大變化”的約占14.1%,回答“說不準”的約占8.1%,認為會有大幅提高的約占7.9%,認為“不會提高”的約占0.5%。由此可見,大學生對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活動成效抱有一定的預期,但也有部分大學生對開展“八榮八恥”教育活動成效預期偏低。主要原因在于,一些高校榮辱觀教育過程中,有些活動的開展流于形式,使學生缺少切身的感受,回答“不會有太大變化”、“說不準”、“不會提高”約占22.7%突出反映了這一問題。在榮辱觀教育活動上,一年多來雖取得一些成績,但個別學校有急功近利的心態,追求“看得見”的成果,如喜歡搞一些便于做匯報材料的“榮辱觀”教育活動,但實際成效不高,學生反映內容空洞。該組數據揭示了各高校開展榮辱觀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存在進一步加強與改進的必要。
5 實施榮辱觀教育的途徑
學校圍繞其德育目標和內容,在開展榮辱觀教育過程中要不斷探索適宜而有效的途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通過課堂教學實施榮辱觀教育。
在大學的課程設置中,除《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必修課程外,一些人文類專業課、選修課程能夠培養學生愛國心,幫助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和優秀的文化遺產,樹立民族自尊感和自豪感;使學生了解中國人民曾經的苦難和今天生活的來之不易,摒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實用主義、權力意志主義、虛無主義、利己主義”等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啟發學生從中獲得正確的倫理原則和培養良好的個人修養,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做一個知榮明恥之人。
(2)通過課外活動實施榮辱觀教育。
學校應十分重視校園課外榮辱觀教育活動的作用,把它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鼓勵大學生參與各種課外活動。如服務性活動,旨在培養學生辛勤勞動、服務人民和尊重他人的態度,提高其公民責任感和義務感;通過體育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和吃苦耐勞、勇敢頑強的品質。除了一般性的活動外,還可以不定期地組織一些較大型的專題教育活動。如學校開展專題歌曲創作、專題墻報、校園文明之星評選等系列活動。
(3)通過社會實踐實施榮辱觀教育。
多數高校都有“兩課”社會實踐及其他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借此機會鼓勵并組織學生在假期參加政府各部門、各公司、企業單位的一些具體工作,或到社區調查,參觀社會福利及公共服務機構,或參加“三下鄉”等活動,通過這些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了解社會、關心社會,尊重公德,立志為人民服務,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和敬業精神,讓大學生們清醒認識到,追求享受、貪圖安逸、不思進取的人在當今社會是很難有所作為的,必須認清自己肩上的重擔,以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4)注重心理輔導。
當前,大學生犯罪、沉迷網絡、用信用卡透支消費,人際關系緊張等問題日益凸顯,高校應注重對大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心理輔導的任務是針對大學生對家庭、學校、社會以及人際關系產生的疑惑、不滿和反抗心理,幫助學生解答疑難,從而促進個人身心的健康發展。它是高校實施榮辱觀教育最易忽視的、也是很有特色的途徑,它在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個性品質的同時,能夠強化大學生對以好逸惡勞為恥,以損人利己為恥,以違法亂紀為恥,以驕奢淫逸為恥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