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教育產業化及其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深遠影響
沈潔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民辦教育的產業化教育過程,充分闡述了民辦教育對于我國經濟發展的深遠影響,并提出中國民辦教育產業化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民辦教育;教育產業;發展策略
一、民辦教育的現狀分析
中國現代民辦教育起步很晚,1985 年 5 月,中國政府發布《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要鼓勵和指導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辦學”,民辦教育機構才開始興起。但這個時期出現的民辦教育多是非學歷的文化補習性質的培訓機構。2002 年,中國頒布《促進民辦教育法》之后,中國才有一些國家承認學歷的民辦大學誕生。
我國的民辦教育從目前狀況來看,在基礎教育方面,民辦教育只能稱為點綴,主力還是以政府投入為主的公辦教育。教育部的數據顯示,2010 年,中國有民辦幼兒園 6.22 萬所,在園人數 584.11 萬人,占全國在幼園兒比例為 27.98%。民辦初中和小學 1 萬多所,在校生 643 萬多人,占全國初中和小學在校生的21.6%。由于中國政府決定,從 2006 年起,用兩年時間實現全國農村地區學生的免費義務教育的目標。這使得農村地區的教育投入,得到了政府財政的保證。而在此之前,農村地區教育投入一直是個大難題。1993 年頒布實施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了到 20 世紀末國家財政性教育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 4%的目標。
良好的財政支持給了民辦教育一劑強心針,讓當前整個中國的民辦教育煥發出燦爛的光輝。由于當前我國的民辦教育從農村教育到城市教育都存在著經費的不足、政府給學校的政策支持不夠等現象,新政策的提出無疑加速我國民營教育產業化的轉變過程。
二、民辦教育產業存在的問題
由于我國民辦教育產業是在我國改革開放過程當中所形成了產業,這個產業是不完善的,因此它的發展經歷著坎坷的道路。目前我國民辦教育更多的僅僅是作為公辦學校的補充作用。這主要是由于我國民辦教育的在其發展初期是為了增加教育事業的投入與補充公辦教育所進行的。在 20 世紀我國教育的發展過程當中存在著大量的生源無法容納,民辦教育成了教育生源的必要補充作用。而且由于民辦教育產業需要依靠學生所繳納的學費以及其他費用才能夠生存下來,其本質就存在著濃厚的逐利色彩,而且中國目前經濟發展條件也決定了民辦教育不可能完全是公益事業,再加上民辦教育一直處于摸索之中,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備,特別是一方面有關教育法令明確規定學校的非營利和公益性質,另一方面法律對民辦學校產權劃定依然不夠清晰,這就使得民辦學校的進一步發展受到限制。各種輔導學校 ( 班 )、補習學校 ( 班 ) 一直都是民辦教育產業增加各種收入的手段與方法。當民辦學校發展到一定水平后,無論投資者還是管理者都趨向裹足不前。從現象上看,民辦教育主要表現出如下一些問題 :
1.民辦教育存在著政府投入不足
據教育部統計數據,2005 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民辦學校 ( 教育機構 )8.62 萬所,各類在校學生達 2168.1 萬人。有民辦培訓機構 2.9 萬所,889.5 萬人次接受了培訓。從上面的數字可以看出,中國民辦教育機構的數量并不少。但是針對民辦教育機構的個體來說,規模大多都很小,而且發展能力有限,主要原因就是經費不足。
從 2002—2005 年,中國有許多民辦學校因為資費緊張,教學設備達不到教育部要求而被勒令整改或停辦。特別是一些大一點的民辦學校,也因為投資人撤資而使得日常的教學工作不能正常進行。在這種情況下,更多的民辦學校,以及社會學者 , 呼吁政府給予財政支持。
2.民辦教育存在短期的經濟效益
教育的效益應該體現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個方面,對于投資者而言,必須看到教育是一種長期投資,不能立刻追求回報。絕大多數民辦教育的投資者和管理者能夠高瞻遠矚,立足社會效益第一、經濟效益第二,使得所辦學校健康、穩步的發展。但也有一些學校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短期經濟效益,采取各種短期行為,甚至不道德或違法行為,損壞了民辦教育的整體形象,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
3.辦學質量簡陋,教學質量不齊全
一些民辦學校由于資金方面的不足,以及教師質量能力有限,對于教學的設施、教學設備更新與更換不及時,不少學校依然使用舊的、過時的教學設備進行教學。甚至有些教室都是屬于長期租借個人的,教學條件非常惡劣。
在不少民辦學校當中教師都不是專職于該學校的教師,屬于聘任兼職教師、退休教師為主,專職教師較少,教師隊伍極不穩定。學校與教師之間僅僅存在著任課協議,兼職的教師根本就無法保證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師資力量存在著嚴重的不完善。
4.管理工作薄弱
相當一部分民辦學校不愿配備充足的專職管理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有的采取家族式管理,管理人員的素質不高,從而使得這些學校的管理工作跟不上學校發展的要求,從而影響了學校辦學的整體質量。
5. 缺乏評估民辦學校水平的標準
目前,全國民辦學校上萬所,但由于社會和主管部門缺乏有效監控、評估的標準和手段,一些不具備良好辦學條件的也自吹自擂,宣傳資料滿天飛,辦學條件夸大其詞,不負責任,沒有一個對民辦學校客觀的社會評價標準,從而損害了所有民辦學校的聲譽。
三、民辦教育產業化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民辦教育的產業化是我國民辦教育發展的必然發展。由于我國民辦教育在我國的發展重要地位,并且由于我國民辦教育當前依然存在著各種問題,因此將我國民辦教育進行產業化的發展就成了民辦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但是民辦教育產業化之后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起到如何的促進作用?
1.增加了我國受教育者的權利,讓學生能夠有自主選擇學校的機會
公辦學校按照公共性原則,必須為受教育者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機會,不能允許受教育者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選擇不同的公立學校,而是采取就近入學、電腦抽簽等手段來為受教育者選擇學校,民辦學校則提供給受教育者一個自主選擇學校的機會。這種方式有利于克服應試教育的弊端,把學生和家長從為升學而四處奔波的苦惱中解放出來;有利于穩定生源,使學校上規模,挖掘和綜合使用教育資源;有利于對學生負責,全面地開發他們的智力,把他們培養為成功的人。
2.作為公辦學校的補充,提供給學習成績不佳的學生更多的教育機會
公辦教育需要政府提供教育經費,在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公辦教育資源就會相對有限,比如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只能提供九年義務教育,公辦的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等資源明顯不足,不能滿足所有受教育者的需求,需要民辦教育給予補充。通過民辦教育提供給予各種受教育者,能夠有效的帶動受教育者更多實際的操作能力與學習經驗,能夠有效的帶動當地的居民受教育的水平,提供企業的知識
3.進行民辦學校的改革嘗試
我國公立學校的發展在教育經營效率方面有待改進,缺乏競爭機制,很難向前快速發展。這是由于公辦學校由政府統一制定教育標準,學校缺乏自主權,行為趨向保守,缺乏特色,不愿意嘗試教育改革。而民辦學校由于其發展存在著效益與生源的困境,學校的生存與發展更能夠引起管理人員的關注,因此通過尊重受教育者的差異和利益,愿意進行教育改革,才能夠讓學校更好地進行發展與更新,因此,民辦學校的不斷改革是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的先鋒與有利的支持者。
四、小結
總而言之,我國的民辦教育事業的發展不是單單從現在開始的,民辦教育產業化的對于我國未來經濟發展趨勢的影響也將會繼續存在著。然而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要想讓眾多人口從人口數量向人口素質上面發展,就必須對教育事業未來的發展有著清晰的認識和客觀的敏銳能力。民辦教育產業化在當前的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著不少困難與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夠否認當前民辦教育是我國現有教育體制的有力補充,也不能夠一下子立刻把民辦教育推向市場經濟中完全產業化的邊緣。只有通過鼓勵與發展民辦教育的現代化水平,不斷發展民辦教育的教學水平、教學質量,從而提高民辦教育的招生能力與發展能力,進而讓逐步實現市場經濟的民辦學校。最終讓我國民辦教育在經濟全球化過程當中分享其豐厚的利潤來源。
[1]符娟明.比較高等教育 [M].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7.
[2]金耀基.大學之理念 [M].香港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1.
[3]趙中建主譯.全球教育發展的歷史軌跡——國際教育大會60 年建議書.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