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與化學課堂教學整合研究
倪長秀
摘要:近來,我國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研究也出現了熱潮。筆者通過對現有理論與實踐經驗的學習與總結,在整合的理論基礎、整合的環境設計以及收獲與反思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從而對研究性學習與化學課堂教學整合提供了一些粗淺的認識。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整合教材問題情境
21世紀是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信息瞬息萬變的時代,它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而且改變了人們的思維和學習方式。為應對教育工作因此而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挑戰,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應用性研究,就顯得非常重要和緊迫。為此,我們以實踐探究的形式,就研究性學習與化學課堂教學整合做了一些探索。
一、整合的環境設計
1.整合教材等多種學習材料。例如在學習“原電池的原理及應用”時,學生完成對照實驗:把鋅片和銅片不連接及把鋅片和銅片連接在一起,分別同時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燒杯中,對照觀察實驗現象,把鋅片和銅片用導線連接在一個檢流計的兩個接線柱上,然后同時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燒杯中,觀察指針是否偏轉后,我們又增設了模擬微觀世界的動畫,并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自己歸納出原電池的原理。在此基礎上我們增設了:把石墨棒與鋅片用導線外接一個小燈泡后插入稀硫酸溶液中,學生看到小燈泡發光,一節干電池也能使小燈泡發光,學生自然得出了原電池的概念。這時,學生熱情高漲,教師適時提出研究性學習課題:“形成原電池的條件是什么?”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我們給學生提供多種材料及試劑,讓學生設計裝置圖,并用大屏幕顯示參考圖,讓學生一并完成實驗(看檢流計指針是否發生偏轉),然后學生討論、發言,很快歸納出了形成原電池的三個條件。整節課,學生探究問題高潮迭起,堪稱成功的案例。
2.創設盡可能真實的問題情境。“盡可能真實的問題情境”可來源于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可以是教師模擬的問題情境,可以是實際社會、生活中的問題情境。例如在學生學習“化學實驗方案的設計”時,我給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我們在座的某位同學的家長要創辦一家工廠去生產Al(OH)3,原料就是鋁屑、稀硫酸和氫氧化鈉,請大家幫他設計較合理的途徑制取Al(OH)3。這個問題是模擬現實生活,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學生懂得鋁、稀硫酸和氫氧化鈉之間的反應,還要根據成本核算出哪種方案最經濟,最終做出決策。通過創設這個情境,使學生很輕松地掌握了知識,同時也培養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
3.開發多媒體技術。多媒體技術是指能夠對文本、聲音、圖形、圖像、動畫等多種媒體進行綜合處理并應用于學科教學中。在研究性學習環境下,我們強調,要將教學內容形象化、直觀化,能刺激學生的多個感官,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大腦處于興奮狀態,能提供豐富的思維加工素材,便于學生探究,有利于學生形成全方位的知識“圖式”。
4.形成合作學習氛圍。要形成合作學習氛圍的關鍵是建立良好的課堂人際互動關系。如何能形成良好的師生人際關系呢?盧家楣先生在其著作《情感教學心理學》中 提出的關于 “師生情感交融的關鍵和藝術”的觀點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我們的體會是:教師的角色就是和學生共同探究的合作者,是豐富的信息資源的提供者,是真實任務的展示者,是學生探究活動的支持者以及學生遇到學習困惑時的幫助者。而學生的角色是知識的積極建構者,通過小組合作式學習,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是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于事物的理解,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標準的理解,通過學生之間的交往、合作能使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 除此之外,教師要創設一種尊重學生的觀點、問題的氛圍和環境,以鼓勵學生提問、概括,用激勵來評價學生的積極參與。
5.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在研究性學習環境中,也離不開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價。研究表明,教師的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有相當大的導向作用。傳統的教學評價側重于選拔鑒別,側重于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只用紙筆測驗的單一方式給每一位學生分數,導致學生的學習動機是為取得高分,學習環境則是一味地解答試題。研究性學習環境下的教學評價應側重于激勵學生,側重于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可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式,重在評價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問題解決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其評價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我們做了如下一些嘗試,初步建立了一種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一是通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行為表現認定其態度是否端正,如是否主動參加查閱資料、提出設想、與他人積極合作、善于聽取他人建議等;二是看學生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活動過程中是否具備創新精神和研究能力以及程度、水平的高低;三是看其研究成果質量高低。評價應該貫穿于研究活動的始終,評價方法不拘一格。實踐證明,上述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是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保障,對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有一定的幫助。 當然,教師在設計研究性學習環境時,還應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學科知識和經驗,以及學生的學習風格和個性差異,否則就會脫離學生實際,達不到所期望的教學目的。
二、收獲與反思
通過嘗試上述研究性學習方式的教與學,使學生不再受課堂探究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將課堂途徑中所學到的知識遷移到課外,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引出課題。課外,學生能夠主動查閱資料,自主解決問題,學生的探究能力得以發展,學生的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變。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也在不斷改變,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在不斷提高,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備課活動中,首先考慮的是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作為教育教學的首要目標。在研究過程中,我們深深地感到,教師的觀念和素質是制約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
總之,通過研究,進一步拓寬了學生的學習領域,擴大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幫助學生學會了主動探究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現代學習方式,盡管出現了一些問題,但這是研究性學習課程成長必然要付出的代價。我們今后應加倍努力,改進不足,使研究性學習課程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提高綜合素質的又一塊前沿陣地。
1.王鵬偉 學科教學與研究性學習.教育研究,2002(9):41高等理科教育教學研究。
2.RM加涅 等 著《教學設計原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3.田慧生 著《教學環境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4.李其龍《建構主義教學哲學探討》.《教育參考》,2000年第5期。
5.李曉文 王瑩 編著《教學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6.施良方 崔允 主編《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7.葉平 研究性學習的資源建設.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