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用關愛照亮每一個孩子的未來——家庭教育典型案例
李勇
一、案例介紹
張某,今年13歲,家住泰城南部一小區。在他一歲時,因為工作需要,父母從內蒙搬到了泰山腳下。但來到新的環境以后,父親經常酗酒,打罵母親更是家常便飯,在他九歲時,母親因為無法忍受父親的折磨而離了婚,張某判給了父親,至此,張某成為了一名單親家庭中的孩子。雖然在班里張某是一個帥氣十足的男孩,但因長期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使得小小年紀的張某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失衡。于是在同學的眼里,他是一個“問題同學”:性格內向,腦瓜很靈,特長眾多;但他膽子大,脾氣倔,紀律散漫,常鬧事,對人傲慢無禮,沒有好朋友,學習習慣不好,態度不端正,成績平平。
二、案例分析
張某是個獨生子,打小開始,父母的感情一直不和,在他讀小學三年級時,他的父母就因感情破裂而離異了,他被法庭判給了父親。離婚前他父親已經因經商不利而破產,離婚后更無力撫養自己的兒子。所以,他的父親只能將張某寄托在他年邁的奶奶家里——老人院里的一個小間套房。父親沒文化,很少與兒子進行心理溝通,而且時常要外出打工,所以張某的生活和學習問題只能由爺爺和奶奶來料理。爺爺和奶奶對孫子總是過于寵愛、放任的,凡事都依張某,于是他在家一直處在以我為尊的軸心位置,只要大人有一點不順從他,他便翻臉不認人,肆意指責對方。因此,每當張某在學校里得罪同學時,對方只能避而遠之,因為他是一個“不講理”的人。
張某的母親是個能力強、虛榮心盛、自私自利的女人,她愛自己的兒子,極力要為兒子創造好的讀書環境,但又好逸惡勞,常恨自己的丈夫不爭氣,并時常在自己的兒子面前灌輸一些不尊重他父親和爺爺奶奶的話。由于張某更喜歡聽媽媽的話,所以久而久之就養成了不正確的社會交往心理。
三、教育策略
1.多管齊下,以誠感化
對張某這樣的學生僅僅依靠班主任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多管齊下、“綜合治理”。了解了他的家庭狀況后,我多次走訪了他爺爺奶奶家,并分別和他父母進行了溝通。我發現他爺爺奶奶年事都較高,不具備撫養少年的能力,而且和張某一起住在老人院里一間不及六十平米的破舊的套房里,生活條件比較落后。我就找他父親談話,向他解釋了為未成年人創造一個良好和諧的家庭環境的重要意義,要求他盡快將孩子接回來住在老家里,由自己親自撫養。得知他父親當時生活困難,入不敷出,我就通過申請幫張某減免了學雜費。同時,我還多次聯系了張某媽媽這一關鍵人物,告訴她母親對于子女在人生道路上的神圣地位,我能理解所有父母強烈的愛子之心,但愛一定要有正確的方式和價值指導。鑒于他父母二人已難破鏡重圓,我鄭重請求他們最好能多找機會帶孩子出來聚一聚,彼此坦誠布公地交流自己的心境,使孩子能理解做父母的無奈的選擇,而不受他們這段不和諧的感情旅程的影響;也讓張某可以再次重溫親情的溫暖,過濾自己心中的陰影。“解鈴還須系鈴人。”沒想到張某的親人都十分理解我的良苦用心,也積極地配合我的工作,為我的學校教育工作打好了后方基礎。
我和張某進行過多次深入的交流。他不是一個簡單的孩子,悟性高于其他學生,而且知識面較廣。我知道他極關心自然怪象,如百幕大三角地帶、宇宙黑洞等,憑著自己平時的閱讀和積累,我能跟他做較深入的交流,若有疑難,我便和他一起上網查詢資料,在答疑解惑中師生共同學習,也融洽了彼此的關系,提高了他求知的熱情。他喜歡讀歷史,對歷史人物多有自己的評價,但這些評價多有偏激之處,明顯地帶有自己成長的陰影。有一次談及曹操的“人生哲學”,他說曹操具備“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魄力,才能縱橫天下、成就偉業。我說曹操的謀略和魄力的確令人驚嘆,其極端的“人生哲學”是迎合了那個亂世的潮流,使他成就了大業,但其人格品質卻令人不敢恭維,他不分青紅皂白地殺死好友呂伯奢一家,還有他為父報仇竟大肆屠城等,則超出了一個英雄所應具備的基本素養。我們讀歷史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不能被歷史所蒙蔽,誤入歧途。這一次次的思想交流使張某逐漸地改變了當初那種固執的想法,對別人多了幾分友善和熱情。 2.和風細雨,給予關愛
在學生面前,我從未將張某以“問題學生”對待,無論是課堂學習還是課外生活,我總是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有一次張某課間在教室里玩鬧,故意踢壞一位同學的凳子。我沒有馬上當眾訓斥他,而是把他帶到一個安靜的地方,讓他反省自己的錯誤,然后讓他主動向別人道歉。下午上學前,他還從家里帶來工具修好了那張凳子。張某知識面較廣,上課時我常常叫他發言,若有滿意的答案,我和同學們都會報以熱烈的掌聲。這一個個細節的溫暖,使他自信心大增,也學會了自我約束,得到了同學們的信任和喜愛。
3.量才而用,建立威信
雖然張某集體觀念薄弱,但點子多,會策劃,我就推薦他任班級宣傳委員,負責收集宣傳欄的資料和安排活動課的內容。他十分喜歡這項工作,積極收集資料,精心布置,和另外兩位同學一起努力,把教室里的宣傳欄打點得有形有色、精彩紛呈,每期宣傳內容都引來同學們駐足欣賞。他巧妙地把活動課“分地到人”,讓各個小組自己安排專題去上,他自己則主持監督和評比工作。張某出色的組織領導才能同學刮目相看,也贏得了大家對他的尊重和欣賞。同學們的支持和贊揚又使他的集體觀念極大地增強了,各方面日益進步。
四、教育效果
經過一年的努力,張某的“問題”都已得到明顯的好轉。他基本上能克制自己不良的情緒,同學關系相處得較好,和父母之間的交流大大增多了,學習成績也進步了,在工作上已經成為我的得力助手。不僅如此,科任老師們還多次表揚他。他的爺爺、奶奶及父母也對他的巨大變化也很滿意,在一次班干部民主測評中,他還得了優秀。
五、收獲與反思
在對張某的家庭教育方面,我獲得了如下的啟示:
1.愛心無限,縫合受傷的心靈。
單親家庭的孩子在家庭遇到變故時,往往心靈受傷,從而關閉與同學、老師交流的窗戶。可他們擁有一顆渴望家庭溫暖的心、一顆渴望大家關愛的心。作為主角的老師,首先必須與孩子做好溝通,溝通是走進孩子心靈的唯一途徑。要用真誠的愛心去啟發、引導孩子,讓孩子喜歡你、信任你、愿意與你交流和溝通,進而了解孩子心里想什么。要善于破譯童心,讀懂孩子的心理和思想,通過溝通才能達到理解,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并為下一步愛的行動奠定基礎。
2.各盡其才,揚起自信的風帆。
馬卡連柯說:“培養人,就是培養他對前途的希望。”多數單親家庭的孩子沒有擺正自己和集體的關系,總是想到自己不如別人,因為自己不像別人那樣擁有美滿的家庭,常常表現出對什么事都提不起興趣,或不相信自己也行。可每個孩子天賦是各異的,能力方面也各有千秋。我們老師的責任就是及時發現這些孩子的專長,順勢加以引導及培養,揚起他們自信的風帆。
3.團結互助,沐浴溫馨的友情。
朝夕相處的同學,是教師對單親家庭孩子實施教育的不可忽視的力量,教師應該充分發揮這些小助手的作用。單親家庭孩子如果處在排拆、歧視的集體環境中,只能讓他們永遠抬不起頭,從而更加孤獨,甚至走向集體和社會的敵對面。反之,平等親和、團結互助、充滿友愛的團體環境,則能讓這些單親家庭的孩子很自然地融入集體,并從中體驗真誠、友誼的幸福,享受集體的溫暖、進步的快樂。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跡的愛”,我希望自己能夠達到這個境界,用心做教育,用“關愛”照亮每一個孩子的未來。